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针对环京津贫困带首提战略对策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8日02:01 新京报 | |||||||||||||||||||
报告由亚洲银行资助完成,建议创建生态经济特区消除首都周边32县、272.6万人口贫困问题 本报讯(记者郭晓军)昨日,“环京津贫困带”的概念在中国首部省级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报告———《河北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以下简称《战略研究》)中首次被公开提出。
这份报告由亚洲开发银行和河北省政府联合推出,并于昨日在京发布。 在这份我国首个由国际金融机构援助、国内国际专家咨询团联合撰写的省级发展战略中,专家建议通过创建“生态经济特区”来消除这个超过200万人口的“环京津贫困带”,促进京津冀地区协调发展。 “环京津贫困带”首次提出 《战略研究》指出,河北省与京津接壤的6个设区市的32个贫困县、3798个贫困村等地区形成了“环京津贫困带”,贫困人口达到272.6万。 专家建议,应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由京津冀三地联手建立一个跨区域的综合性生态与经济政策试点示范区,达到消除区域贫困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双重目的。 改被动服务京津为主动接轨京津 《战略研究》提出了加快河北省经济发展的八大措施,并指出河北省要从传统的被动的“服务京津”向主动的“接轨京津”转换。 河北应以接轨国际市场为目标,加强接轨京津,实现京津冀六大融合,即观念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交通融合、人才融合和规制融合,将河北建成京津的外资流转扩散基地、产业转移承载基地、高科技产业配套基地、现代物流仓储基地、休闲旅游度假基地和农副产品供应基地。 “这是一份实用性很强的研究报告。”出席新闻发布会的河北省常务副省长郭庚茂表示,《战略研究》的许多成果已经运用到正在进行的河北拾十一五规划”的编制中,“报告产生的效果将是不可估量的”。 不过,对于专家提出建立“生态经济特殊示范区”的解决方案,郭庚茂认为,目前这个示范区的成立并不现实,京津地区环境资源的市场化机制的建立也尚需时日。 亚行、河北省共同出资 在昨天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上,亚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涩市彻表示,《河北省发展战略研究》是亚行首次应中国政府要求,帮助一个省制定发展战略报告。 据了解,此次《战略研究》调研所需的80万美元中,亚行出资60万美元,河北省政府出资20万美元。亚行代表亦表示今后将继续向中国内地提供类似的援助。 财政部国际司司长朱光耀则在会上证实,目前,新疆、安徽、江西等省份也已向财政部提出编制本省战略发展规划的要求。 出席昨天新闻发布会的还有亚行北京代表处副代表、首席经济学家汤敏,河北省财政厅副厅长陈金城,外方专家组长、加拿大科瑞澳公司总裁艾德华·勒曼。 对话 “环京津贫困带不利于首都安全” 河北省常务副省长郭庚茂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京冀将全面合作“治贫”
河北省常务副省长郭庚茂昨天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京冀将建协作发展机制,分工促进“环京津贫困带”地区的发展。本报记者张涛摄 对话动机 “环京津地区的确存在一个贫困带,人口大概在200万左右。”昨日,出席《河北省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发布会的河北省常务副省长郭庚茂在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用“大树底下不长草”的俗语来形容它的存在原因。 忧患意识,正是一切创新的原动力。郭庚茂在会上提出“这部分农民不能富裕起来,而且对区域发展不利,甚至对首都安全也不利”的观点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广泛共鸣。 无独有偶,北京市长王岐山近日考察张(家口)承(德)地区后,提出一个重要观点:北京的发展,如果没有北京周边地区的发展,北京就是一片孤岛,它的长期、持续的发展是不可能的。 下一步,北京和河北将加强全面的合作,来促进周边地区贫困圈的消失。 新京报:我们注意到,《河北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一个别名是“第三只眼睛看河北”,这是河北方面提出来的吗? 