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百年复旦变成阿拉复旦?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7日13:04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2005年上海市第一批本科重点院校录取工作已经完成。记者惊奇地发现,包括复旦、交大、同济在内的上海市全国本科重点院校,其上海生源超过了其他全国各地生源总和。

  今年,复旦大学本科招生计划总数3400人,外地生源总数1253人,占36.9%,而上海本地生源比例达63.1%。“全国名牌”理应聚天下英才而育之,如今却成了聚本地生源而育之的“地方名牌”。

  “阿拉”太多由来已久

  上海学子的本地情愫可谓由来已久,每年教育考试院都为外地院校招不满计划数而心痛,多数上海学生宁可在本地读专科,也不愿意去外地上本科。加上上海的全国重点院校不如北京那么多,优秀的高中毕业生牢牢锁定的只有复旦和交大,报考人数年年水涨船高。记者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了解到,每年几乎有80%的学生填报复旦,一个学校的报考人数就超过了700人。

  过去几年,复旦大学本地生源比例相当高,学校里的上海学生总数超过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数量,除了日常教学,上海话更是成为学校使用频率最高的语言。学校里的上海“情结”深重,难怪近来复旦屡屡为澄清自己是“复旦大学”而不是“上海复旦大学”而头痛。

  “阿拉”一多问题更多

  记者从复旦大学招生办了解到,2005年在全国范围内的生源质量虽然不差,但相比北大清华,仍然有不小差距。本地生源连年看涨,其弊端也从大大小小各个层面暴露出来。首先,上海学生过多,无形中是对于外地学生的一种排挤和冷落。而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本地上学,他完全有自由选择不住校,不参与集体生活,缺乏独立生活的预备阶段,不利于个人独立。

  对于上海来说,扩大本地生源,短时间内对于提高本地的人才质量有好处,可是对于上海的未来发展不是好事。人才的同质性太强,质量会逐步下降。全国各地的人才聚集一起,不同的风格会产生碰撞,形成优势互补。同时,同一学校毕业的人再在一起工作,工作关系上会盘根错节,对地区发展不是好事情。(陈世歆)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