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昆山:建设让老百姓得实惠的小康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8日14:43 扬子晚报

  特派记者组

  编者按

  2003年3月,省委书记李源潮到昆山调研,要求昆山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做全省“两个率先”的排头兵。最近,在省委举办的省领导干部学习研讨班上
,昆山市委书记曹新平介绍了昆山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丰硕成果和成功经验,令人鼓舞,给人启示。本报特派记者将其主要内容介绍给全省干部群众。

  上篇:昆山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取得的成果

  对照全省建设小康社会4大类18项指标体系,2003年昆山综合得分为94.8分,2004年的综合得分达到98.1分,除三个指标尚未达到标准,其余15个指标均已达到,有的已大大超过。其中经济发展四项指标均大大超过小康社会标准;生活水平六项指标中,除城乡居民收入外,其他指标均达到标准;社会发展六项指标中,除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还低于小康标准,其他指标均超过标准;生态环境指标中,除森林覆盖率略低于小康标准,其他指标也已经全面达标。

  从城乡居民收入看,2004年昆山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1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655元。根据统计部门的预测,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到166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到8450元。为了建成不含水分、群众得实惠、老百姓认可的小康,昆山市从6月份开始,由农办、统计局牵头,对全市111155户农村家庭全面开展收入情况调查,进村入户,逐家核对,由农民自行申报收入情况。从调查结果看,2004年农民实际人均纯收入8922元,2005年预计人均纯收入9496元,其中人均纯收入超过8000元的家庭占56.3%%,人均纯收入在5000—8000元的家庭占34.5%%。今年城乡居民收入完全有把握达到小康标准。

  从研发经费占GDP比重看,2004年昆山市研发经费投入7.1亿元,比上年增加了1倍多,占GDP比重为1.25%%,今年上半年已达到1.35%%,与小康标准仅差0.15个百分点,预计到年底完全可以达到。

  从森林覆盖率看,2004年昆山市扣除千亩以上湖泊的面积,森林覆盖率为18.28%%,今年上半年已达到19.3%%,与小康标准仅0.7个百分点之差。今年昆山将投资3.2亿元,新增绿化面积630万平方米,确保达到20%%的小康标准。

  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中,昆山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4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570亿元,比上年增长24.5%%;财政收入85.8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1.5亿元,分别增长29.6%%和30.5%%;进出口总额235亿美元,增长69.1%%。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4年全国百强县市排名中,昆山跃居第二位,并入选十大“最佳中国魅力城市”。今年1—6月,全市完成GDP33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2.8%%;财政收入59.25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2.76亿元,分别增长47.1%%和44.3%%;固定资产投资118亿元,增长20.6%%;进出口总额142亿美元,增长47.6%%。

  经济结构趋于优化。外向型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引进外资的数量逐年增长,项目质量不断提高,去年全市新增注册外资25.6亿美元,到账外资12.2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今年1—6月,全市新批外资项目278个,注册外资19.06亿美元,到账外资6.57亿美元。民营经济发展步伐加快。今年1—6月,又新批私营企业1919个,注册资本40亿元,目前,全市私营企业总数超过1.4万家,注册资本突破180亿元,上半年个体私营企业入库税收12.48亿元,增长73.6%%。主导产业集聚态势增强。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民生用品已成为支柱产业。目前,全市已有IT企业700多家,投资额超过70亿美元,IT产品在全市工业中的产出比重达47%%,汽车生产配套企业也达到370多家,投资额近30亿美元。服务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去年以来先后引进了东方海外、国际会展、联邦快递、友邦保险、易初莲花、沃尔玛、欧尚、百乐门等一批大型服务业项目。今年上半年,全市新批商贸、物流、旅游等服务业项目1186个,注册外资2.17亿美元,注册民资20.7亿元。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城乡劳动力得到充分就业,2004年全市登记失业率为2.58%%,农村劳动力就业率达9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两年增幅达到12%%以上。今年上半年,城镇职工可支配收入8837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6817元,同比分别增长18%%和16%%。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城镇三大保险覆盖率都接近99%%,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面都达到了99%%以上。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通过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大力提高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率由2002年51.5%提高到目前63.8%。中心城区规模已扩大到55平方公里,城市副中心和小城镇建成区面积超过66.5平方公里,初具中等城市规模。城市布局趋于合理,功能较为完善,环境更加优美,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明显提高。近年来先后获得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称号。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在进一步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初中入学率、高中入学率、高等教育入学率分别达到100%、93.5%和51.1%,去年按照平等待遇解决了2.3万“新昆山人”子女入学。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完善,医疗条件明显改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稳步推进,成为全国首批科技创新工程示范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工作试点市。去年引进各类人才2.5万名,人才总量达到11万人。依法治市得到全面落实,全民法制意识大大增强,社会治安稳定。

