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4年 200公民旁听人大常委会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5日05:34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市人大常委会是怎样工作的?人民选出的代表是怎样代表人民意志、行使管理地方国家事务权力的……曾几何时,对普通老百姓而言,这些问题都很陌生。2001年4月24日,成都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开了四川省先河:打开常委会会议的大门,邀请20名公民旁听。

  从某种程度上说,成都的举措对推进成都乃至四川的政治文明建设和民主进程都具有
里程碑式的意义。4年半过去了,约有200名公民先后走进市人大常委会庄严的会场,见证了市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的情况。昨日,说起这项制度,一位旁听公民评说:让公众旁听人大常委会,是扩大民主的具体举措;让公众了解地方国家大事,对构建和谐成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让公民听会与听公民说话

  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陈雪林清楚地记得,市人大常委会决定打开常委会会议这扇门是2000年底的事情。当年12月18日,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18次会议通过了《成都市公民旁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暂行规定》,从2001年4月1日起试行。其后,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又制定了一个相关的《实施细则》,在邀请公民旁听的基础上,进一步赋予旁听公民“说话”的权利,就是听取公民的意见,并认真办理。《实施细则》规定:与常委会会议有关的一般性建议、意见由秘书处转交相关部门办理(有时可写进《情况反映》);需要回复旁听公民的,由相关处室回复。旁听公民递交的信访件,由信访处交有关部门办理,并回复。公民建议促进常委会会风转变

  “旁听公民的建议和意见,好多被市政府部门采纳,对市人大常委会的工作也起到了监督和促进作用。”对此,陈雪林讲起了一件事:大概是常委会第三次邀请公民旁听的时候,旁听公民就发现了会议本身存在的一些现象,比如有的组成人员缺席,有的开会不够认真等,于是就在座谈会上提出来,希望进一步改进会风。常委会得知这一信息后,对切实改进会风提出了若干要求。后来经多次征求旁听公民的意见,大家普遍觉得常委会会议的会风得到了很大的改进。旁听制度将坚持并不断完善

  据悉,2001年3月27日,市人大常委会公开发布消息征集旁听公民,结果有184人报名。由此可见社会影响之大。

  陈雪林告诉记者,市人大常委会将把公民旁听常委会会议制度坚持下去,吸取先进经验,使之更完善。同时加强与旁听公民的联系,使民意表达渠道更畅通,使民主监督得到进一步深化。本报记者向朝阳实习生 邓静面对面对话嘉宾一: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陈雪林

  成都商报:旁听公民除了旁听还发表意见吗?

  陈雪林:要发表,而且我们很注意听取他们的意见。有些公民还是带着很多人的重托来的,比如新津县一个公民要来旁听,全村老百姓都给他凑路费,希望他把大家的意见带到会上来,对这样一些意见,我们当然非常重视。

  成都商报:现在报名的公民为什么不如以前多了?

  陈雪林:制度实施了4年多,新鲜感必然减弱。而且,当初公民要参与民主法制建设的渠道比较少,现在各级人大,还有政协的会议都开放了,公民参与的机会多了。但关心市人大常委会的公民还是大有人在。对话嘉宾二:四川贝特会计师事务所所长周斌

  成都商报:你为何要旁听8月2日召开的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

  周斌:我参加是因为本次会议要审议审计报告,我希望零距离接触审计报告,见证审计报告是如何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的。

  成都商报:旁听之后有什么感受?

  周斌:旁听后我有一个感受,一个建议。感受到去年查出的问题已整改,政府实实在在做了工作;同时也感到许多单位之所以犯同样的错误,是因为存在侥幸心理。所以我就有一个建议,希望加大审计力度,至少一个单位在5年之内要审计一次,使每年的审计面达到20%以上,这样,使用财政资金的单位不知道自己在那一年会不会被审计,审计就变成一种威慑力量。对话嘉宾三:中国第五冶金建设总公司退休干部,76岁的郭炳华老人

  成都商报:你已3次报名旁听市人大常委会,以后还会报名吗?

  郭炳华:现在成都发展很快,我们高兴,有动力,想去听。回来以后,把所见所闻和周围的朋友讲一讲,让大家也高兴一下。如有机会我还要去听。我们老百姓有这样的好机会,当然要关心国家大事,关心成都的发展。

  成都商报:你周围的朋友有没有希望你在会上反映什么问题?

  郭炳华:有些朋友希望在会上反映一些问题,比如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事业单位和企业退休工资差别比较大的问题,对这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我都带到了会上。本报记者向朝阳实习生 邓静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