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老英雄笑谈“地雷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4日09:20 东方网-文汇报

  文/本报特派记者郑蔚通讯员高波

  《地雷战》曾经是我们童年时代最经典的抗战影片之一,那著名的“不见鬼子不挂弦”,曾经是我们童年的口头禅。

  日前,我们“文汇号——重走抗战路”特别报道组,来到了位于胶东半岛的海阳市

  在海阳市“地雷战纪念馆”,我们仔细记下这样的史实:

  “1943年5月,瑞宇村首次地雷炸响,拉开了海阳地雷战的序幕。八年抗战,全县人民共歼敌1178名……”

  告别纪念馆,我们冒雨出发,走进了崂山山脉,去寻访当年“地雷战”的故乡——赵疃。

  在当年民兵站岗放哨的山岗上,在农家的炕头上,我们听当年的老英雄孙玉敏、赵新瑞给我们讲真实的“地雷战”。

  孙玉敏:石雷“伺候”鬼子

  79岁的孙玉敏,就是《地雷战》中英姿飒爽的女民兵玉兰的原型。1950年,她被评为“全国民兵英雄”。当我们走进她家,才发现她身子骨已经如此瘦弱,但依然比我们想象的要“倔”得多。

  “头发丝雷”其实用马尾

  《地雷战》里,玉兰绞了心爱的大辫子,用来造“头发丝雷”,是真有其事吗?

  老人笑着说,这是电影。当年,她倒是也献出过头发来造“头发丝雷”,但试了一下,她的头发太软了,不行。最后,还是用马尾巴来造“头发丝雷”。

  说起当年造石雷的故事,她告诉我们:造石雷是鬼子逼出来的。那时侯,八路军在胶东地区有个兵工厂,造的是铸铁地雷。日本鬼子扫荡时,这个村去兵工厂要50颗地雷,那个村去要50颗地雷,根本就给不过来。于是,她所在的小滩村就决定自己造地雷,开始,还没想到造石雷,自个儿翻砂造铁雷。可铁雷也造不过来啊,一个村里能有多少铁啊,所以后来就想到造石雷。《地雷战》里有个老石匠石大爷,可真没错,他们村里的老石匠就姓石。没有铁造铁雷,看着山坡上的石头,就决定造石雷试试,请石大爷在石头上打个洞,先撒点沙子,再放进“一硝二磺三木炭”,插进雷管,就成了石雷。

  说着说着,孙玉敏仿佛回到了60年前。她说:“那时候,村里没有地雷使了,民兵大队就来叫我:小姑娘,快来造地雷。我就马上去了。我们的地雷可真管用,炸得鬼子不敢动弹。”老人声情并茂起来:“好几次,我们炸得鬼子逃走了。那时,我们就站在山顶上喊:‘小鬼子,你且慢。铁西瓜,真不贱,一个西瓜五毛钱。你吃西瓜,要开西瓜钱’。鬼子怕再挨炸,不敢上山撵我们,只好灰溜溜地逃走了。”老人的一席话,说得我们开怀大笑。

  真正的女神枪手

  孙玉敏说,在电影里叫“天女散花”的那种石雷,实际上我们村里人叫它“地牛起空”,它一炸吧,马上飞起来,杀伤力很强。其实,她平时最“拿手”的活不是造地雷,而是打枪。那时,他们埋上地雷后,平时并不挂弦,只有等鬼子来扫荡了,才挂上雷弦。即使挂上雷弦,也并不等于“万事大吉”,还必须将鬼子引进地雷阵。勇敢的她时常从石头后面跳出来,一边打枪一边撤,吸引鬼子注意。她光是打枪,就消灭了17名日寇!

  “‘不见鬼子不挂弦’是你们村总结出来的经验吗?”我们问起这句“名言”的来历。“不是,那是军区一位大首长概括出来的。他当时说,各个庄都埋地雷,为什么小滩村埋10个地雷能炸到8个鬼子,而别庄的地雷就炸不到?各村要学习他们‘不见鬼子不挂弦’的经验。于是,‘不见鬼子不挂弦’这句名言就流传了开来。”

  最惊险的鸡毛信故事

  我们请老人家给我们讲一个她抗日时最“惊险”的故事。

  老人想了想说:那是1943年夏天,有一次,鬼子突然将小滩村包围了,当时村里正好有5名武工队员。党员孙早夕马上写了张条子,要我送到武工队手里好过来救人。机警的孙玉敏马上把自己的鞋帮扒了一个洞,将信藏在鞋帮里,然后装作上山挖野菜的样子,走出了鬼子的包围圈。站岗的伪军看她像个孩子,身上又搜不出啥,就让她上了山。她连忙飞奔几十里山路,将情报送到了区武委会邹主任手里。区中队和各村联防队的民兵立即赶到小滩村,从鬼子的“嘴”里救下了五名武工队员。