  下篇:昆山市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主要措施和经验

  (一)实施“三大战略”,增强产业竞争优势,建设实力小康

  坚定不移地实施外向带动、民营赶超和服务业跨越“三大战略”,以招商引资为生命线,着力抓好项目引进和建设,做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使昆山的全面小康建立在产业发达、实力强劲的基础之上。

  坚定不移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充分发挥外资对产业集聚提升的引领作用。积极调整招商思路,创新招商举措,重点围绕“一个巩固”、“四个提高”、“三个加大”,强化招商选资,落实精细招商。突出“一个巩固”,就是继续加大对台招商的力度,把握台湾产业深度转移的趋势,充分发挥以台引台和产业链招商的效应,不断巩固昆山的台资特色。

  强化“四个提高”:一是提高核心产业比重,在已经形成的IT、精密机械等支柱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光电和特种汽车两大产业,增强主导产业的竞争力。二是提高欧美日韩企业比重,通过加强与当地商会、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和中介机构的联系,多管齐下,引进欧美日韩项目取得较大突破。上半年,全市新批欧美项目34个,日韩项目23个,注册外资3.34亿美元,占注册外资的17.5%。三是提高服务业比重,充分发挥昆山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吸引更多外资投向服务业,力争使服务业在新增外资中的占比达到20%以上。四是提高内销型企业比重,优先引进内销型企业,鼓励外资企业开拓国内市场,增加内销比例,除个别对产业带动比较强的龙头型、科技型项目外,其他项目昆山都把税收贡献作为选资的重要条件。

  实施“三个加大”,一是加大产业升级的力度,一方面加快IT、精密机械等主导产业高科技项目和研发机构的引进,推动主导产业向两头延伸,向高端发展,达到技术升级的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引进外企销售系统,把更多生产环节的利润留在昆山,实现效益升级的目标。二是加大民营企业配套的力度,增强配套能力,提高配套水平,优化配套环境,促使更多的中小企业进入跨国公司、知名企业的核心生产体系,促进民企升级、外资生根。目前,全市外向配套企业已发展到758家,上半年完成配套销售94亿元。三是加大项目转移的力度,通过政策导向,对一些劳动力密集、技术含量低的企业,积极引导转移,“腾笼换鸟”。

  大力实施民营赶超战略,强化民资对产业集聚提升的推动作用。把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富民强市的关键战略,作为完善产业配套环境、促进外资生根的重要举措。找准“三个定位”:一是以原创型企业为主,大力扶持本地私营企业发展,充分发挥他们对增加地方财力、扩大群众就业的拉动作用。为了降低原创型企业的生产成本,昆山创办了10个原创型企业基地,建设15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并提供公共配套设施和统一的管理与服务。二是以服务业项目为主,鼓励和引导民营经济在服务业领域谋求更大发展,成为加快昆山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力量,目前昆山民营注册资本中52%投向服务业。三是以引进外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和规模型企业为主,借助外力加快提升昆山民营经济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已先后引进了三一重工、绿地集团、华禹光谷、清华紫光等一批国内著名企业。

