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南京形象工程移死名贵树 专家意见未起作用(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7日14:25 新华网
南京形象工程移死名贵树专家意见未起作用(图)
资料图:2004年南京街头患病香樟(《扬子晚报》图)

  连日来,在火炉南京,备受三伏天酷热煎熬的不仅是市民,还有南京新火车站广场上种下的各种名贵树木。由于反季节移植大树,近百棵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榉树在热浪中日渐枯萎,直接损失数十万元。

  有专家表示,近年来国内许多地方兴起的以高额建绿、大树进城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绿化建设热潮中,名树、大树受到的已经不是礼遇,而成为城市建设形象工程中“绿色泡沫
”的主体。许多地方进城大树成活率偏低的事实也表明,有悖于自然生态规律的大树移植正成为大树、古树的生死劫。

  进城大树:正在成为城市绿色弱势群体

  记者了解到,在南京新火车站广场大树移栽的过程中,为了早现“绿意”,打造“绿色景观”,施工单位将直径在20厘米以上的大树直接移栽。承包工程的园林公司在明知道榉树等名贵树种移植期已经错过的情况下,反季节移植树木,严重影响了树木的成活率。

  按照常理,在酷暑天不宜移栽树木,即使移栽也应修剪枝叶,降低大树体内水分蒸发。然而,在“叶多才好看、树死再补种”的催促声中,被原封不动移栽的榉树终究没有保全性命,而是枯死在火炉南京的酷暑中。如果说在南京近百株榉树的死亡还有天灾的成分,那么在一些地方为建设形象工程而盛行的“大树进城风”中死去的大树则更多的是人祸所致。

  近年来,为建设形象工程不惜高价移栽大树、古树的现象并不罕见。一些地方曾经花30万元移栽一株万年青,50万元移栽一株小叶榕树,60万元移栽一株古银杏。为保证移植大树的成活,还要为移栽后的大树“吊水”“打针”,据估算,每年养护一株大树的投入在300元以上。

  林业专家介绍说,由于成年大树可塑性下降,适应能力低,在移植过程中,主根和根系以及主枝树冠大部分被切断,树体受到严重伤害,极易造成大树死亡。因此,移栽进城的大树普遍存在成活率低的现象。成年大树移植后,二三年内都可能处于假活状态,即使存活也不如以前生机勃勃,生态功能差,专家给这些大树一个新名词:城市绿色弱势群体。

  大树进城:不买对的只买贵的制造“绿色泡沫”

  近年来,许多地方的城建部门都将大树进城视为增加城市绿化覆盖率、提高绿视率、美化城市景观的一剂“速效药”。仅今年春季绿化期间,就有4万多株香樟、广玉兰、国槐等大树“落户”南京,自启动引进大树工程以来,5年时间内南京城区移栽大树近30万株。

  与此同时,一位园林专家对记者说,在大树进城中,一些领导不顾本地情况模仿套用其他城市的绿化模式,在树种选择上只选贵的不选对的,甚至专家一堆意见也抵不过领导一句指示,结果是花了大钱换来一大片死树枯枝。

  联合国旅游休闲中心的专家曾在国内举行的一个论坛上表示,在建造城市景观的时候,许多地方从主观意识出发,认为名贵的就是好树种,把植被作成工具,一味追求“看上去很美”,由于没有考虑植被自身的特性以及植物群落的稳定性,有时候甚至把相克的植物生硬地组合在一起,结果城市绿化成为短期行为,花了大把钞票,制造出的只是一堆“绿色泡沫”。

  林业专家表示:城市绿化应当引入生态安全概念

  多年来,一些城市的绿化为追求绿化覆盖率与绿量,将“大树进城”作为改变城市景观的法宝,在加速绿化景观上做足了文章。但有专家提醒,从区域生态和大树移植的科学性看,大树进城造成的生态损失值得全社会思考。

  南京林业大学环境园林学院院长薛建辉教授表示,每棵大树都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它与生长地的土壤、土中的生物、树下地被、树上的鸟兽昆虫,形成了良好的共生关系,生态关系趋于和谐。大树被移栽后,整个群落的生态必将受到严重破坏,与其改善城市局部生态环境相比,可谓得不偿失。

  在不久前召开的城市景观哲学与生态环境国际学术报告会上,来自国外的高级园艺专家表达了对中国目前盛行的大树进城运动的不解:在城市绿化过程中,中国一些城市的常规做法不是移大树就是植贵树,这种人为营造的城市绿景实际上是“有头有脚没有身子”,忽视了生物的多样性。

  值得关注的是,许多城市在“大树进城热”中高价收购大树、古树、珍稀树木的,也造就一批借机牟取暴利的“树倒”,在他们挖树、卖树、“倒”树的同时,因囤积居奇而干枯死亡的大树不计其数。这不仅使一些森林被逐步蚕食和毁坏,同时也加速了珍稀物种的灭绝,背离了生态保护的基本国策。

  有专家表示,面对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绿化覆盖率低下和城市森林建设刚刚起步的情况,将生态安全概念引入城市绿化已经刻不容缓,考虑到“大树进城”给城市和原生地带来了双重的生态风险,目前的大树进城模式应尽快得到修正。(记者姜涛)(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