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和谐社会:是什么与不是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8日08:58 南方日报

  我国开始进入社会政策时代后的执政新理念

  和谐社会:是什么与不是什么

  和谐社会大视野①

  郁建兴

  和谐社会建设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意味着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研究将是一项长期的事业。自本周开始,我们约请郁建兴教授开设“和谐社会大视野”专栏,一方面是为了深化和谐社会理论研究,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让广大读者更全面、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和谐社会的内涵、特征和实质,从而更加主动自觉地投入到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去。郁建兴是复旦大学哲学博士、英国爱丁堡大学访问学者、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现任中山大学特聘教授、浙江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研究。本专栏将陆续刊登他在和谐社会理论研究方面的成果,敬请读者垂注。

  ——编者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新理念。今年以来,经过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两次升温,这一新理念已在国人中取得广泛共识,“和谐社会”成了社会生活中的主题词。

  应该看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新的重大课题,中国共产党人提出这一目标,目前还只是破了题,其中很多内容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正如胡锦涛总书记一再强调的那样,我们还需要加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研究。如此而观,已有关于和谐社会的大量论述是必要的、有益的,而且需要进一步深化。深化这种理论研究的必要性在于,我们应该把构建和谐社会新理念的提出,看作是对理论工作者智慧的挑战:无论是和谐社会内涵的明晰和丰富,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路、途径选择,都需要理论工作者贡献智慧。

  深化关于和谐社会的理论研究,我们可以从论辩它的内涵入手。从人们常常把和谐社会理解为一个一般意义上的“美好社会”理想目标,或者宽泛地理解为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一切领域中的和谐追求来看,这一辨析工作的必要性是大大增加了。

  毫无疑问,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但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理想论上实现的革命性飞跃在于,它从人类历史的实际发展中提出社会理想,并且科学地论证了实现这一社会理想的途径、手段、主体力量等。马克思主义没有超历史地设计社会理想蓝图,因为那样的理想蓝图始终停留于“应该”的彼岸,而无法走向现实世界。进一步说,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而提出的和谐社会目标,更不能被理解为一种超历史的道德理想。这种超历史的道德理想可以表现为愤世嫉俗,可以表现为浪漫主义等等,它也有存在的价值,但是不能以此来界定和谐社会。

  同样地,把和谐社会宽泛地理解为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一切领域中的和谐追求,提出“经济和谐”、“政治和谐”、“文化和谐”等等口号,或者更宽泛地理解为一切部门中的和谐追求,提出“和谐交通”、“和谐城建”等等口号,就从根本上忽视了和谐社会作为一种社会目标所具有的特定内容。诚然,经济、政治、文化需要和谐发展,交通、城建也需要和谐发展,它们也属于社会生活范畴,但这里的“和谐”和“社会”都是这两个词的广义、泛义。

  那么,什么是具有特定内容的和谐社会目标?这需要我们认识到和谐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之间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可以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坚实基础,而和谐社会建设可以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如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体现在各自不同领域的政策一样,和谐社会建设的“接口”是社会政策。

  明晰和谐社会目标的内涵具有怎样的意义呢?这就是,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执政新理念的提出,意味着我国开始进入一个社会政策时代。社会政策时代,按照北京大学王思斌教授的定义,是指社会福利政策作为一种现象较为集中出现的时期,或者说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改善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和普遍增进社会成员的社会福祉为目的的社会政策普遍形成,并且作为制度被有效实施的社会发展阶段。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看到,“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进入“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社会目标,它基于出台、实施覆盖面广泛的多项社会政策而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严国萍对本文写作亦有贡献)

  图:

  赵晓苏作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