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绍兴历史与现代之间的彷徨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8日04:53 东南早报

  早报记者东南行系列报道之三

  早报特派记者黄祖祥林可8月17日浙江绍兴电

  绍兴古称於越,春秋战国时为越国都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书法圣人王羲之皆出自于此,现代更因鲁迅而闻名于世。早报记者东南行第三站便来到了鲁迅的故乡——绍兴。

  绍兴人有钱不会花?

  和宁波的现代化相比,绍兴显得相当传统,这里的高楼凤毛麟角,市区道路两边楼房建筑的外墙颜色刷得相当灰暗,不像一些新兴城市随处可见的崭新亮眼。

  在街头拉黄包车的当地人老张说,这和绍兴人的性格有关,“绍兴人会赚钱,很多人都很富,但是他们不会花钱。这里的消费水平不高,没有什么大型的超市和商场。”老张说,本地人手边有钱,而日子又比较闲,于是绍兴的赌风比较重,有钱的人会去找赌场,而一般的人则聚在一起搓麻将。

  一位绍兴当地媒体的记者说,不少身家过千万乃至上亿元的绍兴人发家后,并未像一般“暴富”起来的人一样过起纸醉金迷的日子,并不改变以前的生活习惯,“还是穿着旧衣服,与以前当农民时一样,吃的也没变,根本让人看不出来他们有如此大的身家。”

  文化产业的发掘之因

  绍兴人引以为豪的鲁迅是目前绍兴旅游主打的品牌,但当地人对近年来的城市建设与旅游资源开发并不感冒。在记者采访中,有人引用了“一流的水城被改成了二三流的城市”来形容绍兴的城市保护与改造现状。

  在绍兴市区,有“没有围墙的博物馆”美誉的仓桥直街至今仍保存古越城市的风貌特色,但其他地方则几乎都经过人工改造和翻建,尤其是以前为世人所赞叹的发达水路大都已被填平。

  绍兴市文化局办公室主任傅可文介绍说,目前绍兴的文化产业如何发展还在探索阶段,如何挖掘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并转化成产业经济仍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值得他们研究的课题。目前绍兴文化开发较为深入的主要在越剧、黄酒、桥梁文化等方面。此外,每年10月在绍兴举办的鲁迅艺术文化节也是目前较为拿得出手的“拳头产品”。

  节电:只开一半的街灯

  夜晚时分,走在绍兴市区街头,初来的人会发现这里的夜色比其他城市暗淡许多,原来这里街道两边的街灯都只打开了一半,另一半则是漆黑一片。当地人介绍说,这并非是灯坏了,而是为了节约用电。

  就在绍兴市区的城市广场,几十盏景观灯只打开了零星的两三盏,偌大个广场可见度相当低,但坐在广场内纳凉的市民对此却显得习以为常,“去年停电停得很厉害,今年这样算是好多了。”

  记者在绍兴市人民政府大门口看到,这里的灯光也很暗,除了保证照明需要外,景观灯几乎都关闭了,许多上了年纪的老人直接拿出凳子和折扇,坐在自家门口纳凉,当地的电视节目也一直在播放提醒市民注意节电的专题。

  绍兴杨汛桥镇:

  “浙江第一镇”的经济神话

  泉州历来以民营经济发达而著称,相比之下绍兴杨汛桥镇的民营经济有过之而无不及:一个本地人口仅为3万人的小镇,人均GDP高达1.5万美元,平均每3个人就拥有1部小车。

  有“浙江第一镇”之称的绍兴杨汛桥镇何以在狭小的空间里,蓄积起如此巨大的经济能量?这个如同神话般的奇迹又是怎样创造的?昨日,记者赴绍兴杨汛桥镇采访,希望破解神话创造的秘诀。

  一条街七家上市公司

  车子一驶进杨汛桥地界,就可以远远望见高耸的烟囱,厂房与农舍交错相连,成了镇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据绍兴杨汛桥镇宣传干事韩峰介绍,去年,杨汛桥镇实现生产总值40.41亿元,人均12.1万元,按目前汇率计算,相当于人均1.5万美元,是浙江省人均GDP的5倍多。即使把在杨汛桥务工的外来人员全部计算在内,人均GDP也已超过7000美元,居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杨汛桥镇有各种企业1000多家,年销售额150多亿元,其中年销售额超过亿元的规模企业有20多家。在镇中心的一条街上,竟然集聚了7家上市公司,其中有4家企业在香港上市。

  然而令人吃惊的是,就在10年前,同是这个地处杭州和绍兴两市交界的杨汛桥镇,却名不见经传,在绍兴19个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排名中名列倒数第一。这种“咸鱼翻身”是如何完成的?

