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月球探测工程今起面向社会征集工程标识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5日18:05 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北京8月15日消息(记者周金刚)今天,月球探测工程中心在中华世纪坛举行了“2005年月球探测工程标识征集活动启动仪式”。征集活动的推出,赋予了月球探测工程更多的文化色彩,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

  据了解,月球探测工程标识征集活动得到了工程主管部门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出席了启动仪式,并宣
布月球探测工程标识征集活动正式启动。标识参选作品要求体现出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的结合,能明确表现探月的主题和科学、探索、奉献的精神,作品图案应简洁大方,寓意贴切,有强烈的时代感和视觉冲击力。标识的征集从即日开始,到9月10日截止,征集到的作品将经过专家初选、复选和三选,选出前8强作品。8强作品将于中秋节通过网络和有关媒体向社会公布,请公众进行票选,再综合公众投票结果和专家意见,得到3甲作品。最后由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确定最终入选作品,作为工程标识。千百年来,“飞天”是无数中国人的梦想,“嫦娥奔月”也是一个令人们痴迷的美丽神话。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则是将中华民族的奔月梦想演绎为真实的开始,所以被深情地命名为“嫦娥工程”。它将在继实现应用卫星、载人航天飞行之后,为我国空间科学和航天技术发展建立新的里程碑,将填补我国在深空探测方面的空白,也将为我国在相关研究领域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

  月球探测工程中心负责人在启动仪式上表示,月球探测工程的成功实施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大力支持,工程中心将在做好工程管理的同时,在全国人民中普及有关科学知识,倡导科学精神,激发探索精神,弘扬奉献精神。此次标识征集活动是公众了解月球探测工程的一个很好的契机,将大大激发社会各界对空间探索的热情。

  附:月球探测工程形象标识征集评选办法

  1,,,,,,,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编:安然

  月球探测工程是我国的标志性工程,是我国航天领域的又一个里程碑,是中国人第一次要探访另一个星球的历史创举,对于凝聚全国人民的精神,促进科学技术事业的进步,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了树立工程所蕴涵的科学、探索、奉献的文化形象,扩大工程在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国防科工委月球探测工程中心(以下简称“月球探测工程中心”)将为工程确定一个既鲜明又独具特色的形象标识,标识将采用向全社会公开征集的方式产生。月球探测工程中心诚邀关心月球探测工程的社会各界人士参加本次形象标识征集活动。

  参选人员资格

  1.所有关心月球探测工程的个人(自然人及以自然人组成的群体)以及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机构(以下简称“机构”)均可参加本次活动。

  2.本次活动的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及其员工,标识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组成员,以及其他与前述人员或机构有实质性利益关系的个人或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参加本次征集活动。

  3.如参选人是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则由该参加人的法定监护人签署本办法要求的文件,如参选人是群体参加人,则群体的每个成员都应签署本办法要求的相关文件。

  参选作品设计要求

  1. 参选作品应体现出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的结合,能明确体现出探月的主题和科学、探索、奉献的精神;

  2. 参选作品图案应清晰流畅,简洁大方,寓意贴切,有强烈的时代感及视觉冲击力,让人印象深刻;

  3. 参选作品设计应具有创新性;

  4. 参选作品应明显区别于其他著名标识;

  5. 参选作品应适于在各种视觉媒体上传播;

  6. 参选作品不得含有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其他任何法律法规的内容和有任何有悖于社会道德风尚和善良风俗的内容。

  评选机构

  本活动由月球探测工程中心发起,成立月球探测工程形象标识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会”),负责确定标识最终评选结果,成立月球探测工程形象标识评审专家组(以下简称“评审专家组”),对提交的参选作品进行初选,并为评审委员会提供专家意见。评审委员会由国防科工委有关领导、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总设计师,应用科学首席科学家及工程主要承担单位领导组成,评审专家组由设计专家、主要合作媒体主编和社会知名人士共同组成。

  评选步骤,2,,,,,,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编:安然

  1. 资格审查和参选作品初选,选五十入围作品

  资格审查和参选作品初选由本次承办单位和评审专家组完成。将根据申报条件对报名申请者进行资格审查和参选作品初选。

  2. 参选作品二选,产生20强

  参选作品二选由评审专家组完成。评审专家组根据设计要求对五十份入围的参选作品分别打分,对每件入围参选作品的最终得分进行排序,取前20名。

  3. 参选作品三选,产生八强

  参选作品三选由评审专家组和评审委员会共同完成。评审专家组根据设计要求对20名入围作品进行集中评审,重新打分,并对每份作品给出评审意见。再将分数和专家意见分送评审委员会每位成员,评审委员会成员对前20名参选作品进行投票,推选出8强作品。

