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只图百姓说党好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8日09:56 西安新闻网-西安日报

  张社教在西晁村苗圃指导技术。(记者李安定实习生贾小清摄)张社教在农家小院倾听老百姓的“难处”。(记者李安定实习生贾小清摄)

  记者肖持刚张文

  站在杜陵塬巍峨的汉宣帝陵上放眼望去,东有以大雁塔北广场、大唐芙蓉园为标志的
曲江新区,南有生机勃勃、高楼林立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部是以小寨十字为中心的城南新兴商贸区。

  阵阵清风拂去,将这里“万亩都市森林”间清新空气输入到中心城区,让生活在都市的人们嗅到了久违的森林气息。作为浐河万亩“都市水乡”一部分的马腾空村千亩生态林与“万亩都市森林”遥相辉映,大水、大绿相得益彰。杜陵塬旁地域偏僻、信息闭塞的余王扁村,村民们正在开始踏上生态致富的新路。雁塔其他地区逐步减少的农业用地也因农业技术推广进步,产生着不断增加的效益。杜陵塬由黄变绿,浐河滩由荒变美,务农的百姓腰包变鼓,其过程既有蓝图绘制者的精明,也有蓝图实施者的辛劳,一大批雁塔涉农部门干部,以一张张被阳光晒出的黑脸讲述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作为雁塔涉农部门最有名的几个黑脸人物之一、原区农水局蔬菜技术推广站站长现为等驾坡街办副主任的张社教,是他们中的一员。他脸黑爱流汗,一副农民相,本色永不改,故事更精彩。

  农家子弟爱农家

  张社教是雁塔区南沈家桥人,土生土长的农家子弟。在他童年的记忆中,有几件事让他记忆深刻。八岁那年夏天的一天上午,他正在院子里玩泥,突然听到街上大人们大喊:“村上电工架线时被电打了。”社教光着脚就跑出门直奔出事地点,他只想看个清楚,没想到光着脚踩到落在地边的电线,自己也被电打倒,顿时昏死过去。当他醒来时,自己躺在一块卸下的门板上,周围围了几十人。事后母亲告诉他,是乡亲们,又是卸门板把他朝医院抬,又是一路做人工呼吸,才算救了他的命。这事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有了对乡亲们的感恩思想。

  张社教是长子,父亲当养路工,常年在外,一度爷爷身体不好,农活便落在奶奶和母亲的身上。他记得14岁那年的一个大夏天中午,爷爷让他去帮正在锄玉米地的奶奶和母亲干活,大热天中午人少。他来到地里一看,生性害羞的社教,脸一下子红到了脖跟,只见奶奶只穿了个大裤衩,光着上身,正在挥汗如雨地干活。他扭头就走,心里却很难受,他从奶奶那不雅的行为中,深切感受到了农民劳作的艰苦。1980年,他上农校时,家里生活依旧艰苦,张社教说,在学校总是吃不饱,自己饭量大,肠胃功能好,常常晚上饿的睡不着,他就用咸菜就开水充饥。有次回家向母亲要5元钱,买书和文具,母亲却提了一筐菠菜,说:“这筐菠菜就是你要的钱,自己卖去。”结果只卖了4块多钱,文具有了,但想要的书却没有买成。农民的善良,劳作的艰苦,缺钱的困窘,为他日后亲农,爱农,帮农,助农奠定了思想基础。工作以后,党的培养,领导的信任,使他的思想境界有了进一步提升,为百姓解忧,以自己的良好工作作风树立党的形象,为党旗增添光彩,已成为他更加自觉的行动。形成了他无论做什么工作,干什么事,都做得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尽心到位,决不敷衍,决不偷懒的工作风格,他让自己这名优秀共产党员和劳模的光荣称号名副其实。

  一桶油打了八小时

  2005年5月12日,傍晚6点多,天气闷热。在四季西巷雁塔区农水局家属院住宅楼一单元五层东户单元房里,张社教的妻子李淑娟正在做饭,见家里没了油,李淑娟便让生病在家休息的社教出去买。

  阵阵沉闷的雷声不时响起,不一会儿瓢泼大雨突然而至。“辰辰,快给你爸送雨伞去。”李淑娟对女儿说。“买油就在巷口,连300米都不到,俺爸马上就会回来。”女儿答道。二十分钟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出去买油的张社教还是不见踪影。

