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浙江初拟34个项目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4日05:24 都市快报

  浙北蚕桑丝织、浙东锣鼓、瑞安藤牌舞、新昌调腔、绍兴平湖调、宁绍红妆、景宁畲族祭祀仪式。近日,省文化厅准备组织浙江的一批文化遗产,赴京申报浙江第一批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

  到目前为止,在申报的初拟名单上,已经有34个项目了。

  申报不限名额

  浙江省文化厅社会文化处副处长王淼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主要有民间表演艺术、造型艺术和民俗风情三类,但好些已经处于濒危状态,“要保护的太多了。”

  王淼介绍,34个项目还只是初拟,申报国家级截止到9月20日。在此之前,如果有地域独特性、濒危性、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好项目,还可以继续申报,申报不限名额。

  一旦申报成功,国务院会提供具体的保护方案步骤、资金保障,以及相应的专家人员,在年底就会公布。

  王淼对浙江申报的项目很有自信,“相信专家的眼光,他们找这些找了一辈子啊”。

  非物质文化会化腐朽为神奇

  “你听说过新昌调腔吗?”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研究员吴露生,寻找了一辈子“宝贝”,开口就扼腕叹息新昌调腔。

  关于它有好几种说法,比如明代调腔的遗存、明代四大南戏声腔之一——余姚腔的遗音、元代北杂剧。“不管哪种说法,它都是浙江甚至全国最古老的声腔剧种之一。”吴露生说现在仅存一个20多人的专业剧团,也没有观众,难以维持,奄奄一息。而新昌调腔的传统曲牌有360个,传统剧目有321本,昔日的辉煌只能活在老艺人的记忆和传说中了。

  还有绍兴平湖调,明初就有,清初盛行、民国鼎盛,全国独有的曲种,上个世纪50年代还灌了唱片,1963年培训过一批艺人,现在他们都60多岁了,全部改行做其他了。

  吴露生的话匣子一打开就关不住了。“你知道我多着急?这些好东西被赞美的同时也正走向消亡。”他认为,现代社会的人们习惯于安逸的生活,现代人追求的更多的是实际效益、却漠视了非物质文化隐形的效益。“只要我们重视起来,几十年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化腐朽为神奇的。”

  我们需要纯民间

  刚从江山廿八都采风回来的吴露生,对一个唱山歌的80岁老翁念念不忘。在办公室里,老汉说,四面都是墙,咋能唱山歌呢?老汉买了瓶酒,醉得恰到好处,跑到山坡上,对着开阔的山野,扯开了嗓子,声音穿透山谷。

  “这时你才能理解,为什么只有黄土高原的人们才能把信天游吼得这么够味,你能在西湖边对着荷花这么吼吗?”吴露生说,现在,不少民间艺术已经开始变味了。

  比如梁祝、白娘子的传说,以口头在老百姓中流传的亚原生态,朴实地反映了人民的真善美,直到现在也非常风靡。可是有些电视竟然把白娘子的故事拍成了三角恋爱。我们需要的是纯民间的,这需要整个社会共同营造氛围。”

  从2002年至2005年,浙江省政府累计拨款2000万元用于民族民间艺术抢救、保护和民间艺术人才的培养。“但是这点钱实在是太少了。”吴露生叹息着说。

  相关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工作正在进行当中。中国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国家名录,形成国家级和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今后我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也将从国家级名录当中产生。(记者葛辉 都市快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