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和谐社会的大学之道与大学之治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7日10:23 光明网

  清华大学远程教育兰州站 王希宁 发布时间: 来源:光明网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六个基本特征,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个特征概括简练但却内涵丰富,需要我们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当然,这表明和谐社会正实现从执政党的理念到国家政策的深入转换。

  著名社会学家、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朱力对和谐社会作了一个全方位的解读。他认为要达到和谐社会至少要有四个条件:社会的管理控制体系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念有凝聚力。不同利益群体的需要能得到满足。社会成员具有流动的途径。我个人认为,和谐社会是一个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和逐渐提升的发展过程,也是一种前进的、螺旋式上升的社会形态。

  大学之道是《大学》的精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为递进关系,意谓明明德与亲民实行到至善之境,才算成就大学之道。

  著名教育评论家杨东平在其主编的《大学之道》中《重建大学制度》一文中写到在高等教育凯歌行进、迅速扩张的过程中,校园里弥漫着浮躁、浮夸的风气,导致人们对质量滑坡、文凭贬值的深切担忧;高昂的学费造就了庞大的贫困生阶层,正在改变着农村学生的升学意愿,严重的人才流失仍没有停止,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却面临着就业还是失业的巨大压力;以研究高深学问为旨的大学,弥漫着浓重的官气,惟上是从,跑部前进,充满了跃进式的豪迈和各种各样的高指标,运行着官,产,学,商各不相同的机制;屡禁不止的教育腐败,学术腐败,使学校终于失去了净土之誉,被诟病为计划经济的最后一个顽固堡垒……于是,以研究大学理论专长的他发出叩问:什么是大学之道?

  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逐步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核心,传统的大学的功能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大学开始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我想,在营造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大学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之道,依旧是以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为蓝本,发扬民主和实现依法治校与法人治校,倡导社会公平与正义,培养诚信有爱,充满活力的大学生,通过服务社会来创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但事实上,现存的大学依然是政府行政职能在高等教育系统内的延伸,成为社会的附庸品,成为政府的分支机构。对于大学的行政级别待遇使得大学的发展呈现出官本位和权力化的功利性取向。校长一走廊,处长一讲堂、科长一操场的现象违背了大学教育的本义,也不符合现代大学制度的理想设计,更谈不上建立现代大学治理结构。因而,一所大学如果缺乏现实而且必要的社会道义和社会责任感,那么它就像一座没有神坛的庙宇一样形同虚设,那么它的品味和质量将难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它的大学理想与精神将难以得到持续地发扬光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北大校长陈佳洱院士在北大百年校庆举办的以《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高等教育》为主题的大学校长论坛的演讲中指出:引导社会向前发展是大学应予完成的使命。后来在哈佛大学举办的中美大学校长研讨会上,陈校长再次强调道:大学应当成为国家的思想库,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为国家和社会服务。他甚至认为,大学还应当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中心,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发展的有效力量。那么在大学作为当代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否也形成一个党委领导、校长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大学治理新模式?我个人认为:在大学治理中,党在大学管理格局中的地位是领导核心,要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重大作用。在大学管理中,党委不仅要保证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发挥政治核心的作用;密切党群关系,加强党的社会基础。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对大学所行使的职能将由计划行政转向公共服务。这样就要求政府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把政府的职能真正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也就是说,政府转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大学将成为和谐社会树立知识标准、思想标准和人文价值及社会道德规范的窗口、轴心机构。同时大学作为新知识的发源地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者,必将被推上知识经济时代历史舞台的中心,对于国家的兴旺发达、社会的繁荣昌盛和人类的和平与发展肩负着重大的神圣使命。

  20世纪西班牙著名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奥尔特加·加塞特在其著作《大学的使命》一书中指出:大学的建设必须以学生为基础,而不是以教师或知识为基础。我们必须以普通学生为起点,把迫切需要学生掌握,并且一个正常的普通学生能够真正掌握的教学内容作为一所大学的核心,把它看作大学的中心内容和基本组成部分。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洛韦尔曾在20世纪30年代初对大学的存在有这么一段意味深长的评价:大学的存在时间超过了任何形式的政府,任何传统、法律的变革和科学思想,……在人类的种种创造中,没有任何东西比大学更经受的住漫长的吞没一切的时间历程的考验。他说,大学之所以存在的价值是因为它们满足了人们的永恒需要。人类与社会的永恒需要为大学的永恒性存在奠定了基础,大学的存在与可持续发展在历史上和现实中都始终保障了人类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因此,在人们的心目中,大学已经成为社会的良心和轴心机构,成为社会全体成员个性意识的觉醒和精神追求与享受的理想家园,始终代表着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性标志,代表着人类对真、善、美的理想追求及以此为基础谋求文化和社会向上发展的最高努力。所以,在现代社会,大学应该是实然和应然的统一体,大学教育必须担负起应然和实然的社会道义与社会责任,在进行大学教育制度设计时能够对自身的发展机遇和所面临的变革压力进行全面审视并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对现实社会和人类作出价值判断与道德评价,在保障现实社会和人类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保持大学的本真、求善、唯美。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真正的大学教育。

  。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