  当我们站在赵疃村中心的“主干道”东西大街上,听赵疃村的党支部书记赵玉波告诉我们:这条大街是从行村镇到夼里村、孙家夼村的必经之路,因此是当年最主要的“雷区”时,我们还是大吃了一惊。

  它实在太不起眼了,普通得你没有办法将它和胶东农村其它的乡村街道区别开来。道路并不宽,只能算是单车道。虽然垫过砂石,但依然到处坑坑洼洼,而且没有铺上水泥或者柏油路面。惟有在这条东西大街靠近小学校的路口,新立着一块海阳市人民政府立的石碑“东西大街雷区遗址”,证实着赵玉波的说法:

  “自一九四二年到一九四五年,这一雷区爆炸地雷四十多颗,敌人死伤五十多名。”

  原来,当年行村镇和夼里村、孙家夼村都有鬼子的据点。鬼子从青岛到威海去,赵疃村的东西大街是“咽喉要道”,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地雷战的布阵奥秘

  在赵玉波的带领下,我们去寻访当年的“胶东爆炸大王”赵新瑞。刚拐过一个街口,赵玉波就指着十字路口对我们说,当年,这里爆炸过一个大型“箱子地雷”,将一个骑在大洋马上的日军指挥官和他的大洋马一块炸飞了。

  从这个街口往前走不过20来米,就是赵新瑞住的小院。

  赵新瑞与孙玉敏同年,今年也是79岁。说起当年的“地雷战”,老人家兴致勃勃,立即给我们说起了当年的故事:

  炸飞了鬼子工兵

  工兵是地雷的“克星”,赵疃的民兵也吃过鬼子工兵的亏。青岛的鬼子挨了地雷的炸以后,派来了一支工兵队伍。鬼子工兵扛着一根有十多米长的竹竿,在竹竿的一头装了两个钩子,工兵趴在地上,慢慢往前推竹竿。两个钩子钩住了地雷的拉过路面的绊索,“轰”的一声地雷炸了,而鬼子兵却毫发无损。

  赵新瑞他们立即研究开了:怎么战胜鬼子的工兵?一个新点子出来了:将地雷的绊索与地雷分开设置,绊索在后,而雷在前。这样鬼子工兵一拉地雷的绊索,埋在鬼子工兵身旁的地雷正好炸开了。

  没隔多久,青岛的鬼子又拉来一帮工兵。我们在山上发现,这伙工兵靠的是放大镜,一旦发现地雷,靠放大镜把地雷的绊索剪掉了。针对鬼子的新招,我们研究出了“松发雷”。只要工兵将我们地雷的绊索一剪,地雷也会爆炸。

  巧布地雷阵大口袋

  地雷阵该怎么布?老人家在记者的采访本上画了张示意图:在一条大街的中央布上地雷,然后迎着鬼子来的方向,往两侧呈扇型布雷。这样鬼子踏上道路中间的地雷后,会本能地立即停止前进,企图改道从道路的左侧、或者右侧迂回突击。而这么埋雷的好处,等于是将鬼子装在一个地雷的“袋子”里,鬼子除了撤退,无路可走。赵新瑞说,这样的地雷布局,不是别人教的,是我们赵疃的民兵自己摸索出来的。

  智炸树下乘凉鬼子

  赵疃村村东头曾经有棵大柳树。1945年夏天,有一次赵新瑞他们发现:有一伙20多个鬼子每天上午从行村镇的鬼子据点到夼里村的鬼子据点去,下午返回。上午天凉快,鬼子不在大柳树下歇脚;而下午天热,返回时鬼子总在大柳树下的几个石凳上乘一会儿凉。一个鬼子留下的长长的烟头,让赵新瑞他们相信:这伙鬼子里,一定有个不小的官。于是他们决定巧摆地雷阵,找来一只捕黄鼠狼的夹子,做成了威力强大的“连环雷”。虽然上午鬼子路过时不在大柳树下歇脚,他们还是摆上了石雷,不过不挂弦,让鬼子心理上先“适应”起来;等下午鬼子返回时,他们悄悄地挂上了弦,鬼子一看没有什么异样,就在大柳树下休息起来,这下“连环雷”发威了,将这伙鬼子炸得死的死、伤的伤。

  抗战胜利后,老人家参加了第一野战军,在解放战争中负了伤。看着老人家身上落的伤疤,我们问他:“大爷,您眼下生活得还好吗?”他老人家宽厚地笑着说:“我今天过的都是共产党给的日子,好着呢。”

  这是真正英雄的笑容。

  这样的人民是任何侵略者不可战胜的。

  王龙祥和孙玉敏老人在一起。

  图为赵新瑞老人近影。

  

老英雄笑谈“地雷战”
老英雄笑谈“地雷战”
老英雄笑谈“地雷战”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