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河南煤矿安全欠帐严重 国有煤矿安全危局待破解(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5日09:41 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8月15日郑州消息(记者 任磊萍)近日,河南省组织专家对省内5户国家重点监控煤炭企业进行安全技术“会诊”时发现,这5户省属煤炭企业安全生产欠帐累计高达97.17亿元。其中:一通三防56.59亿元,防治水17.51亿元,电气安全19.94亿元,科研攻关3.03亿元。另外,矿井设备陈旧老化,许多大型设备超负荷运行状况没有根本改观。
河南煤矿安全欠帐严重国有煤矿安全危局待破解(图)
  目前,河南省省属国有重点煤炭企业有6户,除永城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永煤)外,平顶山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平煤集团)、义马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义煤)、郑州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郑煤)、鹤壁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鹤煤)、焦作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简称焦煤)5户企业被国家列为重点监控煤炭企业。这5户省属煤炭企业共有生产矿井71对,核定生产能力7252万吨。2005年1-5月份共生产原煤4017万吨,占全省煤炭产量的67%。矿井不同程度地存在水害、火灾、瓦斯、煤尘、顶板、地热等自然灾害。其中,受瓦斯威胁严重的高、突矿井35对,占矿井总数的49%;受水害威胁严重矿井30对,占矿井总数的42%;煤尘具有爆炸危险性矿井59对,占矿井总数的83%;煤层具有自然发火威胁矿井37对,占矿井总数的52%;6对矿井地热严重,工作面温度达到33-35℃,相对湿度达到93%以上,普遍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和问题。

  专家在检查时发现,部分矿井开拓、开采系统不完善,生产过度集中,安全保障能力差。2000年以前,由于煤炭市场疲软,企业举步维艰,矿井开拓延伸工程缩减,开工不足,累积欠帐较多。近年来,随着矿井开拓深度的增加,瓦斯、水害、矿压、地温威胁加剧,给开拓掘进施工带来了很大困难,同时由于矿井开采强度加大,产量大幅度提高,进一步加剧了矿井采掘接替紧张的状况。现在河南省的煤矿地下150米左右的第一水平面的煤已经挖完,地下600米左右的第二水平面的煤也快挖完了,现在有的已经开始挖地下1000米左右的第三水平面的煤。焦煤矿井目前开采深度为270到465米,义煤为300到400米,郑煤的开采深度在300到500米,永煤在500到600米,鹤煤的矿井开挖深度为600米左右。煤越挖越深,越挖成本越高,安全隐患也随之增加。

  一些煤矿在没有形成完整的通风、排水系统之前,依靠简易通风系统和临时排水阵地强行开采。还有一些矿井依靠增头、增面、增加人员来提高煤炭产量,造成采掘生产过度集中,采区生产系统复杂,安全可靠性差。有的矿井在一个采区内安排3个以上采煤工作面、5个以上掘进头同时生产,致使部分采区同时工作人数达到300人,个别矿井每班入井人数超过1000人,容易造成事故扩大,给安全生产埋下隐患。

  另外,部分矿井主要通风机运行年限长,老化锈蚀严重,运行效率低。而现有矿井安全监控系统种类繁多,系统间的匹配和兼容性不强,难以实现区域性联网,有些只有监测功能,无控制功能,不能完全实现瓦斯超限自动断电。安全监控系统普遍存在瓦斯、风速、负压、风门开关等传感器和监测分站数量不足问题,不能做到全方位监控。加上技术管理人员严重缺乏,超限报警应急反应能力偏低,系统运行不稳定。

  其次,河南省高突矿井瓦斯抽放系统普遍存在设备抽放能力小、管网覆盖率低,预抽时间短、抽放效果差、瓦斯利用率低的问题,不能完全做到“先抽后采”。随着开采深度增加,煤层瓦斯含量、瓦斯压力越来越大,一些低瓦斯、高瓦斯矿井转变为突出矿井,煤与瓦斯突出的次数和强度明显增加,但煤与瓦斯突出机理和防突技术研究相对滞后,现场缺乏高效消突技术和措施,预测预报防突没有足够把握。

  河南省煤炭产量连续20多年一直位居全国前列,全省各类煤矿共1724处,97亿的安全欠账仅仅是河南省5个省属国有煤矿的统计数字,还不牵涉到地方煤矿和小煤矿。如果加上它们,安全欠账更是一个天文数字。当前,脆弱的煤矿安全基础与国民经济对煤炭的需求相成强烈反差,在安全投入不足、生产技术落后、设备带病运转的情况下,煤矿超能力畸形发展必然酿成各类生产事故的发生。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已进入了第五次煤矿事故高发期,防止矿难发生的核心和关键是树立安全意识,逐步解决安全欠账和技术投入不足等问题。来源:中国广播网责编:李歆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