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2005理论热点面对面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7日09:05 南方日报

  [热门话题]

  话题缘起 目前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理论热点、难点问题是什么?本届中央领导集体有些什么重大的战略思想?当前社会科学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有哪些?抓住这些问题,中宣部理论局最近组织编写了第三本通俗理论读物《2005理论热点面对面》。本书用通俗的语言解开思想的困惑,用身边的事例说明深刻的道理,做到了讲道理与摆事实有机统一、思想性
与知识性有机统一、理论性与可读性有机统一,有助于人们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本书正式出版发行之际,我们特编发其中的篇章,让广大读者先睹为快。

  思潮激荡显本色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想

  近代以后,特别是五四运动前后,社会思想十分活跃,各种思潮纷然杂陈。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传入中国不久的马克思主义,很快以其科学真理性,在同各种思潮的争鸣交锋中,站到了社会思想大潮的前列,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到这面旗帜下,指导中国革命不断打开新的局面。

  80多年后的今天,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是否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否还要用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想?

  思想多样化怎么看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人们的观念日新月异,社会思想呈现出多样、多元、多变的特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某种意义上说,社会思想多样化是一种正常状态。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趋多样化,决定了社会思想的多样化。

  应该看到,社会思想的多种多样,不同观点的争鸣切磋,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平等意识和民主法治意识,激发创造活力。在碰撞中产生火花,在比较中学会鉴别,将大大拓宽人们的视野,推动文化、理论等各方面的创新,促进社会的进步。

  但也不可否认,在这种情况下,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一些错误的思想观点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也在滋长。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否则会扰乱人们的思想,造成社会思想的混乱,从而影响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

  一元化指导怎么讲

  1991年7月,当时的苏联共产党召开中央全会,作出了一个举世震惊的决定: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实行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就在苏共这次中央全会一个多月后,这个执政70多年的大党瞬间土崩瓦解,并导致民族分裂、国家解体。

  可以说,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指导,苏共从反面给我们上了深刻的一课。

  一个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决定意识形态,而意识形态又对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具有巨大的反作用。任何国家,不管其经济结构和社会思想多么复杂多样,总会有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并对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发挥着强大的引领和整合作用。有人说,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坚持产生于100多年前的马克思主义呢?其实,一种理论要不要坚持,并不在于它产生时间的长短,而是决定于它正确与否。我们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从根本上说,是由马克思主义鲜明的阶级立场、严密的科学体系和巨大的实践指导作用所决定的。

  作为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一个半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总是不断地吸收、借鉴和融合各种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在创新中不断前进,在创新中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生动而具体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活力。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一个贫穷落后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欣欣向荣的中国,向世界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革命和建设事业才会兴盛;反之,如果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仅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会倾覆,而且必将导致整个社会的思想混乱和政局动荡,国家不知何去何从,人民将失去前进的方向。

  引领多样化怎么引

  我们反对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但并不是无视社会思想多样化的趋向。

  既然如此,面对社会思想的多元、多样、多变,我们怎样用马克思主义来引领呢?

  俗话说,打铁还须自身硬。用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想,首先要坚持和发展好马克思主义。要把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作为一条最根本的政治原则。坚持不懈地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时,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立足新的实践,总结新的经验,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大力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尽快形成全面反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发展和前进,始终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

  用一元化引领多样化,必须对社会思想状况有全面准确的把握。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认真分析当前我国社会矛盾各方面的变化,揭示社会思潮形成和流传的社会基础,加强对社会思潮的超前预测,研究社会思潮的基本内容、表现形式和演变规律。面对社会思潮的纷繁多变,要根据其不同的性质,采取不同的措施,引导其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进,向着积极的方面发展。

  从《财富》500强的新变化谈起

  ——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企业产权改革

  《财富》杂志是美国一家颇有影响力的财经类媒体。它每年对全球范围内各种企业,按照实力的大小进行排名,评选出当年的500强。时至今日,一个国家有多少企业入围《财富》全球500强,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该国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一个反映。前些年,我国内地入围的企业还是凤毛麟角。到2004年,已有15家企业入围,它们都是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全球500强排名的这个变化,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近些年来我们对国有经济实施战略性调整、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包括产权改革所取得的进展和成就。

  不懈探索的结论

  我国的国有企业,原来叫国营企业,国营企业作为政府计划的生产单位,并没有经营的自主权,企业一无动力、二无压力,很难有生产经营的积极性。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我们党一直都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之路进行积极探索,努力寻找从根本上增强国有企业活力和创造力的办法。

  实践充分证明,无论放权还是让利,无论承包还是租赁,虽然都在解决国有企业活力和创造力方面发挥了作用,但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问题。归根到底,必须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积极推进国有企业产权改革,这是其他方面改革的基础。

  必须坚持的方向

  大家知道,从1998年开始,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政企分开迈出重大步伐,国有经济布局得到改善,股份制改革步伐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逐步推进,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发生深刻变化,企业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经济效益大幅增长。1998年到2003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总额从14.9万亿元增加到19.7万亿元,净资产从5.21万亿元增加到8.36万亿元;2003年实现利润和上缴税金分别为4951.2亿元和8104.5亿元,均占全国工商企业的1/2。

  这些数字变化有力表明,中央确定的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采取的措施是有效的,推进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大方向必须坚持。

  推进国有企业产权改革,首先是要从整体上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也就是说,要着眼于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和质量,不断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就企业层面来说,推进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中心任务是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逐步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积极稳妥地推进

  有人说,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导致某些人借机席卷国家财富,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因此产权改革走错了路。那么,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是不是必然带来国有资产流失?

