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者说:我是如何收藏到的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3日09:28 财经时报 | |||||||||
樊建川:抗战、“文革”物品收藏家。被誉为“中国抗战收藏第一人” 2004年初夏的一个傍晚,我像往常一样处理完工作,正准备离开办公室时,一个电话打进来,号码很熟悉——对方是一位与我们建川博物馆长期合作的文物商人,这次传来的信息是:天津的一位王姓先生,藏有一套日军的日记。 “一套是什么意思?”我问他。
“有七八本吧!”对方说。 “会有这么多?真是当年侵华日军的日记吗?” “好像……应该是吧。”对方不太肯定。 简单地问了一些情况后,我即刻飞往天津。 坐在飞机上,我还在想:如果真是对方在电话中所说的那种情况,那么我面对的将是一个十分重要且重大的事件。 关于侵华战争,虽然留传下的各种资料有很多,但“日记”类的东西在中国文物市场上却从未出现过。在战争年代,一个军人在战场上记日记是需要条件的,不要说坚持这种方式的持续性有多困难,仅仅是携带和保存这一点,就难以想象。作为一种脆弱的纸质品,在炮火连天、出生入死的战争年代能够存留下来,就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啊! 第二天一早,我见到了这批东西。 我很难描述自己第一眼见到这批东西时的心情。多年的收藏经验告诉我,这批东西是真品,而且千金难求,旷世难得。 日记一共有七本,附带有一本影集,共八本。当初一定是为了战争时期便于携带,日记本只有小孩子手掌大小,正好可以放入口袋中。日记本不是国内印刷的,全是当年日本出品,而且是战争时期专为前线军人制作的。日记本的附页上还有军人守则、常用“支那”语对照、伪满洲国的地图,以及我国南方几个省的地图等文字图案。这批日记的收藏者,按照日记本上附条的记录,是一位叫做王襄的人,收藏于1950年。 我当即买下了。回到成都,立刻找人翻译,当翻译稿完成后,我几乎是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日记所记载的战争史实,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心灵震撼。两个小时后,我打电话给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脚印,告诉她我的感受,她非常敏锐地感觉到这部书的重要性。几天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决定出版这部日记。 日记的作者叫荻岛静夫,按照日记的记载,荻岛静夫踏入上海的这一天,正是松沪抗战的第10天。关于淞沪抗战,作者在日记中有非常详细的描述。六十八年后读到用这样的方式记录的淞沪抗战,震惊、愤慨、悲情等各种混杂的情感充溢在胸。 日记还记录了日军建立慰安所,中国妇女沦为慰安妇的悲惨经历,以及日军扫荡、残杀、掠夺等暴行的大量描述,更让我震惊的是这套日记的真实性,除了文字,还有当时的照片相配,照片基本按拍摄时间(或得到相片的时间)顺序排列。 这批日记完全是一部日本兵现场记录的非常真实的“战争风云”。 在许多个独处的夜晚,我总想荻岛静夫是否还活着?是否能寻访到他?是否能找到他的后代或家人?还有那个最初日记收藏人——王襄?他是何时、何地在何种情况下得到的这些东西?他与荻岛静夫是什么关系?这个过程又发生了多少故事…… 我想,我会尽力去追寻这些正在消亡的历史细节…… 樊建川 独家声明: 财经时报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获口头授权(包括已经签约的合作单位) 相关专题: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