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引进是手段 创新是目的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6日09:02 解放日报

  一期工程,从设计到设备,全套由国外引进;二期工程,合作设计,合作制造,设备国产化率已达61%;三期工程,自行设计,点菜引进,国内技术集成。这是宝钢25年走过的光荣历程。如今,宝钢不仅大大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从去年起还跨进了世界500强。宝钢经验证明:引进是手段,创新是目的。后发展国家只要注重自主创新,完全可以实现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跨越。

  引进不是照搬,学习为了超越。首先要肯定,引进是个好东西。从欧美到东亚,世界各国几乎无一不引进过别国的先进技术,直至自己处于技术领先地位。引进的好处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高起点地发展自己,缩小与先进水平的差距。一次引进往往就可达到设备更新、人才培训、提高产能、减少进口、节约外汇等多重功效,何乐不为?!然而,把引进当作宝贝,重复和依赖引进,老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跑,则东施效颦,最多只是“等距离追赶”。宝钢深通此理,从一期工程起就坚信:引进不是照搬,学习为了超越。每一次引进都倾注全力消化、吸收、改进,直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如多年前引进世界上第一台专烧低热值高炉煤气的燃气轮机机组时,采用了法国公司独创的轻油枪技术,用以机组点火启动。但机组投产后,将油枪内剩油很快炭化结焦,启动成功率仅为47%。经交涉,外方自身技术还未成熟,只能再赔一枪备用。宝钢为此投入精兵强将合力攻关,一举突破,改进后的轻油枪启动成功率100%,并形成一项专利、两项技术秘密。后被法国公司高价买回,移植到国外同类机组中去。又如宝钢从俄国引进滚动钢渣处理实验室技术,在高起点上继续研发获得成功,先后创造了26项专利、13项技术秘密,形成双重知识产权保护的BSSF成套先进技术,10年后实现了技术输出。诸如此类“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案例在宝钢比比皆是,与韩日等国“一号机引进,二号机国产,三号机出口”成功经验可谓“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抓住体制龙头,主导创新全程。最近,中央提出自主创新要着重提高“三个能力”,即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关键要从体制上突破,以保证主导创新全过程。宝钢对此作了多层次、全方位探索:一是明确选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作为宝钢总体战略目标。从三期工程起,决定把实行多年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创新路线,提升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始技术创新、集成创新路线上来。二是由宝钢领导亲自挂帅成立技术创新委员会,并完善由宝钢决策层、咨询层、管理层、实施层构成的创新管理体系。从顶层起把自主创新的理念、技术路线一以贯之地落实到各个层面、各个环节中去。三是以发明专利作为评选重大科技奖项的首要条件,推出技术创新里程累积的“铁马制”,还在技术中心设立“小特区”,探索项目工资制等分配体系新模式,藉以吸引、集聚大批国内外高级人才。

  正是这些体制机制创新,带来了自主创新的丰硕成果。宝钢联合重组后,专利申请每年递增20%以上,呈现快速发展态势。2004年专利申请量达403件,技术秘密审定量达1244件。

  培育创新文化,植根全体员工。国外有个军事评论说,米格—29战斗机的单机作战性能优于F—15战斗机,但为何在F—15战斗机群面前不堪一击?奥秘在于F—15战斗机群背后有一套观念先进、组织严密的战时文化支撑着的战斗群体。宝钢从引进创新走向原始创新,不是某个特定专业、某个科研院所的单体作战,而是几万员工、几百个部门单位的整体行动。宝钢自主创新的底蕴在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探索,宽容失败、淡泊名利、力戒浮躁的创新文化,是这一灵魂、精髓支撑着自主创新的大厦。在宝钢,这一创新文化已深深植根于从科研、管理人员到全体员工的心中。宝钢现拥有170个群众性创新小组,各小组创新成果像滚雪球一样愈滚愈大,170个小组形成的专利已占宝钢总数的40%。让我们听听拥有54项国家专利的宝钢“老发明”孔利明的心声:“宝钢的自主创新政策机制为所有员工提供了机遇,为所有发明创造种子提供了沃土、水分和阳光,我的大学在宝钢,我的成果属于宝钢!”

  徐文龙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