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告别小道消息 新闻发言人成为政府与百姓桥梁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2日17:56 新华网

  新华网南京8月12日电(记者石永红)作为南京市政府首位新闻发言人,徐宁在南京百姓中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我是南京市政府的一个喉舌,是比较集中地向老百姓提供政务信息的一个窗口,一个渠道。”徐宁这样为自己的工作下“定义”,她说,“我面对的更多的是我这个城市的公众。”

  “这个岗位的设置和这个职务的应运而生,都是为了更好地体现政府对公众的服务,体现政务的公开、政府决策的阳光操作。所以在我这个岗位上,无论是发布信息也好,还是提供服务也好,都应该体现坦诚的态度和服务的意识。”徐宁对自己该怎么当好新闻发言人有着明确的认识。

  现在,徐宁平均每两周就要组织一次新闻发布会。她每天都花数小时阅读报刊,包括南京的地方媒体及全国性大报,关注着媒体上关于南京的报道,关心这些报道的角度,以便作出回应。

  在徐宁的身后,有一个配合默契的工作班子在支持着她的工作。他们根据确定的选题搜集相关的素材,进行分类加工、整理,尽可能清晰、准确地由徐宁传递给媒体。

  不过新闻发言人也不是“万事通”。徐宁说,如果我能告诉大家的,我会诚恳、准确地告诉大家;如果目前还不能够告诉的,我也会坦率地告诉他,现在我还不能告诉你,大概什么时候我能够告诉你?我为什么不能告诉你?

  对于什么是能告诉的,什么是不能告诉的,徐宁认为,只要是公开执行的确定的政策规定,都属于应该向公众公开的,因为你已经按照这个去执行和规范了。有一些政策规定则还属于制定过程当中,处于调研、讨论、变化的过程当中,是没有确定的信息。“如果不负责任地提前公开了还不确定的政务信息,这也是对公众的不负责任和不尊重。”

  新闻发言人的效应正在向南京市各级政府部门辐射。如今,南京已有80位新闻发言人及新闻联络员,新闻发布会召开的频率也越来越高。今年上半年,南京共召开新闻发布会74场次,平均每两天半就有一场发布会。南京市还酝酿将新闻发布会在网上直播,使新闻发言人在网上就能“直面”记者,“直面”市民。记者不用到现场就可以直接在网上进行提问。

  近两三年来,新闻发言人正成为各级政府普遍设立的工作岗位。在上海,每逢有意外事件发生,或有一些社会传言流传甚广,市政府发言人都会在第一时间公布事实真相,阐明政府立场。在苏州、无锡、青岛、济南、厦门、福州、广州等城市,政府及一些机关的新闻发言人也频频亮相,在政府与百姓间搭起沟通的“桥梁”,让百姓知道政府做了什么,为什么做,效果如何。

  有专家认为,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各级政府推进信息公开的一个“信号”,展现了进一步转向自信、负责的一面。“即使是突发事件,也根本不用害怕让老百姓知道。真正可怕的是,媒体和民众的第一消息来源不是新闻发言人,而是‘小道消息’。”

  “过去出了什么事情,社会上有了什么传言,要么只能听亲戚朋友们传话,要么就上网看看网上有些什么帖子,心里总是不大相信,却又没有别的渠道能核实。现在就可以等政府的发言人发布消息了。”南京大学职员李锋告诉记者。不过,他对有些发布会的时效问题还是颇有微词,“还不够迅速、及时。”

  “新闻发言人的出现解决了以前很长时间不能解决的问题。”南京某媒体的一位记者至今还在批评市政府3年前对一次重大食物中毒事件的信息披露方式,“那次出现了数十人的死亡,全世界都非常关注,政府方面却不但没有新闻发布会,连发布的新闻稿也很少,语焉不详。这实际上是剥夺了百姓的知情权。”

  南京市民杨林生感慨地对记者说:“现在从自来水、出租车该不该涨价、怎么涨,到地铁何时运营、怎么乘坐,政府都有了新闻发布,我们也知道了政府的意图、苦衷,最起码心中有数了。”

  “新闻发言人制度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外到对内,权力机关从过去的‘不说话’到主动‘说话’,这一转变具有深远的积极意义。”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陈力丹对新闻发言人的出现给予了高度评价。

  国务院新闻办副主任王国庆在江苏出席一个新闻发言人培训班开班仪式时说,新闻发布制度是政务公开的需要,也体现了政府执政能力的提高。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