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河南郑州市救助管理站首创救助安置就业(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7日04:42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河南郑州市救助管理站首创救助安置就业(图)
  2003年8月1日,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从此,强制性的收容遣送改为救助管理。

  2004年下半年开始,郑州市救助管理站开展救助工作进社区活动,针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探索安置流浪乞讨人员就业问题,将救助工作与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相结合,积极寻找和发现适合流浪乞讨人员就业的岗位。

  目前,郑州市救助管理站和社区服务发展中心已先后为88名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提供了就业岗位。8月17日,全国救助工作会议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研讨会在郑州召开。据悉,此次会议上,郑州市救助管理站在全国首创的“郑州救助安置就业模式”将作为一个先进典型向全国推广。

  现状调查

  8月13日上午,记者见到了已是郑州某集团下属经八路啤酒广场项目经理的李刚(化名),白色T恤衫搭配着蓝色休闲裤,24岁的他看起来帅气精干。然而,就在两个月前,他还在郑州街头流浪。

  李刚,东北人,父母双亡,家中只有一个姐姐。中学毕业后,打过工,做过小生意。去年,他揣着两万元外出“干大事、挣大钱”,到过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甚至香港,结果没挣到钱,反把两万元花得精光,无奈只好流浪街头。今年6月,他开始向郑州市救助管理站求助。

  适逢金水分站经八路救助所社区服务发展中心到救助站招聘,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李刚报了名,经过面试、体检等,他来到经八路啤酒广场做保安。

  他的同事刘强告诉记者,李刚很卖力,工作勤快踏实,任劳任怨。很快他就被升为领班,还被评为优秀员工。不久前又被任命为项目经理,工资也从400元增长到了1200元。

  “两万块钱花光了,我没挣到钱,觉得没脸回家。走投无路时,我对一切都失去了信心。流浪时,我到过许多城市的救助站,没想到,郑州站不仅安置我,还给我找了工作。现在有了工作的机会,领导器重,同事尊重,我又有了信心,一心想把工作做好。”说着,李刚开心地笑了。他对自己目前的状况很满意。流浪时,他从不敢给姐姐打电话,现在不仅把目前的情况告诉了姐姐,还准备接姐姐来郑州玩玩。

  截至目前,像李刚一样,已有88名流浪乞讨人员在郑州市救助管理站的帮助下,找到了工作岗位,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模式动因

  据了解,自从2003年8月1日,国务院颁布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来,郑州市救助管理站采取了组建街头救助工作服务队流动巡回救助,建立固定救助亭、救助服务台定点救助,设立面向流浪少年儿童的全天候救助点开放式救助,设立救助引导牌等多种方法积极主动地提供各种救助和服务。

  据郑州市救助管理站安置科科长刘建平介绍,为了最大限度地使流浪乞讨人员和困难群众得到救助,自去年以来,该站建立了市-区-街-社四级联动救助机制,把救助工作的触角延伸到了社区,深入到居民楼院和社区群众中,使流浪乞讨人员、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

  然而,流浪乞讨人员的成分极为复杂,流浪乞讨的原因也多种多样,各种救助手段和措施,虽然使一些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暂时摆脱了困境,帮助其解决了临时的生活困难,但是,由于救助站实施的救助只是临时性的救助,而且救助的期限也有限,一般情况下不超过十天,救助对象返回原籍后,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他们在生活、生产中存在的困难不能完全得到解决,从而一些返乡后的流浪乞讨人员和困难群众又重新流入城市继续乞讨,由此形成了一种乞讨-救助-再乞讨-再救助的循环过程。据统计,郑州市救助管理站近两年来先后接受了2.5万余名群众求助,反复求助人员占到18%以上。

  还有一些以乞讨为谋生手段的职业乞讨者,宁愿以乞讨为生,也不愿意接受救助。由于受助是自愿的,不能强行救助,“所以我们对一些确实有实际生活困难且不愿返乡的流浪乞讨人员,不接受救助的职业乞讨者也感到无奈和尴尬。”刘建平说。

  那么,如何避免流浪乞讨人员反复流浪求助?如何对无法返乡的流浪乞讨人员进行妥善安置?如何整合社会资源对流浪乞讨人员提供更加科学化、人性化、规范化的救助和帮助,真正从根本上解决好流浪乞讨人员的实际生活困难,使他们能够自食其力,不再继续流浪乞讨,达到救助一个、安置一个、减少一个流浪乞讨人员的目的?