  必须承认,这几年在推进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中,在某些地方某些领域确实出现了一定的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剖析原因,主要是我国产权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产权交易市场不完善、产权交易监管不到位等。

  也应看到,准确判定国有产权在转让中的价格是十分复杂、非常不易的。还应该看到,如果大量的国有资产长期闲置,或者虽然也在从事生产,但效益低下、竞争无力,最终被市场挤在角落里,甚至被淘汰出局,这对国有经济的损失和危害更为严重。要解决国有企业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根本的途径还是继续推进产权改革,建立健全各项产权制度,保证产权转让规范有序地进行。

  也有人说,推进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实质上就是要推行“国退民进”。对此该怎么看?

  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目的,绝不是让国有企业从竞争性领域中都退出来,更不是把国有企业都卖掉。必须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做到“进”而有为,“退”而有序,使国有经济更好地发挥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把握“进”与“退”的关系,总的来看,对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资本不但要进入,而且要争取做大做强,发挥主导作用。对于非关键性行业和领域的国有企业,则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在市场公平竞争中优胜劣汰。

  基尼系数今昔谈

  ——逐步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

  这几年,有一个经济学名词,叫基尼系数,成为干部群众经常谈论的话题。特别是近年来常听到人们说,我国的基尼系数如何超过了警戒线,收入差距如何越来越大,如何已经引起了两极分化,等等。那么,基尼系数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应该怎么看?我国目前的收入差距是否在扩大?是否已到了两极分化的地步?怎样来进行调控?

  调控加强为何差距仍在拉大

  基尼系数,是一个用来描述收入整体差距程度的重要指标。国际上通常认为,当它处于0.3-0.4时表示收入分配比较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过大,超过0.5则意味着出现两极分化。

  最近有专家称,2004年我国基尼系数达到了0.465,并将在2005年逼近0.47。这些数据该信还是不该信呢?

  从现实来看,世界各国对基尼系数的运用并不完全一致。很多国家都把它与其他因素结合起来,综合判断收入差距。在不少国家,基尼系数都有不同的标准和界线。

  总的来说,基尼系数只可参考,不能绝对化。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国家,城乡差距大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不能简单地套用基尼系数的一般标准来衡量我国的收入差距。

  应该说,近几年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解决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那么,在政府加强调控后,为什么收入差距仍呈进一步拉大的趋势?这里除了人们经常讲到的体制不健全、行业垄断、历史问题、地域差异、再分配手段不完善、管理疏漏造成的非法收入等一些因素外,从目前来看还有以下一些原因:一是政策调整的“延迟效应”。二是收入提速和起点过低的反差。三是体制改革的相对缓慢和滞后。

  虽然收入差距扩大是客观存在,但这是在居民总体收入水平提高的基础上产生的,也是不争的事实。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收入提高的速度和程度不同,但毕竟都是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努力。因此从总体上看,我国的收入差距虽然呈现扩大趋势,但不能作出已出现两极分化的结论。

  效率与公平谁先谁后

  针对目前我国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有人认为,“罪魁祸首”就是我们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事实果真这样吗?

  效率与公平密不可分,它们的理想状态就像社会这架天平上“两个平衡的砝码”,但在现实中往往是你上我下,你下我上,常常是“摁下葫芦浮起瓢”。一定的收入差距是效率的必要代价,有时甚至不得不牺牲一点公平,因为有了效率,经济才能持续稳定增长,也才能实现更高水平的公平。但反过来,不公平也会影响效率的提高,过分不公平还会损害效率,甚至引起社会的动荡。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原则,顺应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对于冲破平均主义的畸形平等观,鼓励和支持一部分人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和帮助后富,产生了积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们必须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重视维护社会公平,把社会公平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建立健全维护社会公平的体制和机制。讲“效率优先”,不能变成“唯效率论”;强调“兼顾公平”,不能把公平“能兼则兼,不能兼则弃”,更不能变成“公平次要论”甚至“不要公平论”。

  分配格局如何调整

  实践证明,平均主义的分配格局和贫富悬殊的利益分配格局都不利于社会和谐。比较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应该是一个高收入人群和低收入人群占少数、中等收入人群占绝大多数的“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分配格局。

  从当前来看,首先还是要集中精力加快经济发展步伐,进一步做大“蛋糕”。这是缩小收入差距的基础。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必须采取“多管齐下”的办法,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维护社会公平的政策措施。初次分配要讲效率,也要注意因机会不均等带来的不公,努力实现合理的初次分配。再次分配要注重公平,健全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以公平为核心编织“安全网”,解决初次分配带来的收入差距过大问题。