  “你猜人家啥时把油买回来的。”说起那天的事,李淑娟让记者猜猜张社教回家的时间。“晚上十点?”记者答道。“十点倒好了,人家半夜两点才回来,手里提了个油腻腻的旧油桶,问他到哪儿去了,人家说见阵雨下的大,他到田家湾、马腾空、白杨寨几个街办防汛重点村转了一圈。”说着说着李淑娟笑了起来:“问他手里的油桶哪儿来得,他说转了一圈回来后,见副食商店都关了门,怕我说他没把油打回来,就掏了30元,硬是将街口卖油泼面的半桶油买了下来,真让人哭笑不得。” 和妻子结婚十多年了,在磕磕碰碰中,张社教有应付妻子发火的一套办法。当蔬菜技术推广站站长时,有时十天半月不回家,回来后怕妻子发脾气,不是找来同事来家里嘻嘻哈哈一番,就是找来许多农民朋友来家里给妻子带“高帽子”说,多亏张社教有个这么好的贤良内助,要么回家二话不说,倒头就睡,打呼噜来“过关”。这次算是耍了个新花样———把街头面馆的半桶油提回来了。妻子李淑娟说:“其实再生气,却恨不起来他,因为我知道他做的事都是正事。”

  张社教当了街办副主任后,一些朋友安慰李淑娟说,你支持社教工作还是有收获的,社教都当了副主任了。但李淑娟却说,你看社教那样子,迟早都是个农民样。

  这人咋不像个干部

  张社教,20多年的工作生涯,有18年是在“农口”上度过的。虽然打从1983年农校毕业,他就是个干部身份,但凡是和他打过交道的雁塔区农民,都说张社教不像个干部。记者在雁塔农村地区采访的十多天的时间里,所接触的许多农民群众,都有这样的感觉。说到张社教的名字,一些人一时想不起张社教是谁,但是当提到那个大热天光着膀子,为大伙建花卉大棚,那个三九天在杜陵塬和浐河边植树,累得竟能在背风处打着呼噜香甜地睡着的工作队长时,大伙就都想起来是有这么样个人。张社教的形象比起他的名字来,更让人记忆犹新。

  “他不像个干部,但他是咱老百姓心目中最好的干部。”这是马腾空村三组组长马栋的妻子袁利萍对张社教的评价。说起张社教,袁利萍说,她还对张社教产生过一段误会。2003年,张社教当了驻马腾空村工作组组长,袁利萍说,张社教这个工作组,来村子后不仅工作而且还真驻,是个名副其实的驻队工作组。见其吃住都不方便,丈夫马栋就硬把社教从住在村委会的一间5平方米的小房子中拉到自己家住。听说工作队队长要来住,袁利萍便把家里的一间房收拾地干干净净。张社教来了,也把泥土带给了马家,一向爱干净的袁利萍悄悄对丈夫抱怨,“这个区干部咋不像个干部,一点不讲卫生,每天都是两脚泥,满身土,我都收拾不清,他每天都干啥呢?”“好了,别埋怨了,我明天把你领到他的办公地看看就知道了。”丈夫马栋说。第二天,丈夫把妻子领到村里正在种树的河滩地,指着手里拿个木棍棍量树坑的张社教说,他每天就在这里办公。从此袁利萍再也没有抱怨过“张队长不讲卫生”了。她说,张社教在他家居住的短短半年多的时间里,穿烂了三双鞋。

  他是个粗心人?

  张社教是个粗心人,这是记者在对其采访中的感觉。约好了下午3点采访他,记者按时到了,他却不见了踪影,5点多了,他才匆匆由幸福路拆迁现场赶回办公室,还说,他记得清清楚楚采访是在5点。在余王扁村他向记者介绍果树新品种时,近两米宽的水渠,他忽地一下就跳过去了,根本不管我们的女记者跟上跟不上。在马腾空村,摄影记者想拍下他在生态林中的照片,树林旁半人高的蒿草,他也不怕中间有没有毒蛇,拉着记者就往里钻,让记者心里直发怵。不过采访中了解到的一件普通的小事,表现出张社教的细心,着实让记者佩服。

