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黑龙江路城墙遗址发现散落神秘巨石构件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6日07:55 南京报业网

  【南京日报报道】 经历了600年沧桑的明城墙,留给人们太多的未解之谜。近日,南京邮电大学的文物爱好者韦世林先生向本报报料:在黑龙江路一段城墙遗址的两侧,存在着十多个体积巨大、造型独特的巨石。记者便和韦先生一起赶赴现场。

  现场 巨石构件散落城墙两侧

  沿黑龙江路的一段东西走向的城墙是明城墙的北线,起于神策门,止于金川门,城外有护城河。1958年,这段城墙被拆除,只留下了4米高的残墙遗址。记者跟随韦先生下到河边,沿着护城河河岸一路向西,半小时后,荒草中几个巨大的石质构件赫然在目,它们集中分布在城墙外侧的一段斜坡上。这些石构件大多呈弧形,最大的长约1.5米,应当是拱门类建筑的顶部斗拱构件。随后,记者又绕回了城墙内侧,在与城外石构件几乎一条直线的方向,记者看到了一个更为巨大的石质立方体,在它的一侧还散落着数个长方形的石槽。韦先生告诉记者,当年这段城墙遗址下被挖空建了防空洞,他推测这些石构件都是挖防空洞时从城墙底下掏出来的,因为过于巨大就留在了城墙遗址两侧。“我猜测,这是当年城墙下一个不为人知的涵洞。”韦世林说。

  专家 疑为通水涵闸

  和韦世林有着类似猜测的还有明城墙研究专家杨国庆。他在实地勘察后告诉记者,城墙外的石构件应当就是斗拱。杨国庆向记者介绍,南京水网纵横,当年修明城墙时也充分考虑了这一点,所以在城墙下设立了24个通水城闸。杨先生将这些城闸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水关,水关规模较大,不但可以通水而且还可以运输和行船,最典型的就是东水关;第二类是涵闸,主要是设在水流急而且流量大的地方,它可以人工启闭调节水流,但没有行船的功能,比如今天的武庙闸;第三类是涵洞,它规模最小,供平常流水,一般是砖砌的。“也许它就是涵闸。”杨先生说,城墙内侧的那个石立方的外形和武庙闸的绞关石比较类似。然而疑问仍然是存在的。首先,在这个地方丝毫看不出有一条河流横穿城墙的痕迹。其次,绞关石上应当有安装吊装设备的孔和插槽,但石立方露出地表的三面却光滑一片。

  文物部门 石材特殊身份不解

  这个新发现引起了文物部门的高度重视。昨天,相关负责人已经赴实地进行了调查。市文物局城墙维修管理处处长葛维成告诉记者,这些构件确实和别处发现的涵闸构件相类似,但奇怪的是,南京城墙的石构件大多是石灰岩材质的,而这些巨石则是花岗岩材质的。另据调查,这里原本是一个工厂的电镀车间,生产时需要一些耐腐蚀的石槽和排水系统,这些石构件是工场遗物,亦未可知。“接下来,我们将请专家进行集中论证,破解这些石构件的身份之谜。”葛维成最后说。 南京日报记者 李冀(编辑 五木)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