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让城市变成一个大家庭 上海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纪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3日15:54 新华网

  新华网上海8月13日电(记者陈雅妮、杨金志)社会细胞,执政基础,百姓家园……社区,日益成为上海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工作的着力点。从去年以来,动员了十九个党政部门并有市民群众参与的历时近半年的调查研究,勾画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的社区建设蓝图。从今年开始全面推进的“和谐社区”建设,正力图把城市变成一个大家庭。

  公共资源,为社区全体成员服务

  上海浦东三林地区最近新建了一座占地近28万平方米的小区,它的居民可在家用网络预订社区篮球场;它的文化艺术中心里的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艺术礼堂等都是社区小学的校园设施;小学生被允许到社区会所的游泳池上运动课;中午为小学生提供餐饮的学校食堂,到了晚上就成为社区食堂;入驻社区的大卖场中午为学生提供专线营养午餐。……为了管理好这些设施,小区里还成立社区管理委员会,由开发商、入驻卖场、学校和居民共同组成,共同决策。

  这个名为“万科新里程”的新型社区,因为其社区资源的高度共享性,而被地方政府、开发商和落户的商家称为“和谐社区”的新尝试。推动社区资源的高度共享,是上海新一轮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而在以前,社区建设追求“小而全”,文娱活动场所、图书馆、公益网吧、社区学校……什么都要自己搞一套。驻社区单位因为与社区“老死不相往来”,很多可利用的资源却在闲置,重复建设太可惜。

  点评(上海市规划局局长毛佳樑):良好的城市规划,能够让社区管理和服务事半功倍。上海的社区规划十分重视两个问题:第一,社区公共设施的合理配置。前些年我们发现,有的新建小区楼房很漂亮,但是缺乏活动中心,人们缺少交流。现在,我们的社区规划甚至精确到:小区会所要建在街角,方便不是小区居民的周围群众来活动;不提倡建造没有电梯的7层楼房,提倡建造带电梯的8-10层楼房,方便老年人。第二,保证社区公共设施用地,尤其是科教文卫设施不“改性”。即使拆建改建,也只能建原性质的设施,绝对不准挪作商品房开发。

  受理中心,办事就认一个门儿

  在浦东新区潍坊街道的社区事务受理中心,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劳动、民政、公安、工商、计划生育等23个部门集中设点办公,有70多件事可以在社区办理。一般当场办结,当场不能办好的,中心的“行政物流”免费送达当事人。街道党工委书记李国弟说,以前老百姓办事有“三股气”:其一,办事多头跑、反复跑,跑出一肚子怨气;其二,“公事公办,熟人先办”,无奈只能叹气;其三,政府部门踢皮球,惹出一腔怒气。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就是要让老百姓办事不再受“气”。

  黄浦区董家渡街道社区事务受理中心装备了信息系统,各部门的信息资源联网共享,“一门受理”升级为“一口受理”。比如居民申请最低生活补助,原先需要出具五六个证明,现在只要输入一张身份证,相关信息一一显示。过去几个部门跑下来起码15天,现在3天就能办好。这个“一口受理”的系统把政府各部门的办事流程都编入了程序,哪个环节出问题、该谁负责都一目了然,没有推诿余地。

  点评(上海市政治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施凯):“一口受理、内部协调”是上海社区行政事务受理改革的核心内容。老百姓办事不需要知道政府内部是怎样协调的,只要政府尽快把事情办好,就像老百姓只需把插头往插座上一插就能用上电,不需要知道电是来自哪个电网。

  社区社工,以助人为业的“润滑剂”

  上海卢湾区有一位名叫魏静的禁毒“社工”(社会工作者),两年前,她主动应聘这项工作,帮助吸毒人员戒除毒瘾,帮他们找工作……但不久便发现其中的艰难。当魏静准备打退堂鼓的时候,一位朋友的一句话改变了她的想法,令她认准了自己的路,用耐心和真诚帮助一个个封闭的心灵,成了一名文静温和的“城市英雄”。

  这位朋友对魏静说的是:“你就像一位‘香港太太’。”在国外和我国的港台地区,社工是一个十分神圣的事业,只有富于爱心的人才能胜任。在香港,那些经常参加慈善活动、愿意献爱心的女性,被尊称为“香港太太”。

  社工这个新兴职业在上海兴起,他们以助人为职业,因此被人形象地称为“职业雷锋”。有以社区闲散青少年为工作重点的“阳光青少年事务中心”,有以社区服刑人员和刑释解教人员为工作对象的“新航社区服务总站”,有以帮助社区禁毒人员为主的“自强社会服务总社”。所有的社工经过职业考试持证上岗,在社区提供非盈利服务。

  点评(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顾东辉):像禁毒、帮教、青保这样的工作,政府冲在第一线付出了高额的成本,收获的效果却并不理想。这是因为,许多当事人对“穿制服”的十分敏感,把对他们的关心当作歧视。而社会工作者的身份比较中立,工作方式比较柔性,容易得到当事人的接纳和信赖。在不少国家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社会工作者是维护社区和谐的重要“润滑剂”,警察进不去的地方他们进得去,人们对他们的尊重不亚于对教授的尊重。

  网格执法,让百姓安居乐业

  上海黄浦区董家渡街道辖区里有一个十六铺水果批发市场,曾经是一个治安乱点,市容环境也很差。从2004年11月16日开始,这个地区的公安民警、治安联防队员和市容、城管队员之间配备了10台对讲机,无论哪支队伍发现“不归自己管”的违法行为,都会通过对讲机通报相关主管队伍。不要小看这10台对讲机,它们让这个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老百姓不用掩着鼻子走路了,晚上经过这里也不害怕了。

  而在以前,各支执法队伍条线分割,事不关己,视而不见。不法分子“看制服”行事--公安民警巡逻,无证叫卖照旧;市容监管来了,打架赌博无恐。囿于执法内容的限制,执法队伍对他们的违法行为没办法处理。这种执法模式造成的后果是:执法成本越来越高,执法效果却越来越差,老百姓越来越不满意。

  点评(董家渡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陆琪):十六铺地区实行的执法新模式,是上海“社区管理网格化”的试点,其特点是“边界统一、协同巡查、分类执法”。现在,上海已将外环线以内的中心城区划分为242个单元网格,每个单元网格的人口大约3万-5万人,包括社区事务受理中心、警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社会公共产品,按照网格规划均衡配置,社区公共设施的服务半径控制在步行10-15分钟左右。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