  2004年的一个雨天,张社教跟着等驾坡街道办事处刘联胜主任到马腾空村防汛巡查,为了防止已经动员搬出浐河边窑洞的村民和社会流动人员悄悄回住,他每天晚上都要和村干部们走三四里路,把这里复查一遍。“你看那个窑前咋多了十几个新瓦盆,白天巡查时周围又没见动新土的痕迹,一定是有人还住在窑里,而且还在窑内取土做瓦盆。”一天晚上9点多,张社教和村干部巡查时发现了异常。透过门缝一看,一盏昏暗的煤油灯旁,一外地模样的汉子,正在窑里用铲子取土做瓦盆。一问才知道,挖土做瓦盆的汉子是河南人,以前一直在浐河边做瓦盆,最近河水涨了,在浐河边做不成了,昨天便来到这里。见许多窑洞没人住就在这里住下做起瓦盆来了。张社教一边动员汉子离开,一边打量着窑里的摆设,见其连个锅灶都没有,就问到:“你一定饿了吧?”“不饿。”河南汉子回答。“不饿是假的,你一气挖了这么一大堆土,咋能不饿呢?”说着,张社教拿出手机给街办值班的司机打电话:“段宏,你一会儿买几个肉加馍送到马腾空村委会。”随后又帮着河南人把铺盖搬到村委会办公室,让他当晚在这里住下来。肉加馍送来了,张社教一边让河南人吃饭,一边说:“不是俺欺负你们外地人,连个空窑洞都不让你住,现在正是雨季,住在窑里危险得很,窑塌了出了人命,这责任实在让人担当不起。”第二天一大早,张社教来村委会看河南人时,却发现人不见了,到窑洞一看,只见几个瓦盆砸的稀烂,事后一问,才打听出是河南人自己砸的,目的是让这里的干部们放心,他不会悄悄再回来了。

  如今提起张社教在这里驻队期间的事,在马腾空村当了十多年村支书的张维华深有感触地说,张社教在驻队的短短一年的时间里,不仅帮助村上解决了吃水、行路难、生态林建设这些看得见的好事,而且留下了吃苦、实干、不记个人得失良好的工作作风,给老百姓留下了新时代优秀共产党员的优良形象。张社教走后,我们村干部普遍觉得肩上的压力大了,因为群众总拿张社教来比较、来衡量我们村干部。

  曹号习“打的”卖菜

  你相信有农民打的卖菜这样的事吗?这样的事就发生在1997年,雁塔区曹家堡菜农曹号习的身上。说到当年打的卖樱桃番茄(也称圣女果)的事,曹号习实事求是地说,之所以打的向康复路果品批发市场送樱桃番茄,并不是自己想对外张扬,让媒体宣传自己,而是当时的交通不方便,送一次樱桃番茄要倒三次车。“住在周边的一出租车司机听说我隔一天就要向康复路送一次樱桃番茄,就把这活包了下来,当然价钱要便宜一些,比倒车还是要贵10多元。但比起每次卖出200多斤樱桃番茄,能有1500多元的收入来,10多元也就算不上太贵了。”

  为了推广从日本引进的新品种樱桃番茄,张社教多次跑到曹家堡,向科技示范户曹号习游说。曹号习说:“我现在种植的‘西粉一号’西红柿,每棚能卖三四千元,你叫我种这新玩意,失败了咋办,再说即使成功了,又有谁买呢?”张社教拍着胸脯说:“赔了钱算我的,樱桃番茄种植让你赚了钱才算成功,说到这一步该成了吧!”听了这话,曹号习也激动起来:“我也豁出去了,咱就试试看!”曹号习说,樱桃番茄试种期间,张社教比自己还要用心,平均两天来一次,又是作记录、又是做化验。遇到病虫害,张社教就住到大棚旁,日夜观察。红艳艳亮晶晶的小果子结成了,销售却令曹号习熬煎起来。曹号习每天带上樱桃番茄和家里种植的茄子、辣子在朱雀蔬菜市场一起卖,樱桃番茄在菜市场是“叫好不叫座”,看的人多,买的人少,茄子、辣子买完了,每天产量100多斤的樱桃番茄,1块钱都没人要,就又一斤不少地拉回家。张社教知道了,琢磨着,既然人们都不把樱桃番茄当菜买,不妨到果品批发市场去试一试。既然当水果卖价钱就定的高一些,樱桃番茄开始大量成熟的第三天,曹号习在张社教的联系下,来到康复路果品批发市场,每斤3元的价格一叫出,曹号习装着樱桃番茄的纸箱子,都被蜂拥而上抢购的果品批发商们,夺了个稀烂,来了工商所的人,才算稳住了场面。面对众多的买家,工商所的同志只好提议,竞价销售,结果当场以每斤6元的价格,被一商贩“包了圆”。后来就有了曹号习打的送樱桃番茄的新闻。曹号习说他一共打的送了20次,每次200斤。收益是同等规模大棚西红柿的4倍多。第二年,全市8个郊县开始种植樱桃番茄。当记者问张社教为什么当年一定要让曹号习做试种,他说,曹号习干事很认真,有一定的蔬菜种植经验,心胸开阔,很乐意向乡党传授新品种种植经验,推广种植中也就少了不经心带来种植失败的因素,成功了,示范、推广效应更好一些。原来他心中早就有自己的打算——他要让更多的农民从产业结构调整中受益。

