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清华大学法学院王洪亮博士评说 物权法(草案)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5日16:55 法制早报

  法律条文不应通俗化

  □本报记者 李玉荣 发自北京

  “在缺乏司法实践、社会实践以及理论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我们还是起草了物权法。而且我们没有采取彻底接受某 种法例的既成规则的方法,而是采取了混合继受,也就是
说,法国、日本的吸收一些,德国的再吸收一些,优点是可以选择最 优规则,但缺点是很难消化。并且,虽然为开了许多国际研讨会,但根本上是错位的,因为每个国家情况不同,外国法律专家 并不完全了解中国的现实情况和法律状况。所以,‘虽励精图治,草案的专业水准还是难以提升’”。清华大学法学院王洪亮 博士如是评价《物权法(草案)》,在王博士看来,物权法不像合同法那样,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虽然物权法也是人类几 千年生活的反映,但其规则被合同等债权法规则所掩盖,并有人为塑造的痕迹,与人们的历史经验不太相符,所以总是让人有 些脱离生活之感。因此,要想提高物权法水平,要么直接吸收先进国家的经验,要么就等这些规则从实践中生长出来。“物权 规则就好比自然界中的植物一样,植物是自然生长出来的,物权规则也是在实践中慢慢生成的,需要的只是立法者的发现。”

  同时,王博士认为,《物权法(草案)》的大部分规则制度是对现行规则制度的吸收,但又不如现行的详细,而且, 有些好的制度或者好的理论,却没有被采纳。比如担保物权,现在已经有了《担保法》和关于它的司法解释。一旦物权法颁布 ,根据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原来的法律和司法解释应当失效。而由于规定的不详细或者没有前瞻性,就又要进行司法解释或 者修改法律了。

  王博士说,《物权法(草案)》还存在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了通俗化,让老百姓能看得懂,草案的科学性和技术性受 到了影响。比如有一个专业术语叫“物上请求权”,这样表述比较准确,但为了让百姓看得懂,就改叫“物权保护”了,里面 的内容却还是“物上请求权”的内容。但“物权保护”和以前的“物上请求权”相比,意思差别已经很大了。

  在德国有规定,打官司一审可以不请律师,但二审必须请律师,为的是“使案件迅速按法律程序来解决”。而在美国 有这样一种说法,政府每颁布一部法律,就是给律师一份福利,这本是讽刺律师的,但也可以说明法律职业化的问题。

  “如果让每个人都懂每一部法律,那社会成本太高了。学科独立、职业化就都没有意义了”。

  对于全国人大公布的六千多条来自社会的意见和建议,王博士认为,这些都是讨论很久的问题,事关各方面的利益。 但我们首先要明确,物权法能够解决哪些问题,哪些问题可以由物权法来规定。比如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就不好由物权法进 行规定。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制度解释的问题。王博士认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应当向公众具体披露,制度背后的利益衡量,为 什么要这么规定,而不是那样规定。通俗点讲,就是这样规定对谁有利,对谁不利等,“这样引发的讨论与建议才是有建设性 的”。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