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当“80后”遭遇前辈作家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6日08:04 东方网-文汇报

  首届文学代际论坛形成激烈碰撞

  ■文/本报记者陈熙涵

  余华、格非、方方、叶兆言、曹文轩等一批中年作家,郭敬明、张悦然等近30位“80后作家”,这两代以前不可能坐到一起的作家,终于因为首届文学代际论坛研讨会的举办
而首次面对面地坐到了一起,双方身上的文学差异形成了激烈的碰撞。

  这一论坛是由上海作家协会和《萌芽》杂志社近日联手在千岛湖举办的。主办方的深意显而易见。“80后”写作群体中的大多数出现在上海,其中包括了郭敬明和张悦然等几位“80年代后”中最具人气的作家。不久前,电影《无极》通过网络投票寻找小说作者,这两位在新浪网和99网上书城的投票中分别取得了最高票数。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值得关注的文坛景象。

  作家赵长天认为,当代文学代际沟通的问题已经成为整个中国文坛越来越无法回避的问题,前辈作家与青年写作者之间存在着毋庸讳言的隔膜和误解,需要有效的平台进行沟通。因为我们文学的未来,需要两代作家在相互汲取和互为补充中共同筑就。

  一个话题要市场还是要文坛

  “80后”写作群与前辈作家最大的不同在于,对格非那一代作家的命名是由文学评论家完成的,而对“80后”的命名是由市场来完成的。“80后”写作者任晓雯的说法不无依据:他们这些作家的作品发行量动辄十几万,甚至上百万,这是上一辈作家中很少有的。

  其实,“文坛还是市潮这个话题,最早来自于“80后”作者小饭的一段话:前辈作家们当初都是从文学期刊开始走上文坛,然后再进入市场,而随着许多纯文学期刊的逐渐边缘化,“80后”作者的作品都跳过了这一环节,直接出书,接受市场的检验。尽管他们的作品已经得到市场的认可,但始终被文坛和批评界排斥在外。就像这次论坛上,许多前辈作家承认自己基本不看“孩子们”的书,即使看也是在自己的孩子看过后拿来随手翻翻。

  对此,作家叶兆言告诉记者,市场从来都是不可预测的,而写作则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事情。“80后”渴望得到文坛认可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其实没有必要。写作非常简单,写作的欲望就像卡在喉咙里的一根刺,不吐不快,写作取决于你爱不爱写,真不真心,这与市场或进入不进入文坛是没有关系的。而“80后”的代表人物张悦然觉得市场化无疑是一件好事,因为对他们来说,如果糊口都不能得到保证,谈文学是没有可能的,这是很现实很残酷的问题。她认为市场化运作可以留住更多的年轻作者,或者让更多年轻人愿意亲近文学、关注文学。作家格非对张悦然的观点表示认同,他说我们现在看到的肯定是40年来的文坛,至于一百年后的文坛甚至千年后的文坛是什么样的,人与人互相寻求理解的文坛是怎么样的,我们未必看得到。

  一场争议面貌相似与内心异同

  “80后”是很强调自我的一代人。方方却在一定程度上表示出对“80后”的失望,她认为80后作家的作品离她的期待还很远,最重要的表现为太过类似,“10个人的作品放在一起,会有8个人很接近,很难讲谁比谁更优秀。她把这种雷同的原因归结为阅历的相似,“我们这批作家20岁的时候,有些在当农民,有的在当工人,职业、生活经历都完全不同,而你们20岁的时候,做的都是同一件事情,那就是读书。”但是从文字上讲,这些年轻作家是相当有才华的,感情也十分细腻,当他们成长走上社会有了不同的阅历后,以他们的基础,会写出很好的作品。

  方方的观点显然不能受到“80后”作家们的认同,他们按捺不住一个个起来反驳。张悦然反问说,传统作家年轻时的生活经历不同,比如有人在种地有人在工厂,这只能说明外在形式的不同,而是否同样能说明内心的不雷同?

  一道选择题十年磨一剑或一年四长篇

  对于如今的中年作家来说,多数人已经习惯了几年写一部长篇,甚至是十年磨一剑。而许多“80后”作者,在写作速度上却是“快枪手”。据称,有人甚至一星期就生产出一个长篇,速度惊人。

  对于“80后”惊人的写作速度,叶兆言说,虽然这种速度搁在他身上,是绝对不可能的事,但是,他认为,“写作速度的快慢,与写作质量的好坏没有直接关系。关键还是作品本身的好坏,而不是创作时间的长短。

  但重要的是,这些作者10年后,是否还能保持这样的状态。作者的写作状态其实也折射时代的文化氛围,有些“80后”作者写得快,其实也是有苦衷的,他们中的有些人完全被某些只关心追逐金钱的出版商和书商在牵着鼻子走。而大部分“80后”,在这样的年龄段上,是难以抵制各种诱惑的,这尺度如何把握,也需要作者们思索。

  一个共识在平等的交流中获得提升

  论坛开始之初,前辈作家纷纷表示,对“80后”作品看得很少。这显然使这群“80后”非常失望,有小作家站出来说,既然你们不看我们的作品,那你们拿什么来和我们沟通?话一至此,代际沟通的现场突然充满了火药味。这一场景让记者禁不住回想起沟通的第一天,方方说的“我可以不喜欢你的风格,但我尊重你写作的权利”。这句话非常令人欣赏,因为沟通的桥梁就是理解,理解并不意味着一味的赞同和附和,理解不表示可以混淆两代人的价值观。

  评论家吴俊说,数年后,现在的“80后”中的一部分很可能不再写作,但是中国文学未来的主力也很有可能就产生于此。进行代际沟通的意义,恐怕就在这里。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