  土法治了洋花病

  张社教做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近20年,得到的专业技术奖状少说也有二三十个,每一张奖状后面,都与当地农民的增收相关联。他从农校毕业工作的第一年,主持的“三十烷醇”蔬菜增产剂项目在第二年推广开来后,当年仅在雁塔区就为菜农带来了70多万元的增收。1988年,张社教搞简易塑料大棚的研究和推广项目使全区蔬菜增收1460万元,获得西安市人民政府星火科技奖。1988年—1994年间,他与陕西省植保总站、西安市植保总站共同协作,进行了“陕西省保护地蔬菜灰霉病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应用”研究,仅此一项研究成果,创造效益8000多万元,获得陕西省人民政府科技成果推广二等奖。1997年—1998年先后参加、组织编写了《雁塔区无公害蔬菜生产综合方案》和西安市农业适用丛书《蔬菜高效种植》,为全区菜农科学种菜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为了提高广大菜农的科普意识,张社教几乎跑遍全区蔬菜田块,举办各类蔬菜技术咨询服务现场会,请专家讲授蔬菜、花卉科技知识,组织植保种子生产资料销售部门,深入农村第一线开展咨询服务,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每年组织各类技术讲座50场以上,广播宣传及放映科教影片20场次,编发《雁塔蔬菜》、《无公害蔬菜技术方案》及各类病虫信息20000多份,培训农民技术员4000多人次,宣传服务菜农17000人以上。他深入田间地头治理各种蔬菜病虫害,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他与雁塔花卉协会会长崔龙一起用土办法治了郁金香这个荷兰国花罕见的“卷叶病”,连洋专家都感到惊奇和赞叹,为花农挽回了20多万元的损失。

  郁金香是从80年代开始在我国规模栽培,基本为露天栽培。1996年,在崔龙为会长、张社教为秘书长的区花卉协会的支持下,农民王祥开始尝试郁金香温室大棚栽培。一共试栽了三棚,共8万株,每株种子为3元。20多万元投下去,大棚郁金香顺利成长,到了开花期,让人担心的病来了。一嘟嘟饱满的花骨朵儿,被叶子紧紧包住,只含苞不开放。病情急传荷兰王国郁金香种植技术推广在中国的代理商,答复是郁金香种植权威文献上没有记载郁金香得过这样的病,请教权威专家,专家说得搞病菌培养,查明病原体再看能否治疗,但时间最短要用10天。崔龙和张社教心想,即使十天后找到病因并且还能治疗,三大棚郁金香也早已过了开花期,不再会开花了,20多万元的投入就要“打水漂”了。张社教和崔龙,在郁金香大棚熬了个通宵。

  “郁金香属百合科与葱蒜同类,最近咱这一带葱蒜闹紫斑病,咱试着用治疗紫斑病的办法来治这郁金香的病。”张社教的一句话,让特别擅长郁金香种植的崔龙开了思路。当时就配药、喷洒,到了下午,一朵朵华丽的郁金香绽放在王祥的眼前。从此郁金香种植文献中有了该病治疗方法的记录。当年雁塔区三棚郁金香的开花率为90%,而同期也搞温室大棚种植的武汉、厦门等地得了同样病的郁金香开花率只有10%。崔龙说,并不擅长郁金香种植的张社教只所以能够有那“灵光一闪念”,关键还在于他对蔬菜病害防治的熟悉。

