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用镜头记录深圳历史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7日16:25 深圳晚报

  何煌友:一个土生土长的深圳人,一个特区成长的见证者

  用镜头记录深圳历史

  何煌友履历:1938年11月出生于宝安县横岗西坑村。1955年到1969年期间当兵,从事放映摄影工作;1970年到1980年期间,广东宝安县文化馆,专职摄影;1981年至今,深圳摄
影学会会长,市文联副主席;1983年到1988年期间,第五届广东省政协委员;1985年到1991年期间,第四届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1994年到1998年间第六届广东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1992年,荣获第二届中国摄影“开拓杯”奖;1996年,荣获中国摄影家协会“特殊贡献荣誉奖”;1997年获国际摄影艺术联合会“杰出贡献”荣衔;1997年,荣获国际摄影艺术联合会“银质奖牌”;1997年,荣获国际摄影艺术联合会“E-FIAP奖牌”;1998年,荣获首届广东摄影朝阳奖中的“荣誉杯奖”和“创作杯奖”;1998年,深圳市委宣传部主办《何煌友摄影艺术展览》;1999年,荣获第四届中国摄影“金像奖”;2000年,出版《鹏城叙旧》画册;2001年,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主办《“老深圳”何煌友摄影展》。

  老深圳是个什么样?现在的深圳人恐怕没几个说得出来。许多时候我们只能对着那些发黄的老照片想像一下这个南海明珠的前身是一个什么样子,这时,有一个名字我们不得不提到:深圳摄影学会会长——何煌友。

  第1阶段:用镜头记录部队生活

  第一次摸相机是1957年

  在深圳河畔的一间办公室内,何煌友这位瘦弱的老人用客家味较浓的普通话深情地讲述着自己近半个世纪的镜头世界。

  “我第一次摸相机,是1957年,相机是公家的,一款捷克产老式机。这得益于我的字写得好,画画得也不错,因此就成了专职照相的。除了照相,还放电影,这时严格来说不能算是摄影,因为自己啥也不懂。真正算是摄影应该是从1963年开始,因为经过了三个月的培训之后,才有意识地去追求一些东西。这一时期,主要是拍部队生活,可惜的是,复员时作品全部留给了部队。”

  第2阶段:记录老深圳模样

  一本摄影图册拍了20年

  “1970年,在宝安县文化馆工作时,我是惟一的摄影干部。摄影当时还不是艺术,只是我的工作。”当时县里没有报纸,没有电视电台,直观的图片宣传就靠何煌友和由他一人负责的新闻图片宣传橱窗。他那台海鸥相机每天都忙得不亦乐乎,“拍出作品放在宣传橱窗里就很有成就感了,但总觉得深圳的美景需要更多的镜头去捕捉。后来人们意识到摄影是一门艺术,摄影作品应该当作艺术作品来欣赏。那本持续拍摄了20年的摄影图册《鹏城叙旧》,不仅成为了记录深圳建设历史的图册,也是带给人们愉悦感受的艺术作品。”

  这一阶段,也是何老认为自己摄影生涯最艰苦的阶段。深圳那么大,当时公交车又很少,好不容易等来一趟,到了采访地点,就要骑单车,而且当时橱窗一个月要换一次,需要几十张照片,而这些照片从拍照到后期制作,再到加文字说明,最后进入橱窗,全出自他一人之手,“好在那时自己还年轻”,谈起当年的经历,何老不由得感慨良多。“深圳越来越漂亮了,我也越来越老了。”

  第3阶段:讴歌新深圳成就

  组织“门外汉”记录特区巨变

  “从1979年蛇口的炮声开始,我开始了创作的第三个阶段:特区建设。”1980年7月12日,是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经市政府批准,何煌友发动组织,成立了深圳市第一个文艺团体——深圳摄影学会。好不容易才招来20多个当时在各镇搞宣传的文化干事做会员。第一批会员都是本地人,且大多数不会照相。于是,摄影学会不惜重金请来港澳地区的专业摄影家进行指导,开摄影展,还举办不间断的培训课程,带领会员“入门”。在这个基础上,原来还是摄影“门外汉”的会员在学习和交流中成长起来,他们中的不少人现在是享誉国内外的摄影家。如今的摄影学会会员已经达到近700人的规模了。

  采访结束的时候,何老向记者递上一份精美的请柬,原来是本月22日深圳画院要举办他的《老深圳》画册(上集)发行仪式。他告诉记者,在这次展会上,将会展出25组新老深圳的对比照片,通过对比,深圳人将会真切感到深圳的巨大变化。

  何煌友之最

  今年67岁的何煌友,可以说是深圳历史的见证人。不仅因为他是土生土长的深圳人,更因为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为深圳保存了一份弥足珍贵的历史。

  最用心的作品:《春雷》

  拍了几十年照片,何老感触最深的莫过于“用心”二字。1982年前后,他拍摄的重心是“国贸”,怎样通过镜头中的“国贸”来反映深圳速度,成为他每天苦思冥想的核心。这时,刚好赶上单位分房,按照他的资历,他可以随意在桂园路挑选楼层,但他主动选择了最高的6楼。因为在6楼拍摄国贸的角度最好,为此还和家人生了一场大气。这一拍就是几年,《春雷》就是这时的作品。

  最感动的事情:采访翻身大队

  上世纪70年代农业学大寨是宣传重点,西乡公社翻身大队是广东省农业学大寨的典型。对翻身大队的拍摄,前后持续进行了几年,在拍摄的过程中,何煌友深切感受到当时农民的艰难和战天斗地的精神。在围海造田时,刚刚搞好一点,洪水又来了,一切又得从头来,而且当时又没有机械化,但当地村民那种对党的感情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他,他说,自己曾多次一边拍照,一边抹眼泪。

  最难忘的经历:为拍照学用泥板

  大概是1972、1973年,要拍渔业题材,选定了拍海边的蚝田。但拍蚝田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当时的机器没有长焦,而蚝田又必须在落潮时拍摄,这样,如何近距离接近蚝,就成了一个老大难问题。他看到当地的蚝家在蚝田中行走全用泥板,有点类似今天的滑板车,用一块木板放在地上,上面有手扶的地方,然后一只脚站在木板上,另一只脚快速地蹬烂泥。为了学这样的技术,何煌友划破了自己的一双脚,三个月后,终于学会了用泥板,拍摄蚝田的任务才终于完成。

  最自豪的事情:用镜头记录深圳

  深圳建特区25周年,何煌友担任深圳摄影学会会长也刚好25年了。何煌友认为自己最自豪的事情,便是用镜头记录下了深圳原来的面貌。他举例说,深圳建特区20周年时,他出版个人摄影作品集《鹏城叙旧》;今年建特区25周年,他出版个人摄影作品集《老深圳》(上集),然后是《老深圳》(下集);他计划在建特区30周年时,推出自己的第四本摄影专集《特区建设》。

  作者:戴书伟 发表评论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