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10个学生中6个“阿拉”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6日12:31 合肥报业网--江淮晨报

  合肥晚报据新华社上海电2005年上海市第一批本科重点院校录取工作已经完成,各校录取通知书开始发往全国各地。但是,我们惊奇地发现,包括复旦、交大、同济在内的上海市全国本科重点院校,其上海生源超过了其他全国各地生源总和。

  全国名牌成了“地方名牌”

  今年,复旦大学本科招生计划总数3400人,外地生源总数1253人,占36.9%,而上海本地生源比例达63.1%。“全国名牌”理应“聚天下英才而育之”,如今却成了“聚本地生源而育之”的“地方名牌”。过去几年,复旦大学本地生源比例相当高,学校里的上海学生总数超过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数量,除了日常教学,上海话更是成为学校使用频率最高的语言。学校通常不主张在双休日举办活动或讲座,因为很多学生都回家了,活动的出席率和反馈效果都会大打折扣。学校里的上海“情结”如此深重,难怪近来复旦屡屡为澄清自己是“复旦大学”而不是“上海复旦大学”而头痛。

  “阿拉”为何越来越多

  无论是对复旦、交大还是同济而言,这种地方化的招生倾斜是不是合理呢?以往通常情况下,名牌高校在本地招生一般不超过30%。近几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自主权的扩大,吸收更多的本地生源,以提高地方的人才层次,就成为不少名牌高校的“要务”。确实,地方政府每年对本地的全国重点大学都会有不少投入——但这能成为“多分配招生名额”的理由吗?重点高校的经费主要来源是国家财政,来自全国纳税人,招生规则当共同确定。另外,上海学子的本地情愫可谓由来已久,多数上海学生宁可在本地读专科,也不愿意去外地上本科。加上上海的全国重点院校不如北京那么多,优秀的高中毕业生牢牢锁定的只有复旦和交大,报考人数年年水涨船高。

  “阿拉”一多问题更多

  本地生源连年看涨,其弊端也从大大小小各个层面暴露出来。首先,上海学生过多,无形中是对于外地学生的一种排挤和冷落。其次,培养全面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困难重重。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本地上学,他完全有自由选择不住校,不离开父母。而在大学阶段的校园文化,集体生活,独立判断力等等,这些都和知识学习同样重要。对于上海来说,扩大本地生源,短时间内对于提高本地的人才质量有好处,可是对于上海的未来发展不是好事。人才的同质性太强,质量会逐步下降。(来源:合肥晚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