  4. 全国票选,产生三甲

  月球探测工程中心将于今年中秋节公布八强作品,请全国人民对八强作品进行票选。票选活动自公布开始至9月25日24时截止,最终以票数多少和评审专家组及评审委员会的最终评审意见确定前三甲作品。

  5. 标识的产生和宣布

  标识的最终结果由评审委员会从三甲作品中选出,并于产生当日通过媒体正式对外公布。

  我国的绕月探测工程

  提纲:

  1. 发展历史

  2. 特征目标

  3. 体系构成

  4. 关键技术

  5. 伟大意义,,3,,,,,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编:安然

  “有两种东西,我们愈加思索,就愈加赞叹和敬畏,那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康德如是说。仰望星空,月亮这颗最近、最亮、最富于变化的地球唯一的卫星,以其独有的魅力强烈地吸引着我们去赞美、去认识、去探索。

  人类认识月球,从对月的原始崇拜和流传神话开始,继之以天文观测,到20世纪后半页,人类已经实现了对月的近距离接触和探测。总结人类对月球的探测活动,可以划分为探、登、驻(住)三个阶段,探是指对月球情况进行近距离或有接触的无人探测;登是指人登上月球,与月球直接接触,进行有人直接操作的探测;驻(住)分两个层次,一是驻,即人携带设备登陆月球后很快返回,设备仪器长期驻留月球开展探测活动;二是住,即人在月球上长期居住和工作。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对月球的运行进行科学观测和记录的国家之一,在公元前十四世纪,中国殷朝甲骨文(河南安阳出土)中已有日食和月食的常规记录。明以前,我国对日月运行的观测、研究和认识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以对日月运行认识为基础编制的历法一直领先于世界,还发明了一系列精巧的天文观测仪器。明中叶以后,欧洲科技的发展突飞猛进,对月的科学认知水平很快就超越了我们,从对月的远距离观测逐步走向全面的科学探索。在上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美、苏两国凭借自己在航天领域的优势,展开月球探测的竞争,前苏联共向月球发射了32枚探测器,这些探测器或逼近或登陆月球,同期,美国向月球发射了21个探测装置,1969年7月,“阿波罗11号”实现了人类登月之梦。从“阿波罗11号”飞行中人类在月球上迈出第一步到“阿波罗17号”飞行中人类迈离那里的最后一步,月球上留下了12名美国宇航员的足迹,他们共带回384.6公斤的月岩样品,两国在月球探测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科学界奋起直追,通过学习和合作,很短的时间内,在多个领域将我们对月球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同期,我国建立了自己的航天科学与技术工业,并很快取得了“两弹一星”的成功。随着在航天领域取得一个又一个突破,我国的航天科技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为我国自主开展月球探测活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国科学家也适时提出月球探测计划的建议。

  1991年,我国航天专家提出探月工程建议,并开展了部分先期研究。1998年,国防科工委正式开始规划论证。2000年11月,中国政府发表《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明确提出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研究。2002年10月,朱总理指示要抓紧探月工程的论证工作。2003年2月,国防科工委召开月球探测工程筹备动员会,确定了3人筹备领导小组,正式启动嫦娥工程前期工作。2004年1月23日,国务院批准绕月探测一期工程立项。2月,国防科工委召开绕月探测工程第一次领导小组会,建立组织指挥体系,确定研制总要求,并将一期工程命名为“嫦娥工程”,第一颗绕月卫星命名为“嫦娥一号”。4月,温家宝总理批示:绕月探测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多学科高技术集成的系统工程。要统筹规划,合理确定科学和工程目标;要充分调动和整合各方面科研资源,加大重大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各部门要精心组织,团结协作,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绕月探测工程任务。目前,嫦娥工程已由方案设计转入初样设计阶段,工程开局良好,进展顺利。,,,4,,,,来源:中国广播网责编:安然

  按照总理的要求,我国的月球探测工程确定了以下实施原则:

  1、要服从和服务于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满足科学、技术、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需求为目的,把推进科学技术进步的需求放在首位,力求发挥更大的作用;

  2、月球探测具有大型科学探索活动的显著特点,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工程要根据国情国力,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选择有限目标,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循序渐进,持续发展,为深空探测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3、我国月球探测工程虽然起步晚,可以利用已有的国外探测成果,借鉴国外月球探测工程的经验和教训,但起点要高,要优选探测目标,优化技术实施途径,做一些别人尚未做过的事,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创新性,在填补我国月球探测空白中,形成自己的特色,为国际月球探测做出应有贡献;

