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节能,在私在公判若两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4日10:56 上海青年报

  节约,从家庭来说,很多人都能够做到,但是浪费最大的问题就是在公共事业上,还有一个国家的管理,企业的管理。有关人士就此认为,惟有“公地悲剧”谢幕了,才可能真正创建出节约型社会,而“公地悲剧”的终结,仅仅依靠道德规范是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建立卓有成效的节能约束制度及监督机制,让任何人都要为自己的浪费行为付出代价。

  在今年两会时期,就以“加强公务员队伍的节能教育”作为提案的政协委员、民进徐
汇区委秘书长薛迪伟,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解决“公地悲剧”问题,实现节能目标最好的出路,是有关部门尽快出台建立有序合理、规范权威的节能制度。

  “任何物品一旦公有,就必然产生责任主体虚位,节能方面约束制度及监督机制严重缺位也是这个道理。”薛迪伟建议,“应该将企业、机关的节能全部纳入科学的考核机制中,将公家的钱转变成私家的责任,以保证节能的长效发展。我们不妨将可节约的部分打入成本预算,同时成立专门的评估机构,设立节能考核奖惩制度,从制度上迫使各相关单位千方百计降低成本,增强自觉的节能动力。”

  同时,还可多采取国外较多使用的“包干制”,如将差旅费的实报实销变为“包干制”,通过事先考察出差路线、当地消费水平,拨出一定款项作为差旅费,个体在此次行程中的花销无论多少,单位都不再担责,通过不事声张的办法将节能意识潜移默化,这在办公用品发放、公车改革上都有借鉴作用。

  (记者刘昕璐)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