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亲历芷江洽降 访原国民党新六军14师作战科长王楚英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2日16:29 新华网

  新华网南京8月12日电(记者石永红)“日本投降后派人到湖南芷江商谈投降事宜,我亲身经历了洽降的全过程。作为一个中国人,真是无比自豪。”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60年,王楚英老人说起这些时仍然眉飞色舞,掩饰不住激动之情。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侵华日军最高指挥官冈村宁次与中国政府商洽投降事宜,中国方面指定日军代表到湖南芷江洽降,而当时国民党新六军正驻扎在芷江,当年22岁的王楚
英担任新六军14师作战科长,被委派负责洽降警戒工作。

  王楚英是湖北黄梅人,1937年参加了淞沪会战,1939年考入中央军校17期,毕业后到云南作战,随后参加入缅远征军,组织华侨抗日志愿队,后任史迪威的联络参谋兼警卫队长。1944年,他回国参加了湘西会战。1949年入台后,他考入台湾国防大学受训,毕业后任国民党军队总政治部第五组组长,获少将军衔。1954年,他从香港回到大陆,此后在南京市城建局勘测大队工作了24年,现在和妻子生活在南京城西的一处居民小区,安度着晚年。

  听到日本投降消息的时候,王楚英正在昆明美军参谋指挥学校受训。“8月15日晚上,广播通知有重要消息,于是所有人集中到大教室里,听到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教室里沸腾了,大家都非常激动,彻夜狂欢。”

  第2天,王楚英接到命令,赶回芷江新六军军部执行日军代表洽降的警戒任务。

  王楚英说:“我的表哥钮先铭是中国陆军总司令部二处少将处长,他曾对我说明了选择芷江和新六军参加洽降的原因:当时担任中国战区美军司令的魏德迈向蒋介石分析,日军虽然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但不肯认输,仍然很傲慢,而新六军在缅甸彻底打败过日军精锐之师的第18、第56、第53、第49、第2等师团,在日军中影响很深,很有威慑作用,所以让日军代表到新六军军部芷江洽降。”

  中国战区的受降是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奉蒋介石命令处理的。8月19日,陆军总司令部人员由陆军总参谋长肖毅肃率领由昆明到达芷江。王楚英说:“我也就从这时开始,与14师40团团长王启瑞一起,负责洽降的警卫工作。”

  王楚英回忆道:“8月21日,芷江城风和日丽,我和钮先铭、王启瑞等人乘车各处巡视,检查今井武夫住处的接待准备和警卫工作。芷江城到处彩旗招展,扎有巨大V字的牌楼矗立在城门口和主要道路上。沿机场到城内陆军总司令部所在地--万寿宫的路上,每隔一段距离就并排站着武装宪兵和新六军士兵,精神抖擞、英姿飒爽。芷江军民一大早就群聚街头,欢庆抗战胜利,都想亲眼看一看日军投降的场面。”

  王楚英说,8月21日上午,日军洽降代表今井武夫的飞机在中美空军三架战斗机的监护下,飞临芷江机场上空。20分钟后,今井武夫的飞机停稳,机门打开,陆军总司令部陈参谋上前迎接。今井武夫立于机门旁,面带戚容,立正向陈参谋询问:“可否下机?”陈回答:“全部下机。”

  今井一行依次下机,并排肃立在舷梯旁,接受陈参谋查阅名单和证件,并由宪兵检查随身行装。王楚英说:“他们一共8人,有参谋、机长、驾驶员、译员。”检查完毕,中外记者纷纷摄影,“今井默然无语,神态忧伤,举止呆板,任人拍照。记者此前已接到通知,禁止对日本降使作现场采访,所以没有人向他提问。”

  下午2时30分,今井一行前往万寿宫晋见肖毅肃。“肖毅肃居中坐着,对面长桌预备给今井等人,其他中美军官和中外记者百余人,分坐大厅两侧,而我则在会场四处巡视检查安全工作。”

  王楚英说:“洽降仪式进行了两小时,双方交换了无线电联络时间和呼号波长表,今井呈交有关图籍表册,肖毅肃宣读了何应钦致冈村宁次的第一号备忘录。会见由中方翻译王武少校译述,中外记者纷纷拍照,还拍了纪录电影。”

  8月23日,何应钦来到芷江,会见今井并作了接下去的一些安排。会见后今井飞往南京,空军上校孙桐岗等人陪同前往,中方派6架战斗机监护。26日,何应钦发布命令,划分16个受降区并确定了受降主官,随后又到各个受降区视察。

  中国政府接受日军投降的主受降区设在南京,定于1945年9月9日举行受降仪式。8月27日,陆军副总参谋长冷欣奉命前往南京设立前进指挥部,做准备工作,王楚英作为指挥部成员也随同前往,参与部署警戒工作。

  “于是我又亲身经历了日军在南京的投降仪式,再一次在现场感受到胜利的喜悦,终身难忘。”王楚英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