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人定胜天"神话破灭 青海湖40年过度牧耕生态遭重创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7日09:34 新华网

  青海湖裸鲤人工放流站工作人员正在卸载装有裸鲤鱼苗的袋子,准备搬到河边进行投放。目前,青海湖裸鲤数量有明显增长,对维护青海湖流域生态平衡起到了积极作用。

  环青海湖生态植被出现退化,上图为位于青海湖边的青海省共和县倒淌河镇裸露的土地。 均新华社发

  文/文贻炜

  “青海湖这40年的命运,见证的正是人类‘人定胜天’神话的破灭,人与自然取得和谐发展,人类必须适应自然、尊重规律,树立科学发展观。”

  ——摘自青海湖生态科考队发言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人类在青海湖周边大规模开垦草场及打捞湖鱼。40多年过去,当承受青海湖生态恶化所带来种种生存压力时,人类又不得不向自然屈服实行退耕还草与封湖育鱼,期盼恢复青海湖原有水草丰美、鸟翔鱼跃的自然容颜。

  8月上旬,一支由科技部、中科院、国家林业局等单位多名科学家组成的科考队来青海湖联合考察。青海湖畔一望无际种植的油菜花,金色花海,清香沁人,犹如仙境。置身花海,考察队专家们却为这一壮阔美景深深忧虑。近30年来,青海湖水位下降3.7米,面积缩小312平方公里。国家林业局湿地专家印红说,湖畔原生态环境已被人类完全改变,青海湖生态的日益恶化,与环湖地区人类过度开垦与放牧直接相关。

  农业“大跃进”带来厄运 湖水越来越少越来越咸

  青海湖畔大规模的农业开发,从“大跃进”时期开始。上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在“人定胜天”精神鼓舞下,劳动群众大手笔的开垦活动使湖畔75万亩的最好草场变成耕地;上世纪80年代,环青海湖一带又进行了新一轮的开垦草原;90年代,为追求经济利益环湖地区大面积种植油菜,短短几年时间内上马了6个国营农场,开垦荒地30万亩,地方和农民也蜂拥而上,开垦荒地5万亩。据调查,为发展生产,青海湖环湖人口由上世纪50年代的2万多人增长至现在的9万多人。

  然而农业的“大跃进”给青海湖带来的是难以挽救的厄运。

  后果——

  由于开垦的水浇地面积越来越大,人类与青海湖争夺入湖水源,使青海湖入湖水量年年锐减,直接造成青海湖水位下降。为了浇灌耕地,大部分河流被人们筑坝截流。

  半个世纪以前有108条水源河滋养青海湖,现在只剩下布哈河、沙柳河等40来条。据资料显示,现在注入青海湖的总水量比20年前减少了60%。

  水位下降使青海湖变得越来越咸。勘测表明,1962年青海湖含盐量为12.49克/升,目前已达到16克/升,平均PH值已由过去的9上升到9.2以上,有的水区高达9.5,碱度比海水还要高。

  对一些依赖青海湖生存的生灵而言,人类向自然贪婪的索取,其破坏是毁灭性的,湟鱼是最直观的牺牲品。1958年青海湖建立渔场,开始规模捕捞,1958年——1962年间,平均年产量达2.1万吨。近年来,青海湖的湟鱼资源总量下降到7500吨左右,是40年前的10%,10年才能长半公斤的青海湖湟鱼,其资源量已经到了最低临界点。

  鱼类资源锐减,致使迁徙鸟类生存受到威胁,青海湖鸟岛上的鸟类数量不断减少,青海湖鱼鸟共生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整个青海湖生物链变得脆弱。由于鸟类数量减少,青海湖畔广袤草原虫灾不断,更加快草场退化的脚步。

  由于全球变暖,青海湖蒸发加速,而人类活动更是为其生态恶化推波助澜。今日之青海湖,牛羊吃的草越来越少,湖畔风沙一年胜于一年,目前青海湖175万亩的沙化地成为青海省继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之后的第三大沙漠化地区。

  (据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拯救

  当青海湖生态年年恶化,人们才觉醒必须尊重自然。青海省副省长李津成对考察队专家们说,青海湖让我们知道人类应适应自然。

  李津成说,经过几年努力,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虽然局部得到改善,但总体恶化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目前,《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已通过省内专家初审论证,规划治理总面积为5.27万平方公里,从2006年起用10年时间,投资68.87亿元全面治理青海湖整体生态。

  从2001年起,青海省实行“人退湖进”治理方略,这一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先后投入数亿资金,启动退耕还林还草、沙漠化治理、天然草地恢复等十大工程治理青海湖生态。

  上世纪50年代人类陆续在环湖地区开垦的240万亩耕地已实施退耕,12个原有的部队农场被全部划归地方以休养生息。对环湖地区2203万亩中度以上退化草地,青海采取围栏封育、禁牧、休牧等方式,使草原得以自我恢复。仅草原保护工程一项,青海投入资金9890万元。

  为减轻环湖地区人口、牲畜的压力,青海实行生态移民,在群众自愿的前提下,将牧民转移到小城镇从事二、三产业,政府给予10年——20年的生活补助;同时,引导留居草场的牧民转变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方式,积极推行舍饲圈养。

  为恢复渔业资源,上世纪80年代以来,青海进行封湖育鱼,全面禁止捕捞。同时,1997年开始建设青海湖裸鲤人工放流站,2002年以来已试验性繁育、放流裸鲤原种种苗1500万尾。

  2003年,《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草案)》开始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为一个自然保护区制定的法规。(来源:文汇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