  加快实施服务业跨越战略,努力培育新的支柱产业。紧紧抓住服务业开放的机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努力把服务业培育成昆山新的优势产业。上半年全面启动服务业三年跨越计划,进一步明确了昆山服务业发展的定位和目标,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加快提升传统服务业。依托先进的制造业,积极推动生产企业扩大服务环节外包,扶持发展生产性、功能型服务业项目;继续发挥昆山传统服务业的特色和优势,规划好全市旅游业的发展,精心策划好古镇旅游、文化旅游、美食旅游、生态旅游等项目,跨区域、跨行业整合资源,不断丰富旅游内涵;规范、有序地发展“月光经济”,引导高雅娱乐,健康消费。

  (二)积极转变增长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建设效益小康

  强化招商选资,提高项目质量。增强招商成本意识,引进项目综合考虑土地成本、动迁成本、基础设施成本、招商成本和出口退税成本,使招商引资真正建立在讲究成本、追求效益的理性选择之上。注重项目质量,重点引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利用少、环境污染小的项目。突出项目质量,看科技水平和产业层次,看投资强度,看产出效益,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真正把有限的资源向效益最好的区域倾斜,向主导产业、优势项目倾斜,向服务业和原创型企业倾斜。

  注重内部挖潜,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去年以来,针对用地紧张的现状,坚持眼睛向内,多管齐下,大力提高集约用地的水平。重点在“六个度”上下功夫。一是投资有强度。严格执行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每亩投资强度标准,凡达不到标准的项目一律核减用地,同时,鼓励企业建造多层厂房,鼓励老企业增资扩股;二是开发有进度,对所有签约项目,明确项目开工的时限和进度,超过规定时限的坚决予以收回;三是配套用地有限度,严格控制企业辅助设施、厂区绿化的用地面积;四是盘活存量有力度,对被认定的闲置土地,采取多种方式及时加以处置;五是产业转移有梯度,引导那些投资强度低、占用土地多、排放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外转移,腾出空间发展更高层次的产业;六是用活政策有深度,千方百计在用足用好土地政策上做文章。昆山还建立了项目用地协调会制度,严格按照项目实际投资强度和实施进度供地,今年要通过努力确保盘活土地8000亩。从近两年全市土地产出情况看,地均GDP产出有较大的提高,2003年达到4639万元,2004年达到了6152万元。

  推进载体建设,提高集中开发程度。调整产业布局,进一步构筑以开发区为龙头、各类特色园区为依托的产业发展格局。全力支持开发区加快新一轮建设,不断以体制创新激发活力、以服务创新提高效率、以产业创新提升实力。以资源整合的理念推进沿沪产业带、吴凇江工业园、民营科技园、软件园及光电产业园功能性载体的建设,以特色功能优势吸引相关产业加速集聚。在工业向园区集中的同时,实行服务业按功能集中开发,加快国际商务区、总部经济园、大学园区等建设,结合城市东西副中心建设和老城区改造,集中规划建设商贸集中区,促进服务业集聚发展。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成本。总结推广协孚公司、波力牧场等企业的经验,引导企业重视抓好资源综合利用,大力推广节能技术、节能措施。以循环经济发展理念为指导,按照产品上下游关系开展“产业生态链”绿色招商,推进各类园区加快向生态型园区转变。

  (三)全面实施富民工程,切实改善城乡居民生活,建设殷实小康

  大力实施“三有工程”。以“人人有技能、个个有工作、家家有物业”为目标,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劳动力培训,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鼓励群众办实业、搞物业,增加资产性经营性收入。近两年,昆山每年培训劳动力超过2万人次,每年转移劳动力1万多人。去年又启动了“基石工程”,选派了198名市镇机关干部进村工作,在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同时,重点抓“三有工程”的推进,抓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今年,成立了农村劳动保障协管员队伍,进一步强化劳动力培训和就业工作,实现普及型培训向技能型培训转变,重点解决失地农民和“4050”劳动力就业。建立了农村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农民创业担保中心、农村社区管理服务中心等“三个中心”,为群众创业搭建平台。同时,还积极发展农村三大合作组织,引导更多的农民入股、扩股;因地制宜,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房东经济”,不断提高群众投资性、资产性、经营性收入。

