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游客共毁万里长城原因:长城出身不高贵(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5日12:29 新闻晚报
游客共毁万里长城原因:长城出身不高贵(图)

疯狂的“派对”和受伤的长城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长城协会组织专家探访长城,探访下来,专家们给出了一组数据,长城全长12100里,其中三分之一进行了开发重修,并对游人开放;三分之一当作遗址进行完好保存;另有三分之一干脆找不到了,有的自然风化而彻底消失了、有的城墙砖被村民搬回家盖房子建猪圈去了。

  7月23日,北京金山岭长城上召开的“锐舞派对”在全国掀起轩然大波,据当地媒体报
道,1000多名中外参加者在长城下的广场上又唱又跳,更有甚者还随地便溺,第二天现场一片狼藉。

  八达岭长城已经算是幸运的了,它最早对外开放,北京为此还专门制订了《长城保护管理办法》对它进行保护,但记者在现场看到,游客对八达岭段长城的破坏仍然很严重。

  “对长城的破坏几十年来从未停止过,保护工作的难度超乎想象。”昨天下午,北京市八达岭长城管理处主任张民告诉记者。

  现象:游客共毁长城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北京郊外的八达岭长城,与长城的雄伟和潮涌的人群相呼应的是,遍布于长城墙面上,游客留下的伤痕。在墙面的每块砖上,只要人能触及的地方,都布满了游客用各种工具刻的痕迹。从字面上看,这些痕迹来自国内大部分省份以及一些外国游客,时间跨度长达40年之久,仅在1号楼到5号楼之间,记者就发现了来自全国24个省份的痕迹。

  “江苏省刘某与王某携子王某于72年来此游览。”在2号楼的墙面上,一行印记极为显目,记者观察,这个划痕最深处达到半厘米,整行字用楷书写就,苍劲有力,看得出雕刻时下了一番功夫。

  “北京大学某系某班全体同学到此一游。”雕刻者中,不乏受过高等教育的游客,上至大学教授,下至普通大学生。除此之外,长城上还可以找到来自国外游客用他们的文字刻就的留言,其中英文留言较多,法德日以及阿拉伯国家的文字也可以找到,记者看到,三位来自印度的游客在3号楼上找到了来自自己国家的文字。

  “我们发现,1997年之后,这些雕刻数量就不再增加了,原因很简单,游客实在找不出空墙面去书写了。”张民尴尬地说。

  原因:长城的出身不高贵

  “实际上,长城的出身并不高贵,这是长城受到如此多破坏的一大原因。”张民对记者说。

  据他讲,同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埃及金字塔就不会遭到这样的厄运,“都是大型地面文物,那里绝对没有游客在上面刻字,原因很简单,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属于皇家陵园。”有一个细节很说明问题,在金字塔的石碑上,刻着来自法老的警告,“敢触碰者,必死无疑。”

  “不要说游客了,就是考古学家在动手之前都要再三思量。像金字塔那样的皇家陵园,从建成那一天起,就罩上了一层神秘的光环。”张民告诉记者,但在长城,这样的光环从来就不存在。

  从功能看,从秦代开始修建长城起,它实际上就是战场的最前线,几乎每次战争都跟它有关,经历了太多的破坏,没有一代君王想到过维护它。

  从建筑看,修建长城的人地位低下,有最低级的士兵、以役代税的农民,甚至是监狱中的罪犯,建筑结构上也没任何可称道的地方,甚至没有名流给它题字。

  从地理位置看,长城地处边关,远离政治经济中心,经常像一个被遗忘的“孤儿”。

  从军事地位看,长城上的守军地位低下,大多是最低级的军士,用现在的军衔来看,当时长城上最高级别的守军也就是营长,尽管他统领了近万名守军。

  “从各方面来看,长城天生就缺少光环,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多人在上面造次的原因。”张民告诉记者。

  回音 新规:各种破坏都要罚

  张民告诉记者,在八达岭长城也经常搞一些公益活动。从1952年郭沫若提出开放长城至今,仅八达岭段长城就接待了国外元首418位,现在,这里已成为重要的外事活动场所,长城承担着教育的功能,这种功能必须利用各种活动进行扩大。

  张民告诉记者,前些年,长城协会组织专家探访长城,发现在长城跨越的几十个城市中,每个城市对长城的管理方式都不相同,有的城市干脆就不管了。

  就现有的法规来看,并没有针对长城的特殊条款,针对在长城上刻字,我们已经安装了摄像头,只要看到有人刻字,马上就会有工作人员上前制止,但是如何处罚就成了问题。张民讲,就目前来看,罚款金额最多200元,相对于45元的门票来说,如果依据各地经济水平,罚款标准更不好定了。

  据张民透露,目前,国务院正在制订关于保护长城的新法规,基本上,对各种破坏方式都有了细致的处罚规定。 作者:李宁源 北京摄影报道


  爱问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