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八级狂风 水泥路太多招来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7日04:10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八级狂风水泥路太多招来的(图)
  前天下午2:30至3:00,一股狂风突袭成都近郊。在新都新繁镇,惊雷和暴雨联手,一时间大树连根拔起,民房垮塌,水稻倒伏,人员受伤。与此同时,温江、郫县也有乡镇村庄遭此“天劫”(本报昨日曾报道)。昨日,记者重返现场,对这次灾难进行了调查。据称,此次破坏性阵性大风灾害是近几年来罕见的。

  证实:并非龙卷风,是局地阵性大风

  昨日上午,成都市气象台和新都区气象局的专家,赶赴新繁镇受灾现场实地考察,证实当地前日所发生的并非龙卷风,而是局地阵性大风。“如果是龙卷风,就会形成‘漏斗’,将地上的物体吸起,风停后会掉落下来。”

  前日发生灾害天气时,成都阳光普照,即便在发生灾情的新都区其他乡镇,也不见风吹草动。气象专家介绍说,经过对大风留下破坏痕迹的现场分析,估计当时的风速达到了19米/秒,为8级大风,在成都郊区也非常少见。

  原因:

  水泥地面太多,受热不均惹祸

  专家分析,如此剧烈的局地性对流天气,除了受到遥远台风的间接影响外,事发前新都区域内天气晴朗,烈日烘烤大地,地面受热不均,最终导致了小范围强对流天气的发生。

  专家解释说,在阳光普照之下,乡镇水泥地面和乡村植被覆盖的地方受热不均匀,水泥地面的热空气变轻后不断上升。当日下午2时许,上升气流在新繁镇和清流镇的上空形成了直径为2-3公里的强对流云层。

  建议:

  城乡建设时,要合理布局

  其实,类似于本次灾情的诡异气象状况,在其他地方也曾发生过。比如在凉山、甘孜的一些山地途中,马帮队伍经常会遭到冰雹雷雨的“专门照顾”。其实这并不“邪门”,因为马帮驮着的白色货物反射强光,导致局部地区气温发生变化,形成暴雨冰雹。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肖天贵教授说,随着城乡道路越来越多、越来越宽,相对就减少了地面植被覆盖的范围,一旦出现高温天气,极易形成受热不均,从而形成局部范围内的强对流天气。他建议城乡建设和规划时,要从大环境和谐的角度出发,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布局。

  惊恐回忆:大风就像只魔爪

  据专家们估计,当日新都新繁镇等地出现狂风时,大风就像只魔爪,长约8公里、宽2公里左右,但因范围小,所以出现了有的地方受灾严重,而有的地方却丝毫没有受到影响。从大风留下的痕迹来看,离大风袭击不远的乡村,树木高耸,楼房安然无恙。由于受灾区域当时雷雨交加,为大风肆虐长了不少“威风”,虽然仅仅半小时后大风就戛然而止,但损失却很严重。

  1300亩水稻绝收

  灾情发生区域包括新都、郫县和温江3个郊区,涉及近10个乡镇,受灾最严重的是新都区新繁镇。有7200亩水稻倒伏,870亩水稻制种倒伏,民房损毁936间,78棵树木被吹倒,损失达到1500万元以上。

  在受灾最严重的新繁镇白璧村,四处可见一片一片的水稻被风刮倒的场景。镇党委副书记刘友聪心痛地说:“这些水稻本来很快就可以收割入仓了。”新繁镇农技站站长周维琼算了一笔账:全镇将有1300亩水稻绝收,也就是说,该镇村民水稻收成至少减产130万斤以上。

  多处民房被砸塌

  在白璧村8组,村民刘大姐从坍塌的土墙瓦砾下掏出10多只鸡鸭后热泪盈眶,邻居家的土墙在风雨中倒塌后,直接将刘大姐家中的禽养圈掩埋,15只鸡、6只鸭全被砸死。在暴风雨中倒塌了3间房屋的彭先林,指着一株横倒在竹林中的大树说:“我最心痛的还是这棵树,都一抱粗了,还是被风掀翻。”

  就在彭先林家隔壁,冯佳惠家的偏房屋顶已经全部被毁,两棵大树倒压在支离破碎的墙埂上。冯佳惠已经86岁的老母亲焦定芳说,这是她“一辈子也没有看到过的怪天气”。冯佳惠说:“当时黑压压的云将天色完全蒙住,雷雨交加吓人得很。”她刚从偏房走到堂屋,就听到身后传来“轰”的一声巨响,她跑过去一看,两棵树压在墙上,屋顶全塌了。树枝砸穿卧室屋顶,雨水哗哗淋向睡在床上的冯父,衣服、被子一下子湿透。

  镇园宝树遭腰斩

  在30分钟的疾风暴雨中,东湖公园镇园之宝———一棵有着600年以上历史的皂荚树惨遭腰斩。这棵皂荚倒在公园水池中,茂盛的枝叶将水池填得满满。记者找到了挂在树身上的古树名木保护牌,树名:皂荚;树龄:600年以上;特征:落叶乔木,枝上有刺,羽状复叶,总状花序……这一切,像是一段道别的碑文。

  记者杨炯何晓东实习生宁千红袁敏摄影王长久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