  4、要在独立自主、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月球探测具有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有利环境和条件,积极探索多层次、多渠道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从学术交流、共同研究到合作研制,逐步扩大合作规模,提高合作层次,以较少的投资,争取更多的成果,并实现技术上的飞跃。

  根据以上原则,我国的月球探测工程规划分三步走,即分为“绕”、“落”、“回”三期,并提出了每一期工程的科学目标和工程目标。

  一期工程为“绕”,即发射月球探测卫星,卫星绕月飞行,并进行遥测,计划在2007年前后发射,主要科学目标为: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划分月球表面的基本地貌和构造单元,初步编制月球地质与构造纲要图,为后续软着陆提供参考依据;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对月球表面有用元素进行探测,初步编制各元素的月面分布图;探测月壤特性,探测并评估月球表面月壤层的厚度,估算月月壤中氦-3的资源量;探测地月空间环境,记录原始太阳风数据,研究太阳活动对地月空间环境的影响。主要工程目标为:研制和发射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初步掌握绕月探测基本技术;首次开展月球科学探测;初步构建月球探测航天工程系统;为月球探测后续工程积累经验。

  二期工程为“落”,即发射一颗月球软着陆器,并携带一个“月球车”,进行首次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测,计划在2012年前后发射,主要科学目标为:进行着陆区月貌与月质构造调查和综合研究,测定着陆点的月表的环境,测定着陆点的热流、岩石剩磁等;进行月球内部结构研究,对月岩进行现场探测或采样分析,探测着陆区岩石的化学与矿物成份;日-地-月空间环境监测与月基天文观测。主要工程目标为:发射月球软着陆器,试验月球软着陆技术;研制和发射月面巡视车、自动机器人;进行高分辨率摄影;为月球基地的选址提供月面环境、月形、月岩的化学与物理性质等数据。,,,,5,,,来源:中国广播网责编:安然

  三期工程为“回”,即发射一颗月球软着陆器,进行首次月球样品自动取样并安全返回地球,在地球上对取样进行分析研究,计划在2017年前后发射,主要科学目标为:进行着陆区的探测与研究;采集月球样品返回地面,对样品进行系统的岩石学、矿物学同位素月质和月球化学研究,结合月面物质成分的分析数据,深化月球和地月系统的起源和演化的研究;深化对地月系统的起源与演化的认识。主要工程目标为:发展新型月球巡视车;发展小型采样返回舱、月表钻岩机、月表采样器、机器人操作臂等;在现场分析取样的基础上,采集样品返回地球;对着陆区进行考察,为载人登月探测、建立月球前哨站的选址提供数据。

  一期工程由卫星系统、运载

火箭系统、发射场系统、测控系统和地面应用系统等五大系统组成。

  “嫦娥一号”(CH-1)卫星选用东方红3号(DFH-3)卫星平台,绕月轨道高度200+25km,倾角90±5度,在轨飞行一年。星上搭载7种有效载荷,分别是用于月球表面三维影像探测的CCD相机和激光高度计,用于月表化学元素与物质探测的成像光谱仪和γ/X射线仪,用于月壤厚度探测的微波探测仪,用于地月空间环境探测的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和太阳风粒子探测器。运载火箭选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该型火箭已多次成功发射,运载能力为地球同步转移轨道2600kg。发射场选择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测控系统立足我国现有测控设施,充分利用现有的S频段航天测控网和甚长基线干涉仪天文测量系统(VLBI),通过适应性改造,可以完成月球探测工程各个轨道段的遥测、遥控及测轨任务。地面应用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卫星在轨运行期间科学探测业务管理、数据接收与处理、科学研究与普及。

  月球探测工程是我国第一次对地球以外的星体进行近距离探测,是迈向深空探测的第一步,一期工程面临着一系列新的关键技术和难点需要突破,主要有:,,,,,6,,来源:中国广播网责编:安然

  1、轨道设计与飞行程序控制问题。

  在地球、月球、卫星三体运动条件下月球探测卫星的轨道设计,较以往地球、卫星相对运动条件下的设计更为复杂。卫星首先由运载火箭送入地球大椭圆轨道,与运载火箭分离后,利用自身推进系统经过调相轨道(16h、24h、48h)三次加速,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在此期间卫星需要进行多次轨道调整和姿态机动,以确保能够准确地被月球引力捕获。卫星在地月转移轨道运行4—5天后,进入月球捕获轨道,进行3次制动,分别经过三个不同轨道阶段进入月球的目标轨道,执行预定任务。卫星从发射到进入月球目标轨道共需飞行8-9天。

