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旅美学者赵启光:我对贵州一见钟情(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6日12:57 贵州都市报
旅美学者赵启光:我对贵州一见钟情(图)
  赵启光,生于北京,长于天津。当过工人和英语教师,“文革”后考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英美文学系硕士,毕业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所就职。1982年赴美国留学,1987年在马萨诸塞州立大学获比较文学博士学位。随后,受聘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卡尔顿大学,开创并主持该校的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及美国大学中国语言文化中心。现任卡尔顿大学亚洲语言文学系主任、终生教授、讲座教授,清华大学客座研究员,南开大学、西藏大学客座教授。此外,还连任艾美奖评委。主要著作有《康拉德作品选》、《东西方龙的研究》(英文)、《异乡异客》、《客舟听雨》、《世路心程》等。

  [印象]

  8月8日,在国务院新闻办、省政府新闻办和省委宣传部举办的贵州省首届新闻发言人培训班课堂上,人们聆听了一位旅美中国教授讲述他与贵州“一见钟情”的故事,他对贵州真切的爱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8月10日,本报记者采访了这位睿智、亲切、富有感召力的教授——赵启光先生。他说,他的人生轨迹由两条平行线组成:一条是经历的事;一条是内心感受与认知。而贵州,对他来说,正是一次奇特的经历、感受与认知。

  2003年4月,正是非典爆发的高峰期,赵启光应邀到贵州讲学、旅游,之后便对贵州“爱不释手”。两个月后回到美国,贵州之行历历在目,赵启光先生写下了一篇《贵州铭》。两年后的2005年7月1日,他的新著《心路历程》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书中就收入了《贵州铭》。

  翻开新著,赵启光说:“我是做文化传播的,书里收录的第一篇文章就是《文化铭》,而第二篇正是《贵州铭》,足见我对贵州特别的爱。”

  “贵州是一块难得的宝地!”采访赵启光,好几次,他都情不自禁地对记者说。“贵州秀美的山川、完好的生态,这样的地方全世界都不多,这就是贵州惹人喜爱和与众不同之处。依托这个,贵州将来必定会后来居上,不仅仅是旅游和文化,还有社会经济的大发展。这个将来不会遥远。”

  [对话]

  说贵州 一块难得的宝地

  记者:两年前您第一次来到贵州。没来贵州之前,贵州对于您来说是一个什么概念?现在还能想起来吗?

  赵启光:在来贵州之前,没有一个准确的贵州的概念,只知道是西南山区的一个省,但不像对云南、桂林的山水那么有印象。

  记者:来到贵州之后呢?

  赵启光:贵州是块难得的宝地啊。我生长在缺水的北方,后来到美国后就住在明尼苏达州著名的五大湖附近,时常在想中国什么地方能有那么丰富的淡水?2003年4月,我第一次来就被这里山水的秀美陶醉了,那么青的山,那么绿的水,许许多多的清澈的小河绕山淌过,处处充满着灵气。而这块宝地上的人是那么热情纯朴。

  记者:这次是您第二次到贵州,又有什么感受?

  赵启光:路更宽了,楼更高了……当然,山水还是那么美。贵阳南明河更漂亮了,上次来还闻到河水有些异味,这一次闻不到了。还有,贵阳的小吃还是让我那么嘴馋,花溪牛肉粉、丝娃娃……

  说文化 贵州应力推王阳明

  记者:您是研究文化和作文化交流和传播的,能说说您眼里的贵州文化吗?

  赵启光:我去过黔东南的南花苗寨,贵州独特的、底蕴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自不必说。我是做道家文化研究的,到贵州后我去参观了阳明洞,令我诧异的是,王阳明的思想是在当时文化相对贫瘠的贵州这块土地上得到发扬光大的。我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是为什么?当年王阳明被贬到贵州,而贵州人民盖好了房子请他讲学,也许正是当年贵州人民对文化的渴求,让王阳明的思想在远离了中原文化之后反而得到了发展吧。

  记者:对于贵州的文化传播,您有什么见解?

  赵启光:文化交流和传播也存在一个类似于经济贸易上的“逆差”的问题。比如,中国和美国的文化交流就有很大的“逆差”,美国的文化,比如好莱坞、NBA等大量卖给中国,而中国可以卖给美国的文化产品却很少,这就造成了中国人对美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越来越多,相反,美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却仍然很少。

  对于贵州与外界的文化交流和传播来说,我想也存在一个“逆差”的问题,也需要做好文化产品推出去、让世人了解和认同贵州的问题。就说王阳明吧,我认为他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个大家,他的思想至今影响了整个湘派文化。现在许多地方都在修建孔子学院,贵州应该借这样一个机会,把王阳明、特别是在贵州的王阳明推出去。

  说乡愁 牵挂国内的亲人

  记者:说说您自己吧。在美国旅居20多年,最让您高兴的事情是什么?

  赵启光:大的方面,最让我们这些身居海外的中国人高兴的当然首先是祖国的日益富强。这种情愫只有游子才能真正体会到。至于个人,最高兴的事当然是工作又出了成就、又出了一本新书。

  记者:您常回家吗?常想家吗?

  赵启光:游子能不想家吗?!但回家,每年最多也就一两次。特别牵挂国内的亲人,尤其是父母,他们年纪大了,而我却不能尽一份孝心。看过了西方家庭的两代人之间的冷漠,我更珍视中国家庭浓浓的亲情。 作者:石云华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