  “板块”效应创造神话

  “由镇政府牵头,整合杨汛桥板块,打造产业集群,这是杨汛桥创造经济神话的关键。”绍兴杨汛桥镇宣传干事韩峰认为,民营企业没有能力形成资源整合,只有政府出面才能形成较为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块状经济。如今,杨汛桥镇经编家纺、建筑建材、纺织印染、五金机械等四大产业既关联密切,互为支撑,又相对独立,各具实力。

  打造“杨汛桥板块”,并非一朝一夕就可完成。“我是乘凉的,前两任镇领导种的树已经开花结果了。”杨汛桥镇党委书记赵建国告诉记者,镇政府制定政策的延续性为打造“杨汛桥板块”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前任规划,继任者实施,后来者将其做大做强。”经过三任镇领导的“培育”,杨汛桥镇在有限的空间里不断扩张经济容量。

  把“根”留下

  企业做大后受到土地资源等要素的瓶颈制约,往往选择“出走”。但杨汛桥镇的大企业均把“根”留在家乡,而把触角伸向全国各地。

  “企业做大后就要走出去发展,走出去后就会造成本地资本外流,但我们不会强留。”杨汛桥镇党委书记赵建国说。

  镇上一家主要生产玻璃建材的企业,向杨汛桥镇政府申请1000亩工业用地,准备投资20亿元,上马5条普通玻璃生产线。最后只审批给了63亩。于是,这家建材企业便把普通玻璃项目转移到外地生产,而在这63亩土地上“精耕细作”,上马特种玻璃项目。如今,这家企业资源和空间的占用越来越少,产品档次却越来越高。于是,就在这63亩土地上,产出了比原来规划1000亩用地更高的价值……

  据了解,在杨汛桥镇的大多数企业都将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放在当地,而将低成本产品的生产迁往外省。

  破解土地瓶颈:

  一“盘”二“挤”

  “地荒”是目前企业扩张发展中遇到的一个矛盾,要招商引资,但又没企业用地,那怎么才能引得“金凤凰”来筑巢呢?这个问题也是目前泉州经济发展中的难题。记者为此采访了绍兴国土资源局。

  该局一位负责人介绍说,绍兴市在与土地瓶颈的“博弈”中,开出了两贴破解瓶颈的“药方”。

  第一药方是“盘”,即利用市场机制盘活原有闲置或可用土地。“只管批地,批完就撒手不管,这只能使土地资源大量流失。”该负责人认为,加强批地后续管理至关重要。

  为盘活用地,绍兴袍江工业区专门制订出台了《关于鼓励落户企业盘活存量土地的意见》,对减少项目用地的给予奖励,对项目违约进行严肃处理,在今年前5个月就盘活存量土地1700多亩。

  第二药方是“挤”,即加大土地投资强度,直接或间接提高土地利用率。绍兴新昌县在企业技术改造时推行“零土地”方式技改,鼓励企业建设多层厂房,提高企业用地的集聚度。

  “对于批一年或两年以上仍没有动工的投资项目,国土部门会回收已经批出的土地。”该负责人解释说,此举成功堵住外商肆无忌惮圈地造成用地紧张的现象。

  该负责人介绍说,绍兴市在对功能设施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尽量扩大生产性用房比例,控制生活、办公用房占地面积,合理安排生产线,大大提高了现有企业用地的集聚度。

  绍兴市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绍兴市工业开发区平均投资强度达到224.3万元/亩,同比增长83.4%;单位面积产出数达67万元/亩,同比增长63.6%。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