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信访局的另一种59现象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3日12:34 光明网-光明日报 | |||||||||
社会上一度出现的所谓“59现象”,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并为干部群众所不齿。但是,在国家信访局,却有这样一些年近花甲的党员干部,他们虽然面临着即将到来的退休之年,却一如继往地在本职岗位上兢兢业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叫响“向我看齐”,体现着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展示着信访干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闪光人生,同时也生动地展现出国家信访局的另一种“59现象”。
“权”为民用 社会上出现的“59现象”,根本要害是“权为己用”,而国家信访局的另一种“59现象”却深刻地表现为“权为民用”。办信司司长董宜明,今年59岁,1971年开始从事信访工作,办理群众来信已成了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生清贫,一生奉献,手中唯有的“权力”就是为信访群众办实事。经过他的手,不知促成了多少群众问题的解决。在今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3.15”晚会上,“米邦塔”食用仙人掌坑农骗局被曝光,正是董宜明和他的同事们首先收到各地群众来信,并及时向中央领导和有关部门反映,才促成了事情的解决。在董宜明看来,处理群众给党中央、国务院及领导同志的来信,是非常神圣的事情。每当看到通过他和同事们的努力,拖欠农民工的工资得到及时补发,下岗职工的生活困难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城市拆迁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他的心中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满足。 情为民系 社会上的“59现象”另一个特点是极端的“情为家系”,而国家信访局的另一种“59现象”却生动地体现出“情为民系”。新时期的信访工作就是做实实在在的群众工作。今年59岁的来访接待司司长林为泉,从1973年开始从事信访工作,到今年已整整32年。他有个习惯,就是每天早晨上班前,都要先到群众接待场所去转一转,看看来访群众的情况。5月1日,新修订的《信访条例》开始施行,为了使上访群众“进得来、谈得上”,他们将群众来访接待场所的开门时间提前到早上6点,司领导每天早上轮流值班。作为领导干部,老林不仅事事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还针对群众信访活动变化的新特点,不断研究和改进工作。为了给来访群众提供更多方便,他和同志们把工作人员上班时间分为四个点,最早的是早上6点来开大门和维持秩序的,然后是早上7点向来访群众进行咨询宣传的,再后来是7点30分进行来访登记的,最后是8点与来访群众面对面交谈的接谈员。这样做虽然工作人员比以前辛苦了,但可以保证来访接待场所有一个良好的秩序,保证来访群众能够及时有序地反映情况。 向我看齐 社会上“59现象”最主要的特征是“向钱看齐”,而国家信访局的另一种“59现象”却表现为“向我看齐”。在局党员领导干部当中,超过55岁的处级以上干部24名,其中59岁的11名。这些有着多年党龄的老同志,以实际行动和人格力量叫响“向我看齐”,事事处处充分发挥表率作用。 接谈员吴晓婉今年54岁,干了25年的接访工作。多年来,几乎每个工作日都加班加点,不管接待到多晚,不接待完来访群众不下班。今年上半年,在所有的接谈员中,她交办的来访事项最多。吴晓婉不仅任劳任怨地工作,还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来访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听说一位上访群众回家没有路费,她当场掏出100元钱;看到一位抱小孩的来访妇女,大冷的天,只给孩子穿着单衣,她从家里拿来棉袄给小孩穿上…… 国家信访局的工作人员,正是在像董宜明、林为泉、吴晓婉这样的老信访工作者的影响和带动下,对群众的来信来访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用人民群众赋予的权力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了促进信访问题的解决,从今年3月份开始,国家信访局开展了“百名干部下基层”督查调研活动。由局领导和督查室的督查专员等老同志亲自带队,赴天津、吉林等9省市,先后到58个市地、102个县 市、区 ,深入到56个乡镇 街道 、村组居委会和企业、工地,召开座谈会258次,促使一些多年得不到解决的信访问题得以妥善解决。 本报通讯员 赵绣雪 栾海东 本报记者 殷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