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国医改:向左转?向右转?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6日16:08 时代信报

  等了很久,终于有来自高层的声音吐出一句实话:目前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出现的商业化、市场化倾向,是完全错 误的。

  今天,我们评价任何一项改革的成功与否,都不能脱离导致这一改革发生的社会背景。那么此前,中国医改的“狂飙 突进”是建立在什么背景之下的呢?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起,中国最早的一批不安定分子开始辞职、下海、“拒绝组织安排”,成为没有单位的“寡 人”。这批人中的大多数,其实是被当时的体制挤压出来的。所以,当这些人挥一挥手,作别办公桌上的那一杯清茶时,除了 决绝与豪情,还有萧瑟与后怕。怕什么?怕生病,怕二三十年后自己年老体衰无钱进医院。

  青春作赌,这一天,来得比想象的快。

  二十年后,那一批人中的一部分成了老板、富豪、金边白领——从此被媒体称为意见领袖、社会精英。但更多的人没 有这么幸运,在经历了人生的几次“滑铁卢”之后,他们的奋斗领域逐渐转入地下通道,在酷热盛夏的城市阴影中,他们开始 与那些把小鸡小兔的绒毛染成搞怪颜色的乡下幺妹为伍,灰头土脸,印堂发暗,时刻准备着——只要一见穿工商制服的人出现 ,就像踩到弹簧一样跳起来,拔腿开跑。

  随着这帮“奔四”、“奔五”的兄弟姐妹们的社会身份被逐渐“边缘化”,他们身上那些曾经负载了他们全部人生勇 气的“七零八碎”也开始了崩解衰老的过程。如今,他们看医生的眼神儿就像他们从前听江湖骗子说起某人手头存有20万锭 棉纱或者100吨盘元钢时的眼神——偏偏在这时候,他们发现,进医院对他们已经变成了一种不合时宜的奢侈。

  还有更多的人在涌入这支大军。他们是尚未成为社会精英的个体创业者,是野心勃勃的助理律师和老大不小的流浪记 者,是破产国企的下岗厂长和工人……总而言之,是我们这个渐渐呈现金字塔结构的社会中,支撑着塔尖上站立的那一小群“ 意见领袖”的塔身和塔基。

  短短二十来年,中国有数千万之巨的城市人口从原先“生死相依”的单位中“分流”,成为没有任何社会保障的“边 缘人”。我们应如何对待如此庞大的一个社会群体?中国医改的方向,不但体现着国家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态度,而且在从某种 角度上,提出了一个极其尖锐的问题: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列车,是否应该从那些被它的高速所抛下的人们身上碾过?

  从本世纪初开始,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便陷入了一场“模式之争”——其一为“美国模式”,即市场主导型:公立和私 立医院在市场上平等竞逐,政府只为穷人与老人的医疗埋单;其二为“非美国模式”,即政府主导型——公立医院由政府投入 ,平民看病免费;富人需要高品质的服务,请到私立医院去。

  两种模式的“底线”其实是一致的:由政府为弱者的看病买单。

  守住这一道“底线”,为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贫富鸿沟“舒压”、“减震”,由政府来承担为避免社会冲突加剧所必须 支付的经济成本,早已成为现代社会执政者的共识。

  在这一共识中,还体现着一个政治常识:政府是社会的组织者,而非经济的操盘手;是社会权益的守护者、协调者, 而非经济列车的发动机。在一个转型期的社会中,政府最不能撒手的头等大事就是——保证社会有机体不致因财富分配差距的 拉开而裂变。

  我们说市场是公平的,指的是在同一游戏规则下市场风险与机会的公平。市场经济的规律是“赢家通吃”,但政府必 须保障这个社会其他公民的权益——生存权、话语权、受教育权……以及在困顿中要求获得社会救济的权利等等不会被赢家所 “通吃”,使他们不致成为“被国家抛弃的输家”。

  然而最让人难以理解的就在这里——正当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逐渐拉开、社会矛盾益显的时候,有关决策者却草率地 加快了医改市场化的步伐。在一些“主流经济学家”的推动下,一些本属于全民所有的公共卫生资源,被我们以“反市场”手 段“改革”成了主要替中高收入人群提供服务的“市场主体”;为了减少财政负担,国家全额投资的公立医院转眼就变成了自 谋利益的企业——连产权移交的程序都免了!

  在计划经济时代,公立医院是提供医疗服务的甲方,而企事业单位职工医疗保障体系是买单的乙方。但在医改推进的 实践中,那些为了中国经济的转型、为了中国财富阶层的崛起而作出了第一次牺牲的人们,却被理所当然地要求作出第二次牺 牲——为自己失去保障的健康买单!

  这便是“主流经济学家”们所陷入的学术误区:在公立医院确定其产权归属或者赎买程序之前,在国家认定谁该为那 些已为中国经济转型作出了最大牺牲的人群的医疗保障买单之前,任何急功近利的市场化改革,都是对市场经济公平交易原则 的辛辣嘲弄。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