  2、卫星姿态控制的三矢量控制问题。

  在环月飞行期间卫星姿态要一直保持对月、地、日三个天体定向,各种探测器要保持对准月面,以完成科学探测任务;卫星发射和接收天线要保持对地定向,以将科学数据传回地球,供地面应用系统研究;卫星的太阳能帆板要保持对日定向,为了使电池阵尽量获得日照,需采用正飞和侧飞两种姿态,以获得正常工作所需的电力,但也增加了姿态控制的附加要求和能量要求。在卫星运行期间,月、地、日三个天体都是相对运动的,姿态控制是三矢量控制过程,需要在卫星整体布局、质量分布、多轴控制跟踪等方面进行很多新的理论研究,也带来许多工程实践上的挑战。

  3、卫星环境适应性设计。

  月球卫星运行的空间环境复杂,对卫星及各设备的环境适应性、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地-月空间的强辐照环境会对电子器件产生很大影响;月球在对日面、背日面条件下的温度变化梯度很大(-170~130℃),所以对探测器的温控要求更高。

  4、远距离测控与通信问题。

  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的最大考验是测控系统,测控系统的传输能力要达到足够远的距离。此前我国卫星到达的最远距离是地球同步轨道,约4万公里,而月球距地球约40万公里,给测控系统的传输能力带来了挑战;另外,卫星飞往月球过程中和运行期间要进行多次姿态调整,卫星的调姿要能接力观测到,测控应满足主要测控手段的可观可控,但我国本土东、西只有5000km,给测控的连续性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国尚未建成深空测控网,目前采用航天测控网和天文观测网相结合的办法,基本可满足要求,但余量太小,这是必须解决的难题。

  这些问题既是工程的难点,也是工程的技术创新点,工程要取得成功,以上这些问题及相关的科学、技术问题必须攻克,这一系列问题涉及到许多科学技术的前沿领域,攻克它们,我国在这些领域就会发生跨越式发展,这也体现出这样的科学探索工程对科技的拉动作用。

  月球探测工程是我国航天领域重要的标志性工程,对于凝聚全国人民的精神,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科学技术事业的进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月球探测工程将为我国空间科学和航天技术发展建立新的里程碑。工程将在我国继实现应用卫星、载人航天飞行之后,填补我国在深空探测方面的空白。在空间科学和方面,将首次对地球以外的星体和空间环境进行近距离和接触式探测,使我们对于空间科学的认识大大深化。在航天技术方面,将逐步实现多项重大突破,首次到达40万公里的距离,首次软着陆在地外星球上,首次从地外星球拿回样本等等。国际航天大国重返月球或新的月球探测计划尚处在起步阶段,还未全面展开,正是我们迎头赶上、一举摆脱我国月球探测落后局面的大好时机。月球探测的成功开展,将使我国的空间探测水平迅速跨入国际先进行列,也将为我国在相关研究领域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

  月球探测工程将带动和促进我国基础科学和高科技的发展。月球是研究天体物理学、空间物理学与材料科学的理想场所。开展月球探测将会促进宇宙学、比较行星学、月球科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太阳系演化学、空间天文学、空间物理学、空间材料科学、空间天气与空间环境科学等的创新和发展,这些学科的进展又将带动更多的基础学科交叉、渗透与共同发展。工程是一项多学科高技术集成的系统工程,实施这样的战略工程将推进航天工程系统集成、深空测控通信、新型运载火箭和航天发射等航天技术跨越式发展,带动信息技术、新

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微机电技术、遥科学等其它高新技术的发展。,,,,,,7,来源:中国广播网责编:安然

  月球探测工程将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些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以高能耗、高污染为代价的,月球探测工程对高新科技的带动在不久的将来必然会回馈于经济,而以高新技术为动力的经济是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率的,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美国在20世纪后10年能够保持高速、高效增长,很大程度得益于阿波罗工程派生出的约3000种应用技术成果在经济领域的应用,美国领先于世界的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很大部分来自对月球探测技术的消化、优化和二次开发。我国月球探测工程所带动的基础科学和高技术的进步,会逐步在国民经济各方面进行推广应用,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具有非常强的推动作用。

  月球探测工程将推动我国航天领域的国际合作。我国探月工程起点高、有特色、有创新,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探索性、开放性的特点,为开展航天国际合作搭建了新的平台。在世界掀起新一轮月球探测高潮之际,探月的跨国界合作与交流成为科学界的主流声音,为我国在这一领域开展国际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国将积极探索“广泛合作”的月球探测道路,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国际合作,加快我国空间科学和空间技术的发展。,,,,,,,8来源:中国广播网责编:安然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