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血肉长城:卢沟桥事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8日10:44 辽沈晚报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诡称演习时失落士兵一名,悍然向宛平中国驻军发起进攻,从此,日本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爆发了,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最危险时刻。

  但也正是在这一刻,英勇的二十九军打响了具有标志意义的抗战一枪,神圣的全国抗战从此开始了。

  抡圆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

  ——第29军老兵和卢沟桥村民讲述他们经历的“七·七事变”

  宛平城的城墙上,至今还留存着日军当年炮击的弹坑。

  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向位于卢沟桥东的宛平城发动攻击,

国民党第29军将士顽强抵抗,浴血奋战,以鲜血和生命为全面抗战拉开序幕。

  根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提供的线索,记者多方寻访,找到了当年参加战斗的原国民党第29军219团士兵马步先、217团士兵马玉槐以及自幼居住在卢沟桥头的郑福来。

  亲历者的回忆,仿佛把我们又带回了卢沟桥事件的现场。

  “我们都抱着枪睡,一有情况就要准备走”

  85岁的马步先说,“1937年7月7日那天,我们营在营长金振中的率领下驻守宛平。我在十二连,负责守卢沟桥北侧铁路桥的是十一连的一个排,东门城墙附近是第九连。

  “7月头几天,时局就比较紧张了。连里派几个老兵换上便衣去侦察,这些老兵回来说:‘根据现在的情况,日本人很可能要开战了。’从那时起,我们都抱着枪睡,一有情况就要准备走。”

  7日晚上,日军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所谓“失踪士兵”。其实宛平城门早就关闭,日军在城外演习,“失踪士兵”怎么会在城内?中国守军拒绝了日军的无理要求。随即,宛平城东门响起了枪声。

  8日凌晨,从北平派来的日军代表进入宛平城正在谈判时,日军突然向卢沟桥铁路桥发起猛攻。

  马步先回忆说:“铁路桥南头附近最先发生战斗,日军来了一个中队,几倍于我们的兵力,装备也比我们好得多。接上火后,我们的士兵有的牺牲了,有的撤退了,有的跳河了。日本人就把铁路桥的桥头占领了。”

  “眼里所见的都是开膛破肚的中国人”

  郑福来家北边不到100米,就是卢沟桥。当年家里还是三间灰土房,透过篱笆墙,能看到对面驻扎在大王庙的29军。

  7月7日深夜,和奶奶一起住的郑福来被一阵枪声惊醒。7月8日天还没亮,又不断传来枪声,郑福来吃点剩饭还想上学。爸爸叫住了他:“还上什么学呀?日军打过来了!”在旁边的奶奶吓得递过一个锅盖,让他顶着挡子弹。出了门,到处都是头顶枕头和锅盖逃难的人。

  郑福来对当时的情况记忆犹新,“那飞机飞得可低了,卖弄着他们傲慢的低飞技术,盘踞在我们上空,猛烈地轰炸……”他亲眼看见头一天还在一块玩的王四春被弹片打中肚脐,当场死了。

  后来,郑福来的妈妈带着他和两岁的妹妹出门逃难,20多天后回来了。快到宛平城时,三表哥经常让他们一个牵着一个,不要睁开眼睛往铁路两边看。但强烈的血腥味促使郑福来睁开了眼,结果看到的全是开膛破肚的中国人。

  “中国士兵顽强抵抗,出乎日军意料”

  88岁的马玉槐回忆说,7月8日凌晨,217团奉命开往卢沟桥,驻防宛平城外。他和另一名士兵赵书云被指定为前哨,观察敌情。

  “我们两个前哨刚刚到达宛平城外,就看见10多个日本兵端着明晃晃的三八枪上来了。危急之下,我和赵书云边打边往回撤。但敌人有后续部队,向我们追击。我们团和敌人交上火,但我们的火力不如对方,敌人攻了上来,开始打白刃战。”

  马玉槐说,29军的士兵,只要一进军营,每人都背一支枪、一片大刀。“我们的枪是捷克式的,刺刀比日军的三八式短得多,打白刃战的时候我们就用大刀。每天早上,我们都要练4式枪、4式刀、4式拳。

