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自主招生几成“烫手山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8日06:59 大众网-生活日报

  在今年的高考录取中,全国共有42所高校实施自主招生,其中山东大学首次面向全国开展了自主招生,这也是我省惟一一所自主招生的高校。在录取工作尘埃落定之际,部分自主招生高校发现,自主招生只是赚个吆喝,没有招到想要的“偏才”、“怪才”、尖子生。部分省外高校甚至心灰意冷地表示不想再要这个“特权”了。

  自主招生并非“想录谁就录谁”

  据省招办有关人士介绍,自主招生最早是从2003年开始的,教育部最初划定了22所高校,2004年增加到28所,今年则扩大到42所。按教育部的说法,扩大推广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一方面是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自主权;另一个目的是为了探索一条选拔培养优秀创新人才的途径,促进教育创新和推动素质教育全面开展。

  但是,与很多人理解的“自主招生就是高校说了算,想录谁就录谁”不同,教育部给自主招生学校戴上了几道“金箍”。一是自主选拔录取招生人数控制在试点学校年度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5%以内,这就意味着能够享受自主招生待遇的学生不会太多。以山东大学为例,今年该校招收7000名本科生,按5%的比例应该是350个自主招生名额,但该校只招150人,只有2%多一点;二是入选考生高考成绩要达到生源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的与试点学校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一般都是重点线,有的甚至要求更高,如北大、清华只能照顾20分,录取分数远远高于重点线。

  这些“金箍”确实可以防止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把自主招生变成照顾关系,通过弄虚作假、暗箱操作破坏高考录取的公平公正。但也是由于这些措施,一些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偏才”、“怪才”,照样不能被“自主”;像钱钟书数学只考15分、吴晗数学零分都能被清华破格录取的情况,现在是不可能实现了。

  自主招生考生频频“跑单”

  据山大招办有关人士介绍,今年共有233名高中优秀学生获得2005年山大自主选拔录取A、B级资格证书。A级考生高考成绩达到考生所在省重点本科控制线,山大即予以录取;B级考生高考成绩达到山大在考生所在省录取线下20分(重点本科控制线上)的,予以录龋

  “今年我校是第一次自主招生,效果一般,但扩大了学校在高分考生中的影响。”据山大招办有关人士透露,学校的150个自主招生计划并没有全部完成,一方面是有些拿到证书的考生没有达到重点线或山大录取线下20分,另外有一些高分考生“跑单”,没有按照协议报考山大。

  不仅是山大出现“跑单”,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名校都存在“跑单”的现象。“考生把自主招生当成了参加高考的一道保险,如果发挥不好有自主招生保底,如果考得好了就另觅高枝,选择北大、清华。”一位高校招生负责人表示,虽然高校和选拔出来的高三学生及其家长会签一份诚信协议,但实际操作中此协议真正的约束对象是大学。如果大学违背协议,学生及其家长会不依不饶;反之,却很少有大学与违约学生大动干戈,因此不少考生撕毁协议并无顾忌。

  为此,不少高校开始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的利益。据山师大附中高三年级组副组长杨仁勇老师介绍,有的高校规定,签了协议的考生如果不打招呼擅自转投其他高校,将取消考生高中学校今后参加该校自主招生的资格。而南京大学提出了“零志愿录缺建议,即只要在该校自主招生名额内,高考分数达到录取线后不需考生填志愿,大学就可把他的档案调过来。

  自主招生几成“烫手山芋”

  “在目前的政策下,自主招生的意义并不大。”山大招办有关人士表示,学校自主权太小,那些真正有特长的“偏才”、“怪才”,如高考分数低仍然进不来。真正的高分生依然会选择北大、清华,学科竞赛尖子生被保送了,自主招生基本成了“降分录缺的照顾政策。

  自主招生试点高校都特别重视这项工作,无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砸了学校的牌子,影响了学校声誉。“从审查资格、命题到组织考试、面试,招生过程操作起来难度大,工作量多,每个步骤都要向社会公示。还时常遇到托关系、递条子的事情,成本实在太高,反而给学校正常的招生带来干扰。”一位自主招生试点高校的招办主任向记者“诉苦”。

  据了解,正是因为考虑到目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以及社会各界对自主招生的不理解,前两年山大对送上门来的自主招生“特权”并没有接受。

  我省前年曾经参加过自主招生的一所省属高校招办负责人表示,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自主选拔录取给高校带来的烦恼可能会大于取得的实际意义。另外,最低分数线的限制,也很难招到真正在某些方面有专长的特殊人才,这个“特权”不要也罢。

  本报记者蒋波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