  不断完善“五道保障”。昆山根据自身的综合实力,逐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起以低保、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拆迁补偿、征地补偿为主体的农村“五道保障”,反哺于民,切实维护群众的利益。2003年昆山率先推行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去年又率先推行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同时及时调整和完善征地补偿的办法和标准,积极探索“土地换保障”办法,建立征地保养平台,开通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和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并轨的通道。全市低保已实现全覆盖,低保水平逐年提高,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覆盖率均达到99%以上。

  落实弱势群体的帮扶机制。坚持把减少低收入家庭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摆上同等重要的位置,积极落实和完善弱势群体在就业、就学、就医、居住等各方面的帮扶措施,尽力缩小贫富差距。深入抓好“开发式”帮扶工作,积极探索建立配送股份等多种形式的低收入家庭增收机制。另一方面,广泛开展“三结对三服务”活动,对那些不能进入“低保”,又不符合“五保”的家庭,采取亲帮亲、邻帮邻、党员帮群众,先富带后富等措施,促进共同富裕。同时,逐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四)加快推进城市规划建设,提升城市功能和环境水平,建设人本小康

  强化城市规划指导。在坚持完善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的同时,着重抓好重点区域控制性规划、建筑物天际轮廓线规划以及地下设施和管网规划,从空中、地面和地下强化规划的立体配套;编制、完善全市农业、服务业发展规划和土地综合利用等专业规划,使专业规划与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有机衔接。

  坚持动迁和基础建设先行。近两年,集中力量抓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2003、2004年分别投资60亿元和80亿元,实施了一批交通和水、电、气、生态环保等基础设施工程。重点构建和完善市域交通网络体系,基本形成了交通大框架,每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里程数达10.8公里。今年以来,继续加快全市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城镇联动,确定重点区域、重点项目,20项重点工程,10项实事工程,总投资超过60亿元,目前正在全面实施。

  完善功能设施配套。按照现代化工商城市的要求,缺什么补什么。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实施了图书馆、体育中心、客运中心、人力资源市场、青少年宫、省委党校分校、第三水厂等一批公共配套项目建设,加快商贸集中区建设,完善城市配套设施和商贸功能。

  提升城乡环境水平。坚持把缩小城乡环境差别作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城乡统筹,市镇联动,在建好中心城区的同时,重点加快小城镇建设,使乡镇片区的功能和特色进一步显现。全面开展城乡水环境整治,搞好河道清理,治理重点污染项目,力争通过2—3年努力,使城乡水环境质量有明显的提高。

  (五)注重强化社会管理,统筹协调好各方关系,建设和谐小康

  从适应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加速推进的要求出发,高度重视强化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积极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努力构建管理有序、治安稳定、服务高效、社会和谐的人文环境。

  协调好“四个关系”,营造和谐社会氛围。一是构建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积极主动地解决好土地征用、城镇拆迁、单位改制中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中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营造党群、干群同心合力的良好氛围。二是构建和谐的政商关系。把亲商服务与依法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不断强化亲商理念、改进政府部门的服务,做到每年都有新的目标、新的举措。全面建立镇级便民服务中心,使政府服务重心进一步下移。另一方面,坚持依法管理,引导企业诚信经营,依法纳税,善待员工,安全生产,保护环境。三是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以加强工会建设为抓手,建立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扩大工资支付担保试点范围,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职工爱岗敬业、厂兴我兴的主人翁意识。四是构建和谐的新老昆山人关系。专门建立了全市“新昆山人”建设工作机构,切实承担起教育、管理、服务、维权的职能,努力提高“新昆山人”的文化技能和文明素质,解决他们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营造了新老昆山人“共处一地、共保安宁、共创繁荣、共树新风”的和谐社会环境。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