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那一刻,真的好险!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5日15:05 今晚报

  昨天是中俄2005中新药业科学探险考察队在考察船上度过的第二天。截至昨晚,全体科考队员已在船上待了30多个小时。前天中午,当科考队员登上考察船时,船长伊万洛夫说,近日贝加尔湖湖面风大浪急,大家一定要格外注意安全、防止晕船。本报参加此次科考活动的两名记者无晕车、晕船史,没有太在意船长的提醒。然而,近两天的贝湖乘船经历,让记者真正感受到什么是头昏脑涨、五脏六腑“翻江倒海”的感觉。前天夜间至昨日凌晨,贝湖科考船上的一夜,让我们感受颇深。

  我们乘坐的“卡罗号”是伊尔库茨克科学中心的大型专业考察船,平日里都是当地的科学家乘坐,行驶速度较快。此次科考队上船后,怕中方队员不适应,船行速度趋缓。即使这样,包括本报记者在内的几名科考队员相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头晕目眩、口吐酸水、不思饮食等晕船症状。前天傍晚,贝加尔湖湖面起风,船开始左右摇摆。晚22时,湖面风速越来越大,科考船也随之摇摆起来,一些晕船的科考队员症状随即加重。中科院植物所郭柯教授严重头晕,把胃液都吐了出来。中央电视台一位记者也已几次呕吐。正在船舱赶写稿件的本报记者突然感到一阵眩晕,眼前直冒金星,赶紧吃了一片药。由于担心船只因风大浪高发生事故,我们有些紧张,船舱里气氛格外凝重。稍事调整后,大家相互宽慰,又继续工作。

  由于海事卫星需在临时停船时定位发稿,为保证稿件及时发回,白天我们必须抓紧时间及时采写,随时做好准备,一旦停船无论何时要立即传出。昨天凌晨2时,考察船停船。本报两名记者马上“全副武装”,拿起传输设备走上甲板。此时,甲板上漆黑一片,湖面上风声呼啸,船摇动得越发剧烈。记者庞剑拿电筒照明,笔者操作设备传稿。正当我们为发稿忙碌时,突然,一阵大风将海事卫星的一段连接线刮到甲板上,笔者连忙一路小跑将其抓住。此时,被风刮跑的连接线距甲板边缘不到10厘米,记者吓出一身冷汗。庞剑说:“要是这最重要的发稿设备掉进湖中,报道活儿完不成,不如跳进贝加尔湖算了……”忙碌了40分钟后,到昨天凌晨2时40分,两篇刚刚写就的新闻稿和2张图片新闻在贝加尔湖浓浓的夜幕中通过海事卫星终于发出。(本报贝加尔湖8月15日晨海事卫星专电)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