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九成民工无保险 子女仍读高价书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6日06:04 重庆晨报

  下班后,民工聚在简陋的屋子里观看信号模糊的黑白电视。制图/张异

  本报讯(记者罗小光实习生罗欢代梦)民工无疑已成为城市的边缘人群,有人形象地称他们是“城市人口中的孤岛”。我市民工生存现状如何?其基本权益是否得到保障?管理部门存在哪些漏洞?如何整改?昨天,记者从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获悉,我市首个《流入人口享受基本权益情况调查及对策思考》已于近日结题。

  据悉,今年6月以来,市计生委组织调研小组,先后对渝中区、江北、沙坪坝、九龙坡等十个城区的5185名流入人口进行问卷、走访等多种方式的调查,获得大量第一手宝贵资料,首次揭示了650万民工在城市享受基本权益的现状,并提出整改对策和建议(详细数据见本版图表)。

  四成犯罪流入人口所为

  流入人口频犯罪

  市计生委此次调查显示,流入人口是城市违法生育和违法犯罪的易发人群和主要源头,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稳定的不和诣因素。

  调查显示,目前,我市流入人口家庭中,违法生育家庭占了13%。渝中区2002年至2003年违法生育343人。其中,流入人口违法生育就有235人,占69%。

  流入人口中,混杂着相当部分脱逃犯和“三无人员”,盗窃、诈骗、抢劫和打架斗殴等治安问题极易滋生。据南岸区有关部门调查,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率一般在45%左右,有的地区甚至超过70%。近年来发生的江北盘溪蔬菜批发市场10·31持枪抢劫杀人案、南岸大佛段正街65号入室抢劫杀人案等等,均为流动人口所为。

  留守子女令人忧

  酉阳县检察院检察官告诉记者,酉阳全县有20万民工外出打工,留下近10万孩子。其中,绝大多数是正在生长发育的中小学生。他们大多数寄居在爷爷奶奶或者朋友家里,缺乏亲情和监管,犯罪率增加。

  县检察院侦查监督科长石志卿,向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前不久,有一个民工留守孩子晚上尾随一名妇女实施抢劫。孩子又瘦又小,没有抢到一分钱。在检察院,孩子对检察官说,“叔叔,抢人那天,正好是我14岁生日。过生日没有爸爸妈妈,也没钱。我觉得太没劲了,于是就出去抢人。”

  检察官问他,“你知不知道法律对年满14岁的少年抢劫依然定罪?”孩子摇头,哭了。“叔叔,我真的不晓得14岁会判刑,我还是娃儿呢。平时没有人管我,没有人给我说这些。我好想妈妈爸爸!”

  本报记者罗小光实习生罗欢代梦

  民工子女半数仍读高价书

  本报讯(记者周睿实习生张小伟)此次调查显示,由于城市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师资紧缺等原因,目前,重庆有55.7%%的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学费比市民子女高。

  去年8月,从贵州来渝打工的李贵芳将12岁的儿子和6岁的女儿带来重庆,因长期在石桥铺打工,她和丈夫商量着把两个孩子送到政府指定的小学读书,但是因为拿不出用人单位的劳动合同,无法证明民工身份,目前,李贵芳的两个小孩依然呆在租赁房,自学小学课本。

  据了解,许多地方在接受农民工的子女入学时,要求农民工出示与用工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指定到边远的学校就读等一些不公平的歧视政策,致使农民工子女入学得不到落实,流入人口子女就学依然入学难和学费高。

  此次调查显示,还有38.7%%的流动人口子女读书没有解决,有55.7%%的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学费比市民子女高。民工入读某些名校,要比普通市民多缴纳上万的学费。

  民工老婆 都是回家做妇检

  昨天,记者在储奇门街头,随机采访了4名民工。

  刘仁明、张成富、李江东、唐小龙四人,三个来自垫江,一人来自璧山。刘仁明打工时间最长,已有14年。李江东最短,仅二个多月。

  刘仁明说,他1991年从垫江进城前,老婆就在当地安了环。5年后,老婆也进城和他一起打工。14年来,没有一个城里人对他们说起避孕方面的事。“我们也不会到城里的计生服务站去。那里啥子都要收费。做一次妇检有的收几十元,多的上百元。老婆每年4次回家做妇检。因为农村妇检不收费。妇检正常,没有怀娃儿和超生,才能在城里办暂住证。”

  李江东告诉记者,他在城里打工多年,从来没有人向他和老婆讲生娃儿的事,更没有人向他免费发套子(避孕套)。民工要想得不要钱的套子,只有等到年底宣传那个传染病(艾滋病)时,一些厂家、商人才会在街上发套子。你看嘛,那时围着抢套子的,大多数都是民工。

  唐小龙说,今年5月,他把全家三口的户口从垫江搬进了城,当上了城里人,但当了城里人后,还是没有人来给他讲计划生育的事,也没有人为他发免费避孕套。他觉得有些奇怪。

  采访结束时,记者问4位民工,城里这方面工作没做好,你们希望政府在这方面为民工做什么?

  四个民工全部摇头:“不敢想啊,想了也白想!都是我们为城里人下力、干活儿,哪有城里人为我们办事的?”

  本报记者罗小光 实习生罗欢 代梦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