郭庚茂(河北省常务副省长):亚行支援我们河北60万美元请高参,就是要用“第三只眼睛看河北”,聘请亚行的专家、国际专家和国内专家来重新认识河北,避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让外部人来看河北应该怎么做,来克服我们认识的局限性,帮助我们纠正一些缺陷,为我们提出一些高层次的建议。 现在看来,确实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第三只眼还是比我们自己看得清楚得多。 “大树底下不长草”现象亟待解决 新京报:我们注意到,在报告的九大专题中,解决“环京津贫困带”问题成为首当其冲的专题,而且专家在报告中用7个最字来概括“京津贫困带”的概念,您是怎么看待这种提法的? 郭庚茂:环京津周边,确实存在一个贫困带。大约有200万人,相比较而言,北京地区农民收入人均7000元左右,而环京津贫困带的农民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 必须看到,环京津地区为了首都和天津的发展,为了维护生态和保证京津地区宝贵的水资源,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做出了很大的牺牲,有很多发达的项目是不能搞的。 不过,我们同时也应看到一个普遍的原因,就是在大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在一定阶段,对周边地区的吸附效应要大于扩散效应。也就是说“大树底下不长草”。这个问题不解决,不但是这部分农民不能富裕起来,而且对区域发展不利,甚至对首都安全也是不利的。 最近,北京市王岐山市长到张(家口)承(德)地区进行考察,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北京的发展,如果没有北京周边地区的发展,北京就是一片孤岛,它的长期、持续的发展是不可能的。而且它的稳定也是没有保障的。下一步,北京和河北将加强全面的合作,来促进周边地区贫困圈的消失。 “建立生态经济示范区”条件尚不成熟 新京报:专家根据对环京津贫困带现状的分析,并结合国际经验,提出了建立生态经济示范区的建议,您认为,从目前京津冀一体化的现状来看,这种提法有没有实现的可能性? 郭庚茂:报告中提出的生态区,有它一定的道理。 理想的状况是,张承地区应该成为生态示范区。但是,我认为,我们积极吸收报告当中的合理的成分,我们的观点是,就是把张承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民的脱贫致富统筹兼顾,结合起来进行。很显然,从目前中国的国情和现行体制来看,由中央或者由北京建立一个足以解决问题的生态补偿机制的条件还是不成熟的。 中央应当继续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扶持力度,如果让中央完全把它养起来,养成一个现代化的示范区,目前显然没有这个条件的。拿北京市来说,用多少水,给多少补偿,也是不太现实的。比较现实的办法是,吸收报告观点中比较现实的成分。 举例而言,具体来说,生态环境影响最大的是农业生产方式问题,破坏环境是从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引起的,完善环境也是从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开始。过去是开荒、毁草、种粮,是不符合那个地方的自然特点的,我们把它恢复过来,是种草、养畜,把畜牧业作为一个结合点,重点来发展,畜牧业要种草,可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草作为畜牧的一种饲草,畜牧发展一方面提供肉奶深加工,粪便用微生物还原可作为能源和作物肥料。 整个京津环境良性循环起来,还能解决农民的生计问题,这个基本思想已经写入“十一五规划”之中,也得到了张承地区同志们的认同。 目前包括国务院,北京市对解决环京津贫困圈非常重视,最近王岐山市长考察张承两地,正在与河北省共同商议,建立一个相互协作的发展机制,通过北京和河北的分工协作,促进这些地区的发展。 本报记者郭晓军 数字 改革开放初期,环京津贫困带地区与京津二市的远郊县基本处于同等发展水平,但20多年后的今天,二者之间形成了巨大的经济落差。2001年,环京津贫困带24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GDP、县均地方财政收入仅分别为京津远郊区县的1/3、1/4和1/10,如上图所示。
从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实力的两项指标:农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地方财政收入看,环京津贫困带24县与“三西”地区5个县相比,基本处于同一发展水平,如上图所示。
用农民人均纯收入比较东部沿海省市的贫困地区,可以明显看出,河北环京津24县是东部沿海省市最贫困的地区,如上图所示。 《新京报》制图/俞丰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