  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郑州市救助管理站开展了救助工作进社区活动,针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探索安置流浪乞讨人员就业问题,利用社区掌握的信息资源开发就业项目,积极寻找和发现适合流浪乞讨人员就业的岗位,经过深入的市场调查和了解,确定了一些社区群众十分需要、技术含量低、文化程度要求不高、劳务性强、收入相对偏低的就业岗位,如废品回收、垃圾清运、家政服务、护理陪护、保姆服务、擦皮鞋、家属楼院物业管理等适合流浪乞讨人员就业的工种。

  专家评析:一个有益的“源头工程”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郑也夫评价郑州市救助管理站的做法是一个有益的“源头工程”。

  他说,“流浪乞讨”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暂时性的;二是永久性的。二者字面一样、含义迥异。一般意义上讲,职业乞丐很难转化,因为他们就是以乞讨为业,而暂时的流浪乞讨人员却有极大的转化空间。政府应做好这一层面流浪乞讨人员的转化工作,转化好了,他们就能成为正常的能自食其力、服务于社会的劳动者;如不主动对之进行转化或转化失败,这些人极有可能沦为职业乞丐。郑也夫说,郑州市的做法善莫大焉。

  就业程序

  有了岗位,如何引导和组织那些身体健康又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流浪乞讨人员就业,如何对他们进行管理?郑州市救助管理站选择了基础条件较好的金水区经八路办事处为试点开展此项工作。该办事处早在2003年4月就挂牌成立了“社区服务发展中心”,所辖18个社区都有社区服务站。

  经八路办事处社区建设科科长张军燕介绍了流浪汉就业的一系列程序:救助管理站在救助对象中为各社区服务发展中心挑选输送就业人员,在对他们进行面试和体检之后,社区服务发展中心和社区服务站负责技能培训、安置就业、登记建档、日常管理、提供住所、工资发放等事宜。

  张军燕说,在社区中有许多单位不管、专业物业公司不愿干、社区群众无力管理的杂居楼院、无主管楼院,这些楼院的垃圾清运、废品回收和环境卫生的管理成为难题,居民群众迫切希望有专人服务和管理。加入社区服务站的流浪乞讨人员经过培训,社区服务站对他们进行统一管理、分区划片、定人定岗、包管楼院,并佩戴统一印制的服务证,挂牌上岗,专门负责所划分包管的居民楼院的垃圾清运、废品回收等日常维护工作,赢得了居民们的支持和拥护。

  经费之困

  经八路办事处社区建设科科长张军燕告诉记者,有就业愿望和劳动能力的流浪乞讨人员都可以留下来,由社区根据实际情况帮助他们就业。但是,由于他们长期在外流浪,自身有一些习惯和缺点需要改进,就业之前还需要一定的岗前培训。“现在主要由社区服务中心来负责培训的经费,培训也主要由该中心的家政部经理来进行家政和保洁方面的培训。但随着就业人员的增多,经费和培训已经成为难题。”张军燕说,目前,这项工作刚刚开始,暂时由社区来“挤”这部分经费,但时间长了,人员多了,安置就业和提供住宿等都需要一个长期的经费支撑。而且,现在的培训都是低层次的培训,不太规范,是否该有一个长期系统、由专业人士来进行的规范化培训,是否可以整合社会资源,和劳动保障部门进行协调,这一切都有待探索和解决。

  展望前景

  据了解,安置就业救助方法开展以来,受助人员的精神状态思想观念有了一定的变化。郑州市救助管理站站长王万民说,很多来求助的人都觉得自己可怜、倒霉、悲观,通过就业救助,受助人员多对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有了新的认识,他信度、自信力有所提高,从精神上表现为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行为的主动性增强,反复求助率明显降低。更重要的是,对救助人员的自立教育,安置了他们的身,也稳定了他们的心,从根源上杜绝了流浪。目前,郑州市救助管理站的反复求助率从原来的18%降至8%。

  “这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的一个探索,一个创新。”王万民说,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有许多方面需要改进和完善。“救助站今后要形成综合性培训基地,利用自身的资源,还要聘请一些专业老师,进行分类别培训,让流浪乞讨人员进一次站,就受益终身,不仅解决一时燃眉之急,更要给予全方位的帮助,这就是‘郑州救助安置就业模式’。”

  记者 李红 杨振东通讯员 梁新爱

  责任编辑:任远飞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