  风雪舍命走黄龙

  雁塔区余王扁村,村上1000多亩土地都在杜陵塬上。为西安营造一片大绿、为文物古迹保护探索一条好路子、为当地农民创出生态致富的新模式,雁塔区做出“万亩都市森林”建设的战略部署,阵地就在杜陵塬上。余王扁村在塬上的土地,都种上了树苗,政府给了村民合理的补偿。但是,地理偏僻,交通不便的余王扁村的村民,与雁塔其它地方的农民相比,日子过得并不富裕。苗木成林,为村民带来现实的经济效益,至少需要七八年时间。2002年初,市委常委、雁塔区委书记王军在检查万亩都市森林建设情况时对负责余王扁村1000多亩苗木种植的张社教说,“树栽了,能不能保得住,长成森林,关键还是要让群众既看到未来的效益前景,也要让群众能有眼前的现实收益。”随后区上便派张社教到余王扁村组织、指导村民利用林间地搞农作物田间套种,让农民得到更多的眼前利益。

  张社教被派到余王扁村时,正是农历腊月天,花生、红苕等低杆作物都过了种植期,惟有土豆种植是村民尽快受益的最短周期。张社教便提议余王扁村的村民尽快种上土豆。种土豆当然要有好种子,在陕西要数陕北的土豆种子好。张社教便和余王扁村村长王选良约定正月初五到陕北买土豆种子。出发那天西安天气阴沉,王选良对张社教说,能否等天晴了再去黄龙县买种子,张社教不依地说到:“如果怕危险,你就不要去。”王选良犟不过便和张社教一起上路了。

  车子一路向北,雪越下越大,翻过横亘关中与陕北地理分界的子五岭,行道顿时凶险。没有防滑链的吉普车,在半尺厚的积雪山道上,一路打滑。司机小庄看着张社教,意思明显这车没法开了。张社教也不言语,跳下车在道旁折了许多树枝,垫在车下。车走一米他垫一米,就这样车子翻过了黄龙山。在回忆当时危险的情景时,王选良说:“大雪天,道路积着半尺厚的雪,车子不带防滑链过黄龙山,这样的事自己今生是不会再逞这样的强了。”正月十五,余王扁村在杜陵塬上的1000多亩生态林间全部种上了土豆。当年给村民带来亩均500多元的收益。张社教也因之有了“二杆子”的名称。当记者问张社教为啥那么逞强地冒着大雪翻越黄龙山购买土豆种子时,他说,这你或许不懂,土豆这种农作物,种植迟早与收获期的关系是1∶7,也就是说,你晚种一天就晚收7天,如果当时等天晴了,晚去两三天,土豆收获就要晚上半个多月。你如果经常买菜就会知道,时间对蔬菜种植的宝贵,半个月前一斤能卖七八毛钱的土豆,可能半个月后连两三毛钱都卖不出。记者这才明白了张社教为何当初要耍“二杆子”,上演那出“风雪舍命走黄龙”的险剧了。

  张二牛的转变

  8月2日,张社教领着记者,到马腾空村观看属于雁塔区“都市水乡”范围的该村浐河滩地生态林建设情况,路过村旁一间小商店时,一位肩搭毛巾年龄50岁左右的男子,不住招手让车停下来。一同乘车的马腾空村村支书张维华,对记者说,招手的人叫张二牛,你把这人好好采访一下,他是社教在咱村蹲点的一个意外成果。“社教,你们快坐下喝杯茶!”招呼大家坐定,张二牛听说是记者采访张社教的先进事迹,便对记者说:“你就把我这个‘二流子’的转变写一写,只要能起到宣传社教的作用,我不怕丢人。”

