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人间正道”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6日08:04 东方网-文汇报

  ——写在“文汇号”重走抗战路活动圆满结束之时

  ■文/本报记者陈韶旭

  ——人间正道是沧桑!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文物处处长孙守礼代表军事博物馆把一幅写着“人间正道”四个大字的6尺横幅赠送给文汇报,那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让在场的所有人感动不已。

  60年前,伟大的中国人民迎来了近代以来抗击外侮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八年抗战,巨大牺牲,然而正气不灭,正义长存。

  昨天,历时4个月整整123天的“文汇号”重走抗战路活动在普陀区普雄学校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勇士王龙祥驾驶摩托车行程逾4万公里,足迹踏遍20个省市自治区,经历了坎坷艰辛,终于如期凯旋,回到上海。

  战友重逢

  空军上海干休所的数十位新四军老战士也到普雄学校与王龙祥会面,分外亲切。老战士们纷纷与王龙祥握手,有的还紧紧抱住不放,轻抚他那历经四个月风雨沧桑的脸庞,许多人流下了感动的热泪,如同沙场鏖战后的战友重逢。正是四个月前的4月15日在宝山淞沪抗战纪念馆,也是这批老战士们在春寒料峭中为王龙祥壮行,鼓励他不畏艰险,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王龙祥也由此驾驶“文汇号”国产摩托勇敢地踏上重走抗战路的征程。

  此刻60年的时差,在这两代人之间消失了,我们所共同拥有的,是庆祝胜利的喜悦。

  在王龙祥冒着高温暴雨、跋山涉水在全国各地寻访抗战遗迹、抗战老战士和受害者、见证人的时候,远在上海的老战士们每天关心着本报的跟踪报道,为报道中所写到的人和事所感动,也为报道中提及的遗址保护不得力而叹息。老战士张问仲把所有的报道记录都剪贴下来,并指名道姓地要见本报记者,他还口占一绝:“夏日酷热忙奋蹄,千难万艰寻遗址;英烈殊勋育世人,强龙凯旋飞鸣镝。”赠给王龙祥,表达了老战士们的殷殷期望和欣慰之情。

  捐赠文物

  军博文物处孙守礼处长此次来上海的重要任务便是收藏王龙祥所驾驶的国产摩托“文汇号”,以及他身上所穿过的皮衣皮裤。每一件都见证了重走抗战路的艰辛,更见证了60多年前那场艰苦卓绝的民族解放战争的苦难和胜利!

  在摩托车驶入普雄学校的时候,很多人都意外,为什么经历了4个月的艰难跋涉,行程4万多公里后,车还看起来并不旧?疑问很快得到了答案:日行千里,再加上道路不佳,就算王龙祥再小心,每隔400多公里就换一次机油,“文汇号”也经不起折腾,一路上已经换了不知多少零件了!两个反光镜是新的,排气管是新的,里程表是新的,旗杆是新的……刹车线一直在调整,发动机拆开过……一路上“文汇号”经历了大大小小无数次的故障,有的部件坏了甚至三四次之多。令人感到高兴的是,即使是在偏远的地方,当地群众只要知道是为了纪念抗战,无不尽心竭力,热情相助。车尾的那面红旗,也成了昨天所有人争相合影的最好取景处。

  申城气温昨天再度摸高到36.1℃,驾驶摩托车的王龙祥仍然穿着出发时的那套皮衣皮裤,在人群里十分扎眼。浸透了汗水和雨水的皮衣裤和“文汇号”一样,也将成为历史的见证。

  孙守礼此次带来的另外一张收藏证书是给文汇报的,本报所有有关的文史报道资料都将被军事博物馆收藏陈列。

  薪火传递

  王龙祥刚刚进入普雄学校,摩托车在操场上刚刚停稳,一队少先队员就上前献花欢迎他凯旋,向探险英雄表达敬仰之情。与抗战老战士重见战友的激动不同,少年人有少年人的表达方式,他们把手重叠在王龙祥饱经风霜的手背上,共同宣誓永远牢记历史,永远不忘过去,永远珍爱和平。少先队员代表王晓俊同学发言时表示要继承前辈的光荣传统,发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为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老战士和在场的所有人都十分感动,虽然“文汇号”重走抗战路活动在这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可是伟大的民族精神却将代代相传。

  回想往事,犹历历在目,庄严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不断回响在我们的耳边,只有这首歌能代表我们的心情——

  “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

  起来!

  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前进!

  前进!

  进1

  军事博物馆向文汇报赠送“人间正道”横幅。

  王龙祥足迹踏遍20个省市自治区。

  共同宣誓永远牢记历史。本栏图片均本报记者傅国林摄

“人间正道”
“人间正道”
“人间正道”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