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探月卫星可能2007年前后发射 探月遇4大难题(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6日08:32 中国广播网 | |||||||||||||
奥运会前有望走出探月第一步 据竞报报道,“我国的月球探测工程规划分三步走,分为‘绕’、‘落’、‘回’三期,而第一期绕月探测卫星计划在2007年前后发射。”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昨天揭开了媒体关注已久的探月时间规划。“二期工程为‘落’,即发射一颗月球软着陆器,并携带一个‘月球车’,进行首次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测,计划在2012年前后发射;三期工程为‘回’,即发射一颗月球软着陆器,进行首次月球样品自动取样并安全返回地球,在地球上对取样进行分析研究,计划在2017年前后发射。” 月球探测工程中心副主任郝希凡向记者表示,2007年计划发射的“嫦娥一号”(CH-1)卫星选用东方红三号(DFH-3)卫星平台,并使用运载能力为地球同步转移轨道2600公斤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这颗月球卫星的在轨飞行一年。星上搭载7种有效载荷,分别是用于月球表面三维影像探测的CCD相机和激光高度计,用于月表化学元素与物质探测的成像光谱仪和γ/X射线仪,用于月壤厚度探测的微波探测仪,用于地月空间环境探测的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和太阳风粒子探测器。 标识征集下月截止 据主办方介绍,此次“嫦娥奔月”探月计划的标识参选作品要求体现出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的结合,能明确表现探月的主题和科学、探索、奉献的精神。作品图案应简洁大方,寓意贴切,有强烈的时代感和视觉冲击力。标识的征集从即日开始,到9月10日22点截止,征集到的作品将经过专家初选、复选和三选,选出八强作品。八强作品将于中秋节当天通过网络和有关媒体向社会公布,请公众进行票选,再综合公众投票结果和专家意见,评出前三名作品。最后由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确定最终入选作品,作为工程标识。 市民设计的标识纸制作品可寄至: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2号阳光100B座810室; 电子版作品可发送至:lecp@vip.sina.com “月球探测工程是我国第一次对地球以外的星体进行近距离探测,是迈向深空探测的第一步,一期工程面临着一系列新的关键技术和难点需要突破。”据栾总指挥介绍。 难点1 轨道设计与飞行程序控制问题 因为在地球、月球、卫星三体运动条件下,月球探测卫星的轨道设计较以往地球、卫星相对运动条件下的设计更为复杂。但如果该技术被攻克,卫星将在地月转移轨道运行4-5天后,进入月球捕获轨道,进行3次制动,分别经过3个不同轨道阶段进入月球的目标轨道,执行预定任务。卫星从发射到进入月球目标轨道共需飞行8-9天。 难点2 卫星姿态控制的三矢量控制问题 因为在环月飞行期间卫星姿态要一直保持对月、地、日三个天体定向,各种探测器要保持对准月面,以完成科学探测任务。“但卫星发射和接收天线要保持对地定向,以将科学数据传回地球。太阳能帆板要保持对日定向,为了使电池阵尽量获得日照。这三者之间的协调是个挑战。”栾恩杰说。 难点3 卫星环境适应性设计 “地月空间的强辐照环境会对电子器件产生很大影响;月球在对日面、背日面条件下的温度变化为-170℃至130℃,梯度很大。”栾总指挥表示,这些因素使得月球卫星运行的空间环境复杂,对卫星及各设备的环境适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难点4 远距离测控与通信问题 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的最大考验是测控系统。此前我国卫星到达的最远距离是地球同步轨道,约4万公里,而月球距地球约40万公里,给测控系统的传输能力带来了挑战。(记者胡志斌)来源:竞报责编:张春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