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步行街漫谈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8日08:58 南方日报

  城市建筑美学

  谭元亨

  近日游上下九,见步行街上憨态可掬的各种塑像,尽显西关风情,不由得会心一笑。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不少游客还见缝插针,要与这些塑像合影,煞是风趣。可见当日的设
计者,是颇费了一番匠心的。

  一条步行街成功的打造,当有几大要素,而首要的,则是要吃透当地的文化,这自然包括风俗民情在内。同在广州,西关的步行街,与越秀区的步行街,虽说仅几里之遥,但风味却当大不一样,不可以混同、雷同。西关有西关的传统,越秀有越秀的风光,各有千秋,如果把握不住各自的个性与特点,就容易发生错位,那就不是露怯,而是败笔了。地方特色是至关紧要的。别说一条苦心孤诣打造出来的步行街,就是一首小曲,也是一样。近日看一部反映广东著名音乐家成长过程的电视连续剧,里边用了一支广东人耳熟能详的曲子:“顶硬上,鬼叫你穷!铁打心肝铜打肺,立实心肠去捱世……”这用白话唱,铿锵有力,回味无穷。可是,用普通话唱“顶硬上”,那种节奏感,那种力度,却荡然无存了。尤其是白话的“硬”同普通话的“硬”,发音完全不一样,于是,一句可以代表一个民系迎难而上的顽强精神的“顶硬上”,换上另一种语言,竟变得软绵绵,有力使不上了。听罢,只留下无穷的遗憾。

  一条步行街,风情万种,如果用另一种语言来解读,没准也会变得莫名其妙,索然无味,完全走了样。我这么说,是有依据的。这些年来,欧美乃至非洲,我走过不少国家,各个国家,乃至各个城市,都有步行街,由于历史不同、文化传统不同,不同国度及城市的步行街也就大相径庭,各有各的风味,不至于发生混同。如北欧几国的步行街,古老、质朴、充满了闲逸的意味。而其他地方,则有新潮、时髦、颇有打拼的感觉……但总的来说,个性是它们最突出之处,也是它们长盛不衰、立于不败之地的唯一依据。

  国内的步行街,是这十年左右风行起来的。大城市有了,中小城市也紧跟着上,无论有条件没条件也要上。上之际,每每缺乏那种“磨刀不误砍柴工”的精神,不为好好琢磨,去思考当地文化中最具特色也最有生命力的成分,而是赶时髦,比摩登,结果弄得非驴非马,不伦不类,让人哭笑不得。笔者走过几座古城,大都如此,也就大失所望。

  步行街的第一要素,当是文化,民俗风情,这是毋庸置疑的。可实际操作起来,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商业因素放到了最前边,美其名曰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起作用。于是,商业行为也就充斥了整条步行街,文化要素便扔到了爪哇国去了。也许这是一个两难问题,步行街总归要生存,要生存,就得靠做生意,不然,还能做什么呢?

  这似乎有很充足的理由。这一来,便可以完全不顾所在地的文化传统,不顾所在地的民俗风情,把什么肯德基、麦当劳一股脑往步行街中塞,全然迷失掉了个性,迷失掉了自我。连整条街,都恍惚不知是在北美,还是东亚了……这一走向了极端,充足理由也同样走向了反面,不成为其理由了。

  其实,愈是民族的,就愈是国际的,一条步行街,愈是要国际的,就愈要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地域风情。君不见,西关步行街上那独具民族风情的雕塑,尤为吸引“老外”去合影,你去弄个西装革履的站在那里,当用得上一句地道的白话:睬你都傻。

  如何在文化品位与商业运作中找到接合点、平衡点,是文化高于商业,是地方高于“国际”,是审美高于实用,还是颠倒过来,这已经是不言而喻的了。只要把这些把握好,文化品位上去了,地方风情浓郁了,商机也同样不期而至,切不可一头扎进孔方兄眼里,适得其反,结果什么也赚不了,反而把自己的“根”失掉了。

  作者系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