  二是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众的扶持力度。

  三是要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与时俱进看发展

  ——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

  提出科学发展观,是不是说以前的发展思路错了?提出以人为本,是不是说要肯定人本主义?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不是说全党的工作中心要改变了?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是什么关系?提出坚持和平发展的方针,是不是说不要再强调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只有澄清这些模糊认识,才能使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第一要义在发展

  发展,是当今中国叫得最响亮的一个词,是贯穿改革开放20多年的主旋律。

  我们党对于发展问题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前进而不断深化的。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发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重要论著,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观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发展阶段、发展战略、发展动力等一系列理论观点。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等一系列理论观点。这些重要思想理论观点,都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来源和重要内涵。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可见,科学发展观没有丢掉而是继承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一贯思想。它强调以人为本,是突出了党的根本宗旨和发展目的;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突出了发展的内涵和要求。它不是不重视发展,不是不要发展,而是围绕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丰富了对发展的认识,创新了发展的理念。说到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就是发展。

  以人为本是本质

  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思想,吸收了人本主义思想中的有益成分,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它强调的以人为本的“人”,是指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是指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以人为本的实质,就是以人民群众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不意味着经济发展已退居次要位置,而是为了更好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全面发展,绝不是撇开发展谈全面、偏离经济建设中心求发展,而是要克服过去在某些方面存在的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财富、轻精神财富,重当前利益、轻长远利益的偏差,经济社会发展不能“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强调协调发展,就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要统筹兼顾、相互促进,而不能彼此分割、各行其是;强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注重发展进程的持久性、连续性,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保证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

  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三者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体现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协调共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平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协调适应。

  四位一体的战略布局

  过去我们讲两个文明一起抓,后来发展为三大文明全面推进,现在又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它们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发展包含社会发展。实现科学发展,就必然提出社会和谐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以新的时代内涵。

  因此,在推进三大文明建设的同时,还要关注财富怎样分配,利益怎样协调,矛盾怎样化解。三大文明建设的成果要体现到社会的和谐发展上,要让社会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让人们普遍分享发展的成果,使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

  构建和谐社会与三大文明建设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能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中得以实现;另一方面,和谐社会又为三大文明建设创造社会条件,它们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进程中。

  “邯郸学步”要不得

  ——为什么不能照搬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

  “邯郸学步”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寓言故事,这个古老的寓言包含着深刻的哲理:不论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学习别人时,如果不能立足于自己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自己的道路,而是完全照抄照搬别人的东西,往往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在如何对待西方政治经济制度的问题上,也是这个道理。

  富裕之邦=真理之地?

  近现代以来,少数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科技发展方面一直居于优势,一般民众的生活相对比较富裕。有些人由此认为,富裕之邦必是真理之地,这些国家之所以富裕,就是因为它们的制度先进;只要照搬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我们一定也会很快富裕起来。

  事实果真如此吗?

  大家知道,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能有今天的“富裕”,绝非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经过几百年长期发展的结果,这期间既有对本国人民的残酷剥削,更有对原殖民地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野蛮掠夺。资本主义几百年的发展史,不是一曲美妙的欢歌,而是充满血腥、屠杀、战争的历史。

  从历史的发展和现实的情况来看,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都有着种种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和缺陷。而且,即使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在具体的政治经济制度选择上,也由于各自传统、国情和历史发展的差异而互不相同,都是在经过长期调整和曲折发展后,才逐渐达到现在的地步。

  一言以蔽之,这些富裕之邦绝不是我们可以亦步亦趋地加以仿效的真理之地。

  盲目“学步”敲警钟

  20世纪80年代中期,绝大多数拉美国家陷入了通货膨胀、债务危机的经济困境。

  西方国家乘机施加影响,主张拉美国家进行“经济自由化”改革。一些拉美国家对西方送上的药方照单全收、如法炮制。但事实无情,拉美国家非但没有使经济走出困境,反而普遍滑入更加严重的经济社会危机之中。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事实一再表明,西方的政党制度、议会制度、经济体制等政治经济制度,并不能像机器零件一样,随意安装到不同的社会环境之中。不论在基本政治制度还是在基本经济制度方面,照抄外国都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咬定青山不放松

  2005年5月11日,美国高盛公司高级顾问乔舒亚·库珀·雷默发表了一份长篇研究报告,题目是《北京共识》,一时间引起舆论的关注。雷默认为,中国的成就具有世界意义,它推翻了私有化和自由贸易这样传统的西方发展观。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适合中国,也是发展中国家寻求经济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可以效仿的榜样。

  事实上,经过新中国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我们已经成功地建立了一整套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我们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们创造性地把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结合起来,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正是由于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经济制度,我们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在东方的中国创造了人间奇迹。

  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纷繁多变的时代风云中,我们必须一如既往地敞开胸怀,积极吸收人类社会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同时更要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