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多维视点)“道义助学资金”的启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8日09:21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她是浙江余姚的一位民营企业家,4年来一共出资80万元,设立助学基金,资助家庭困难的余姚籍高校生。她惟一的要求是,受助者签订一份“道义还款协议”,等到有偿还能力时把还款用于资助别的贫困生。她一直很神秘,不与受助学生见面,不肯透露姓名,只说自己叫“于遥”。(《现代金报》8月10日)

  这样的“道义还款协议”,显然没有任何法律上的约束力,受助学生还不还、怎样还
、还多少,完全自由自愿,全凭能否坚守道义。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受助大学毕业生交出了一份诚信的答卷:至今年7月,先后有49人接受了资助,有13名学生已经毕业参加工作,共偿还了1.3万余元。

  显然,“道义助学资金”能够成功运作,其关键因素正在于“道义”二字,而这种道义首先来自资助者于遥。于遥不仅每年拿出20万元无偿资助贫困生,而且甘愿“隐姓埋名”,既不图利也不图名,这是何等让人敬重的道义!我想,正是于遥身上巨大的道义力量,正是这份无私的爱,才感动了受助学生,才让他们以道义回报道义,坚守着这条既脆弱又坚韧的道义防线。

  由于遥的“道义助学资金”,我想到了一些单位和个人的捐资助学活动,尤其是一些商家。一些商家拿出来的钱可能并没有多少,但却把这种举动“策划”为一种广告形式,又是媒体宣传又是捐赠仪式,区区数万元捐款便能狠狠地露把脸,资助贫困生几乎成了一些企业广告投资的新途径。笔者首先认为,商家捐助贫困生是光明正大的行为,是有道义的行为,告知公众,并非值得争议。但同时认为,如果商家立意在“广告”,是为了借机大肆“炒作”自己,以至于频繁地让为了得到捐赠的受助大学生不得不在捐赠仪式上、在媒体面前抛头露面,不得不诉说感激之情,那么这种图名图利的捐资助学活动,可能就在一定程度上悄然偏离了“道义”的本义。我想那些受助大学生内心感受到的,可能已经不是人间的温暖和爱,而是感觉成为了一种“道具”。

  由于遥的“道义助学资金”,我还想到了助学贷款。有些地方的银行,顾虑于大学生毕业后还不起贷款,甚至拒绝给家庭特别贫困的大学生发放贷款,这使得助学贷款在一些地方竟然也“嫌贫爱富”了。相比于遥的“道义助学资金”,一些地方银行在操作上似乎少了一些人情味儿,少了一些道义的成分。

  道义,在一些人眼里也许一文不值,可是“道义助学资金”的成功运作让我们看到,在大多数人眼里,特别是在年轻学子们的眼里,道义却重若千金。道义虽然没有法律约束力,但有的时候,它却能“约束”一个人的灵魂。相信道义,相信爱,用道义和爱的力量去感化人,去“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也许就是“道义助学资金”给予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