  就是在这场战斗中,马玉槐抡圆了大刀,向敌人头上砍去。“周围都是厮杀声,我清清楚楚地看见我们的士兵被敌人刺死,也看见敌人被我们刺死。”

  “有一个日本兵端着刺刀气势汹汹地向着我刺来。我抡起大刀,用刀背用力往左磕他的刺刀,他的刺刀歪了,然后有个回力,我的大刀借着回力从后往前抡了一圈,再向前一刺,刺中他,使劲儿一拧,我听见他‘啊’地一声惨叫,死了。整场战斗,我只刺死了这一个敌人,幸运的是,我没有被敌人刺死。”

  见证人:

  原国民党第29军219团士兵马步先,85岁

  原国民党第29军217团士兵马玉槐,88岁

  自幼居住在卢沟桥头的村民郑福来

  宛平县长 舌战群倭

  “七·七事变”的头几天,在卢沟桥、宛平县直接对付日本侵略者的,是宛平县长王冷斋。7月8日凌晨2时许,王冷斋在日本特务机关部,与借口士兵失踪欲进宛平城搜查的日方展开了交涉。

  日方宣布了打枪和失落日兵的经过后,王冷斋立刻站起来,首先声明:“据你们说,枪声方向是在宛平城东门外,我方在这里并无驻军,由此可以断言决不是我方所发,就是城内守兵也查明并无开枪之事。至于所说失落日兵一名,经警察搜寻也无踪影。”

  日方态度强硬地说:“我军演习一闻城东枪声,确实有一人失踪,我联队已在城外搜索无着,所以必须进城搜索。”

  王冷斋毫不畏惧:“我作为宛平县长,近日已下令夜间关闭城门,那么日兵在城外演习,怎么能在城内失踪?!就是退一步说,果有日兵失落之事,也绝和我方无关。”然后他冷笑一声,以洞察秋毫的口吻说:“先生们,我提醒你们,当年贵国南京领事藏平,曾经自行隐匿,我想,这或许是效当年的故伎重演吧?是不是企图作要挟的借口哇?”

  日方被逼得连连否认他们预设阴谋。

  此番谈判,虽仅仅促动日方象征性做了些调查,并没有阻止住战争的脚步,但王冷斋坚守孤城,以其谈判中大义凛然、针锋相对的民族气节而闻名全国。

  收藏版

  民众支援

  “七·七事变”爆发后,北平各界积极行动起来,支援抗战。长辛店的工人冒着枪林弹雨将大批铁轨、枕木、麻袋送往宛平前线构筑工事。战地的农民出粮草,送情报,修道路,抬伤员,送弹药,为前线战士运输军事物资。北平各社会团体派出代表用汽车满载香烟和食品赴前线慰问。各地学校也成立战地服务团,开展救护、宣传、劳军工作,鼓舞了士气。

  不甘为奴

  卢沟桥“七·七事变”时,著名教授陈寅恪的父亲、清末著名诗人陈三立生命垂危,但仍不肯离京,有记载称他是绝食而死。

料理完父亲的丧事,陈寅恪悄然离京,前往长沙临时大学。

  正在山西野外考古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闻讯北平失陷,连夜赶回。面对日本人请求出席一个宴会的请柬,梁思成坚决不与日本人合作离家出走。离京时,全家人只拿了三个铺盖卷,两三个手提箱,而扔掉了整个家。

  西城一条胡同内,闻一多全家携带一个柳条包就踏上流亡之路。在车站碰到臧克家,臧克家问:闻先生,你的那些书呢?闻一多说:国土一大片一大片地丢失,那几本书算什么?

  转移国宝

  1937年“七·七事变”炮火中,北京故宫的珍宝被装进数千个箱子,秘密送上西行列车。

  当时故宫博物院总务处总管吴瀛主持了迁宝会议,但他担心国宝在路上会有闪失。日军的炮声越来越近,若日本飞机一炸过来,

文物就没了。院长易培基不得不执行迁宝命令,几次三番请吴瀛出山,吴瀛经考虑表态道:“臣死谏,将死战,为君子者,生而何欢,死而何惧?既然如此,我同意出马。”当晚即开始文物押运,全北平戒严,由军警保护一直送到火车站全部上车。第一节车厢就是吴瀛的押运指挥车厢,车厢顶上架着机枪,第一批珍宝走出了紫禁城。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