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历史的回音:辽沈晚报编辑部特刊致辞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8日10:26 辽沈晚报

  今天,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60年前的这一天,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赢得了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今天,本报刊发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型策划报道《一寸山河一寸血》。从7月初,本报就派出近20路采访队伍,南到南昌,北到齐齐哈尔,西到延安、重庆,东到上海
、南京。在白山黑水的原始森林深处,在南泥湾无垠的稻田旁,在白洋淀的芦苇荡中,在冉庄的地道里,在平型关的残址上……我们的记者寻访了这场战争的亲历者和这场国殇的见证者100余人,见证着这场国殇的深重,见证着一个民族的伟大。

  多少次,看着累累白骨和没有尽头的墓碑,记者的笔在颤抖。

  多少次,听着讲述,记者的眼泪无声地滑落下来。

  多少次,听着“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宁死不退让,宁死不投降。”记者热血在沸腾。

  我们的特刊在昭示:历史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书。它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战争是国力的对抗——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日本工业产值为60亿美元,中国为16亿美元;日本年产钢580万吨,年产弹药达50万吨,旧中国没有重工业基础,年产钢不过4万吨,年产弹药几千吨,武器主要靠进口;就装备而言,日本一个师的武力装备在战争之初就相当于中国一个师的3倍。战争中后期,已相当于中国的8-9倍。我们是靠血肉筑起的精神

长城,对抗武装到牙齿的敌人。按1937年的比值计算,这场日本侵略战争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达5000多亿美元,是鸦片战争以来历次侵华战争索要赔款总数额的数十倍。

  我们的特刊在昭示:我们应记住的不仅是血泪、悲惨与伤痛,更应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的力量之源,认识中华民族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在这场战争中共牺牲3500余万军民,占当时中国总人口的8%。中国军队面对日本军队的进攻不断出现整师整团殉城的情况。台儿庄一役,中国军民牺牲近10万人;在常德保卫战中,一支8000多人的中国军队浴血奋战后仅存83人。但我们的军民义无反顾、勇敢赴死。

  3500万个生命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每个名字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他们都有父母、妻儿,有美好生活的向往。杨靖宇、左权、张自忠等是民族抗战的缩影,彪炳青史,而更多的为国捐躯的人则默默无闻,他们没有留下名字,没有留下遗体。他们已化作了青山和绿水,用生命和鲜血滋润着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的一草一木。

  永难忘怀:身怀六甲的普通妇女李秀英,面对三个企图强暴的日军,奋勇夺枪,身中37刀,流血昏死倒地……

  永难忘怀:平型关大捷后,人们在打扫战场时,看到

八路军115师连长曾贤生,一手紧握刺刀,一手捂着小腹,身虽死却仍屹立不倒。

  在中华的大地上,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无数的儿女们抛头颅洒热血。台儿庄、平型关、黄土岭、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让日寇魂飞魄散;雁翎队、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等抗日武装活跃在敌后,如同钢刀插进敌人心脏;各地民众自发组织义勇军,各界人士奔走呼号……“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中华民族显现了强大的凝聚力。

  毛泽东说: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这就是中华之魂。中华民族经过抗战中的淬砺,经过血与火的洗礼,最终以胜利者的姿态站立起来,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我们的特刊还昭示:和平是来之不易的,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即使在战争年代,中国人民也始终把军国主义与日本人民区别开来。在对待战犯问题上一直秉承人道主义精神。

  今天我们特刊特意选取了七首抗日战争时期的歌曲作为经线,把抗日战争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分为前线、灾难、救亡、敌后、同盟、胜利等部分作纬线,力图勾勒民族抗战的全景图,是为第一板块;然后,我们又把抗日下的东北部分录入第二板块,目的是把视线拉近身边,近距离地凝视我们脚下这片曾经淬火、重塑利刃的土地,所以这一板块被分成血债、血战、后记三部分。

  总之,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我们不但要理解民族的灾难与愤怒,凝眸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只有这样,才能不辜负身经灾难的那一代人的付出。

  这,就是我们的初衷。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