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专题 > 正文

抗战胜利:抗日战争中的留学生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4日19:59 新华网

  新华网上海8月14日电(记者金旼旼)地雷战,赫赫威名,但制雷技术是哪里来的?沥青铺路技术为建筑连接印度和云南的后方生命线“史迪威公路”立下汗马功劳,但沥青铺路技术是哪里来的?战火蔓延,但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却能紧跟国际学术潮流,培养了大批后来享誉世界的人才,又是为什么?

  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徐振国介绍说,八年抗战,虽然条件恶劣,但却是我国科
技、文化、教育发展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而在这一过程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当为历史所铭记--留学生。

  早在“七七事变”前,中国留学生的爱国抗日活动就已经开始。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2000多名学子从日本陆续回国,开展大规模的抗日救亡工作。《大众哲学》作者艾思奇,著名学者胡秋原等都是这一时期从日本归国的。

  “七七事变”爆发后,留日学生响应政府“撤离敌国回国参战”号召,纷纷回国。从卢沟桥事变到1937年9月,短短两个多月时间,归国的留日学生达4000余名。与此同时,留欧美的中国学生在抗战全面爆发后也纷纷回国,共赴国难,形成了近代留学史上继辛亥革命之后第二次大规模归国高潮。

  归国留学生成了当时抗日舆论宣传的生力军。1937年8月初,最初回到上海的数百名留日学生成立“上海留日同学抗敌救亡会”,根据自己在国外的经历,通过宣传队、演剧队、办报、撰写专著等方式揭露日军野心,唤起国民抗战激情。

  归国留学生中还有很多来到了抗日根据地,如延安自然科学院副院长由从留德回国的陈康白博士担任。其中为人们熟知的还有冼星海、余光生、戈宝权、乔冠华、黄薇、张铁生等等。哈佛博士叶企孙最亲密的学生熊大缜将制雷、制炸药技术带到了冀中根据地。

  留学生的归来,给战火中的高等教育带来了新鲜血液。1941年西南联大179名正副教授中,87%是归国留学生。26个系主任,除中国文学系外,都是留学归国人员。比如1938年归国的剑桥大学物理学博士张文裕,1940年归国的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马大猷,1937年回国的汉堡大学博士陈省身,1938年回国的华罗庚……留学生的归来,使战时几乎和世界隔绝的中国学术仍能跟上国际潮流。

  抗日战争的较量,除了枪炮之外,还是科学技术的较量,而归国留学生成了推动战时科技进步的主要力量。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苏智良介绍说,1938年到1944年,经济部共获准专利423项,是从民国初年到战前专利总数的182%。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战时中国的科学》一书中写道:“这七年间的科学进步与贡献,比起过去30年来,在质在量皆有增无减。”

  留德归国的龚祖同于1938年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军用望远镜和机枪瞄准镜。为解决战时汽油紧缺问题,1939年从德国回国的赵宗澳设计建成了合成石油代用品工厂。1941年留英回国的张昌绍编著了《青霉素与链霉素》《磺胺素》等书,将这类新药引入国内。1939年毕业于英国一所大学的赵天,在战时中国急需锑的时候,发明出影响了半个世纪的“赵氏炼锑法”。留美归国的李温平在中国首次用沥青铺路,为“史迪威公路”建成立下汗马功劳……

  徐振国介绍说,归国留学生人数虽不过数千,但在救亡图存的洪流中,到处可见他们的踪影。无论是抗日根据地,还是国统区,无论是前方或后方,从政界、军界到教育、科技界,归国留学生谱写出一首首感人肺腑的乐章。

  相关专题: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