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华时评:方言进课堂不宜提倡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7日09:15 新华网

  新华网上海8月17日电 记者慎海雄

  将于新学期亮相的上海市初中预备班语文拓展课程教材中,首次收录了上海地方方言。据称,这些沪语方言选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的《上海七百年》,主要探寻了上海话的由来和发展。像“阿是”等苏州话、“阿拉”等宁波话,“司的克”“水门汀”等外来语,还有许多上海人如今听不太懂的老上海话,也被一一列入。此间媒体援引有关人士的话称
,此举有助于让上海学生了解上海方言的悠久历史,更好地融入社会。

  方言进课堂,固然是桩新鲜事,但是在普通话还需要国家下大力气推广的今天,让小学生在课本里学方言,这样的做法值得商榷。如果在三尺讲台上重新拣起方言来“传道授业解惑”,这种做法明显违反了国家的明文规定,不值得提倡。

  按照《辞海》的解释,所谓方言,就是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是语言分化的结果。通俗说,就是那些带有明显地域特点的,以地区、族群等划分的“小众化”语言。我国国情特殊,民族众多,方言遍布,“十里不同音”“隔山听不懂”。游离于普通话之外的地方方言阻碍了本地人与外地人之间的交流,形成了一道无形的鸿沟。对一个独立完整的国家而言,语言的统一是一件必须严肃认真对待的事情。也正因为如此,国家一直以来大力提倡和推广使用普通话,近年来还每年设立普通话推广周。许多地方政府也明确规定,在机关单位和服务窗口一律使用普通话。

  我们不回避方言在地域文化中的特殊作用。但在信息传递越来越直接,人们的生活工作半径越来越拓展,无障碍的语言平台越来越重要的今天,方言的局限性和滞后性暴露无遗。特别是在那些流动人口越来越多的城市,公务员普通话不过关,难以办好公务;服务人员说不好普通话,难以提供优质服务。试想,本地人咿里哇啦地用方言交流得起劲,外地人被晾在一边面面相觑,这样的情形算得上开放吗?

  有些专家忧心忡忡地说:现在小孩子回家说普通话,不会说方言了,所以说方言要“从娃娃抓起”。这种观点同样是站不住脚的。规律表明,推广普通话就是要从幼儿园、中小学抓起,否则就会出现“乡音无改”的状况,很难学好标准普通话。同时,随着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与社会接触面的扩大,更多的方言也会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被潜移默化地吸收。因为孩子小时候不会说方言就认定他一辈子说不了、听不懂方言,这实际上是杞人忧天。当然,对于那些到异地工作的人们而言,为了及早融入这个地方,学一学当地方言,掌握这里的风土人情,也是无可厚非的。

  是不是现在像某些人士所说的“普通话推广得太广了”,到了“该保护方言”的时候了呢?据不久前公布的我国首次“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全国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的占总人口数的比例仅为53.06%,其中城镇居民为66.03%,乡村居民为45.06%。即便像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城市,虽然市民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的占总人口数的70.47%,但在集市、医院等公共场合,常用普通话的市民低于30%;市民在单位常说普通话的占34.84%,这个数字居然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就是说,上海这个大都市学说普通话的任务还很艰巨,与这个城市的发达程度并不相称。

  方言的发掘、保护、研究和传承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但不能与国家推广普通话这个大政方针相违,更不该把方言编入教科书拿到中小学课堂上来搞“传承”。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