  提起张二牛,在马腾空和周边的村庄名气很大,不过不是好名声。整天游手好闲,不事农桑,哪里有打牌的场合,哪里就有张二牛的身影。张二牛爱赌博,但牌技实在不高,人称“老送”。几十年间输了多少钱,他也记不清了。妻子先后三次因他打牌的事把他告到法院要离婚。2003年冬季,张社教和村民一起在浐河河滩地种植生态林,张二牛却来撒威,死活不同意在自己的河滩地种树,张社教多次给他讲建生态林的好处,和他一起算经济账。张二牛脖子一拧:“一亩地几百元的纯收入,如果打牌打的大,还不够我一晚上输赢的钱多。”张二牛说着赌徒的行话。“二牛,你不是爱打牌么,那咱今晚就约个场子‘挑红四’。”张社教约张二牛。当晚场活开了,没有两个钟头,把张二牛给“踢死了”。“接接接,这是你的180元,一分不少拿回去,你看你那臭水平,还吹嘘自己是‘久经沙场’,不过钱拿回去了你得按挖一个树坑一块二毛钱,顶账。”张社教对张二牛说道。已有二三十年赌博病的张二牛,积习难改,赌瘾依旧。张二牛告诉记者,真正让他转变的是,有一天半夜2点打完牌回家,路过村旁要植树的河滩地,朦胧的月光下,见五六个民工模样的人,正在从大卡车上卸树苗,别人一次扛两捆,有个身体壮实的“民工”一次扛四捆。“挣钱不要命,哪有咱打牌来得轻松。”当晚牌兴,赢了300多元的张二牛说着风凉话。听见张二牛说话,“壮实民工”开了腔:“二牛得是又打牌去了。”一听声音,张二牛吃了一惊,这声咋像工作队长张社教?张二牛想溜,张社教放下树苗就撵:“账没还,还想溜,卸十捆树苗再走。”张二牛一路小跑不见了踪影。回到家里,张二牛感到心里不是个滋味,人家是个区干部,不多挣一分钱,大半夜还这么下势干,根本不像给人家做样子,自己却整天游手好闲只知打牌,张二牛说,这次是真正被张社教这人给感动了。第二天,他拿了镢头和锨,开始在自己地里挖树坑,人家好劳力每天能挖三四十个树坑,他累了个腰酸腿疼才挖了5个树坑,“接着,这是6元钱你挖树坑的工钱。”当天晚上,张社教把钱按区上规定兑付给了张二牛。张二牛说,拿着这过去打牌不够下两“炮”的6元钱,他流泪了。张二牛说,后来我一个人每天能挖50个树坑,当妻子每天把热腾腾的饭菜送到挖树坑现场时,我下决心今后一定要活出个人样。从开始挖树坑到现在,张二牛说,自家家里破天荒地有了2万元存款。有自己开商店挣的,也有儿子在外打工挣的。他说,现在他是家里“掌柜的”。他把“掌柜的”三个字说的特别响,似乎生怕别人不相信似的。记者临走时,对张二牛开着玩笑说,如果区上组织张社教事迹报告会,你把你的转变过程,敢不敢上台讲一讲,张二牛笑着说:“咋不敢,但稿子你得给我写。”挂在他脸上那真诚的笑容,让人根本与昔日的“二流子”的形象联系不起来。

  向他学什么

  无论是搞蔬菜、花卉技术推广工作、雁塔生态林区建设,还是他当驻马腾空村工作队队长、他现在当等驾坡街办副主任,每一个阶段、每一个过程张社教都留下了实实在在的业绩、留下了众多感人的故事,留下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应有的良好形象。他的众多事迹让人感动,他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令人赞叹。张社教不善言谈,最闪光的言语也就是“作为一名最基层的干部,干工作就是要亲历亲为,把事做实、做细、做快,领导放心咱,咱就得把领导交给的事办好,别让上面过多地操心,别让群众不满意。要说多年的辛劳图个啥,那就是只图百姓说党好。”过去当蔬菜技术推广站站长时,农民朋友都称他社教,如今当了街办副主任,来办事的群众开始称他为领导,张社教总是对群众说,我就是给百姓干事的,不要称我为领导,我这样的“芝麻官”多得很,我若算领导,菜地里的胡基都能把人绊倒。

  张社教的事迹的确让人感动,但仅有感动是不够的。近日,记者偶然看到一份谈汽车质量的资料,虽然与张社教事迹无关,但却让张社教事迹的深刻、普遍内涵明晰起来。资料上说,一辆汽车的质量、性能、功能的高低,在设计上的差别不是很大,关键在对设计要求的贯彻实施,同样的设计,放到不同的操作者手中,会造出质量有天壤之别的汽车来。操作者的水平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设计者对产品的设计。

  张社教无论是搞农业技术推广,还是现任等驾坡街办副主任。他不是一个科研创新的研究者,不是一个政策设计者、制定者和宏观决策者,他是一个执行者、一个操作者。因此雁塔区城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建万亩都市森林、向雁塔区农村地区下派工作队、建万亩都市水乡等事关雁塔区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在决策层次上轮不到张社教来操心。但是这些科学决策,进入实施和操作阶段,在与雁塔农村百姓利益相结合的层面上,张社教就像一头任劳任怨的莽牛,把属于自己责任范围的那段“缰绳”拉紧、拉直、拉好,让这些事关社会经济科学、和谐发展的决策在实施中更加顺畅、和谐,达到决策的目标。

  决策者总是少数人,绝大多数人、绝大多数干部都是操作者。把属于自己的事一丝不苟地做到位,不要让属于自己责任的那部分蓝图在操作过程中变了样,这或许就是张社教事迹的时代意义。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