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专访WHO驻华代表贝汉卫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8日11:42 中国新闻周刊

  “回到政府完全主导的体制是不现实的”——专访WHO驻华代表贝汉卫

  中国把卫生当作一个市场商品对待,然而卫生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市场。这也正是为什么政府需要发言

  ★ 本刊记者/冯亦斐 杨中旭

  8月16日,世界卫生组织(WHO)驻华代表贝汉卫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此前,他曾于6月给中国的

卫生部门相关人员做过一次题为“挑战在前——中国卫生状况评估”的演讲。他在演讲中说,WHO的这次评估旨在指出推进卫生改革和技术层面的合作的首要任务,并希望能对正在中国进行的医疗卫生改革大辩论有所贡献。

  中国新闻周刊:世界各国的医疗卫生体系存在哪些类型?中国属于哪种?

  贝汉卫:我认为没有一个非常清楚的分类,但基本上这些体系总是由四个方面起作用:政府、

保险、个人以及私有机构。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公共卫生支出非常低。在欧洲国家如德国,至少有80%左右的公共卫生支出由国家负担,即使是美国,政府也承担45%左右的支出。美国是一个政府发挥的作用比较小的例子,对个人和保险的贡献依赖很大。但美国政府的整体贡献也要比中国高将近3倍。

  中国新闻周刊:您如何评价中国这种类型的医疗卫生体系?它的利弊是什么?

  贝汉卫:从中国的卫生筹资情况来看,1980年,个人对卫生支出的贡献占20%,政府占40%,而保险占40%,当时的保险主要来自农村(即农村合作医疗,编者注)。个人发挥的作用比较有限,政府的贡献虽然相对较小,但是比较有效。到2002年,情况变化很大,从个人口袋里掏出的钱增加到58%,政府下降到16%,保险主要在城市地区,占26%。

  这些带来的后果是个人成为主要筹资者,而政府很显然逐渐从卫生服务的前台抽身后退,这意味着现在享有卫生服务的人群的减少:只有那些能付得起医疗费用的人才能看病。如果你没有钱,你就得不到医疗卫生服务。

  中国的经济发展非常好,但把卫生当作一个市场商品对待,然而卫生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市场。它有一些部分可以由市场来处理。但是公共卫生如推进健康,对付流行病等,市场不能合适地处理这些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政府需要发言。另外,政府需要发言的地方是卫生安全、监管和公平问题。市场在这些方面是无法起作用的。

  中国比起其他国家来,还有另外一个挑战,就是中国有太多的参与者。一般国家只有3到4个政府机构对医疗卫生事务负责,但是在中国几乎有十个左右的权威机构为此负责,如果没有一个全局总领的方向的话,这会产生分力。而协调与合作又是一个问题。

  中国新闻周刊:在八十年代以前,中国从五十年代以来建立的医疗体系曾为国际所称道。但随着医疗卫生领域改革的进行,现在人们开始指责改革走向了错误的方向,使得中国原有能使大多数人受益的公共卫生体系被摧毁。您如何评价中国此前所进行的改革?

  贝汉卫:1980年中国的医疗卫生服务只是在非常基础的水平,很显然当时的服务质量需要被改善。而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在过去的20多年里的确得到了改善和提高。但问题是市场化后医院赚钱的动力非常大,而这会带来的一个危险是,也许医院提供的太多了。是服务增多后却面临着人群享有卫生服务的能力低的问题:只有那些付得起钱的人才能看得起病。另外一个弊端就是,成本在增加:中国2002年的医疗卫生成本占GDP的5.4%,这在发展中国家并不低。

  通常控制筹资的方式是,如果这些钱是从政府和保险方面来的话,可以很容易地控制成本。因为政府可以进行预算,而保险可以调整医疗费用的高低。但在中国,更多的支出来自个人,而缺乏相关制约机制。

  此外,还有不平等也在增加。如果你到上海,卫生医疗状况可能像欧洲一样,但是到西部就不一样了。即使在城市里,也有不平等。城市流动人口的医疗卫生状况甚至比那些生活在农村的人都糟糕。

  所有这些发生的事情是改革不那么成功的一部分,因为它使政府的作用开始消退。政府不需要承担全部责任,但是在一些领域里,很显然政府抽身太多。

  中国新闻周刊:现在中国的政府、专家和公众正广泛讨论医疗卫生体系应该走向市场,还是由政府主导的问题。参照各国的经验,您对此有何看法或建议?

  贝汉卫:中国可以从别的国家那里吸取一些教训,但对于卫生问题并没有一个真正、惟一的蓝图,也没有特别的范例可循。

  事情不会在一夜之间改变,但是我们可以开始从分析我们在10年或15年之后想到达哪一步来处理这个问题。 目前需要有一个对政府在卫生体系内发挥的作用的定义,来解决最紧迫的公平、安全和成本的问题。这将给卫生改革提供一个方向,并指导其他的参与方的行为。

  我不建议政府完全回到从前由政府完全主导的体制中去,那是不现实的。

  我感觉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即政府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需要一步一步地向前进,但首先要认清前进的方向。★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