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肉长城:敌后之地道战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8日16:36 辽沈晚报 | |||||||||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千里大平原上,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武装起来的庄稼汉英勇顽强神出鬼没展开了一场“看不见人的”地道战。 人们把地道比作地下长城。据统计,到1944年底,各抗日根据地平原地区的地道总长度达12500多公里。
民兵们依托地道打击敌人,自由灵活,得心应手,敌人无论走到哪里,随时都有子弹射来,令他们防不胜防。 “地道迷宫”藏身打怕日寇 ——专访地道战模范村冉庄原村武装委员会副主任李恒太 1941年以后,日寇对我军根据地进行“扫荡”,实行了“三光政策”。我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利用各种斗争方式开展了英勇的“反扫荡”斗争。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在无险可守的冀中平原地区,军民用手挖出了新的长城——12000多公里的地道。“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军民凭借地下长城与日寇顽强抗争,奏响了一曲人民战争、抗日救国的壮歌。” 冉庄家家户户地道连成片 1942年,日寇采取“三光政策”,造成“无村不戴孝,处处起狼烟”的悲惨景象。为了在“反扫荡”中打击敌人、保存自己,冉庄军民发明了地道战。冉庄的地道是以十字街为中心挖成的4条主干线,24条支线,2条连村地道和2条突围线。户户相通,有16公里长。 在冉庄的中心十字街,电影《地道战》的许多道具还在这里。两棵槐树早就枯死了,它的心是空的,也是当年地道战的一个洞口。而在一棵古槐树上还挂着影片中那口用于报警的铁钟,想不到的是当年在抗击日寇的战斗中示警的人还健在,还住在村里的当时的武装委员会副主任李恒太今年已经92岁了,听到要采访,他搬个小凳就出来了。 老人说最初挖的是单口洞,又叫“蛤蟆蹲”,和地窖差不多,但容易被敌人发现,人们就把单口洞改成了双口洞,万一敌人发现一个洞口,洞中人员可以从另一个洞口转移出去。但是不管单口洞还是双口洞,毕竟只能隐蔽和防御,不能打击敌人,有时难免流血牺牲。为了消灭敌人,就把原先的双口洞继续加宽加长,左邻右舍的地洞互相挖通,一家连一家,一户连一户,双口洞变成了多口洞。后来就形成了大规模的地下工事。 “组织百姓挖地道,几百个民工要在一个小时内集合完毕。那个时候,大家都是义务工。18岁以上、55岁以下的都参加。挖地道那是打到哪儿挖到哪儿,现用现挖。5个人一组,每天必须平均挖二尺,既省工又省力。”老人提到了冉庄中心十字街的那棵槐树,“后来我们就开始反攻了,不只是藏在地道里,而是开始打击敌人。”老人说那时候自己还是村里的广播员,也负责敲钟。“就是那老槐树上挂的那个。敌人一进村,我就敲钟,大家就迅速钻入地道,然后就开始进行地道战,把鬼子都打迷糊了。” “当年很多敌人虽然下到了地道里,但是因为不认路,他们根本转不出去,还是被我们消灭了。”地面上还有木板,“鬼子下来的时候,地道里的人就把木板掀开了,木板下面插着的是竹刀,黑灯瞎火的,不认路的一定掉下去。” 村头土堆骗敌人开火,制成6000多发翻火子弹 “平时照样种地,敌人来了我们就打,敌人走了,我们还种地。”“开始是我们怕鬼子扫荡,后来鬼子是被我们打怕了,他们还有个顺口溜——‘宁绕黑风口,不在冉庄走’。”李恒太笑得直咳嗽。“鬼子对付我们地道战就那么几招。一是钻洞,他们壮着胆子进地道,可是又不认路,不是掉到陷阱里,就是被我们用枪打死、用刀砍死,有进无回。还有是灌水,我们专门挖了排水渠,流下来的水又都流回井里了。最歹毒的就是放毒气,1942年在北疃村,日寇向地道中施放毒气,杀害了800多人。后来我们在每个地道口都安了挡板,敌人放毒气,我们就把板子放下来,然后用土把缝隙都填上,毒气就害不了人了。他们的最后一招就是挖开地道,可是他们在哪儿挖,我们就在那地方安几个地雷,地道没挖开,鬼子倒是炸死不少。鬼子对地道战是一点法子都没有。” “当时主要的困难就是子弹奇缺,我们民兵爆破组能自己配制火药,制造土地雷、土炸弹,还会做翻火子弹。但是没有材料也没用。”老人说后来想到了向敌人借子弹。“鬼子那时候总来扫荡,我们就在村头堆起了土堆。鬼子来了后,误以为新土堆是新建的地堡,集中了所有的火力射向土堆,能打了一个小时。敌人走后,爆破组赶到土堆前,破土取出弹头,又到敌人射击的阵地上,拣回弹壳。那一次就制成翻火子弹6000多发。” 32个民兵打败1000多敌人 “你问我们有多少民兵?”老人伸出三根手指,“300?”老人摇摇头,肯定地说“加我31个。”又补充了一句:“加牺牲的一共32个。”他说就是这31人曾经利用冉庄的地道打败过两个团1000多敌人。那次战斗发生在1945年6月20日,驻保定的伪绥靖军集团司令齐靖宇和清苑县伪县长丛殿墀,带领两个团1000多兵力进攻冉庄。 “知道鬼子要来的消息后,我们先在地道里预备了一些大饼、鸡蛋啥的。然后就分了工,有的在高房工事里打远处的敌人,有的在平房里打近一点的,在地道里的就打进了村的敌人。”“鬼子逼近村庄。我们早就在进村的路上埋了地雷,几处地雷接连炸响,敌人倒了不少,我们在高处的民兵也开枪射击,也撂倒不少。敌人火力太强,我们就撤下了高房。” “鬼子进了村,我们在平房里埋伏的人手就开枪了,把鬼子打得四处乱跑,后来鬼子就拿着枪四处乱射,而我们的人早就钻到地道里了。鬼子又押了十几个民工来挖地道,结果那个日本军官一枪就被我们撂倒了,我们又拉响了地雷,其他的鬼子马上就全跑了。后来他们又把机枪抬了上来,我们在地道里的人就扔了一捆手榴弹,又把他们给炸跑了。躲在厕所里的一个敌人刚溜出来,就被我们给打死了,4个敌人过来想拖尸体,‘叭、叭、叭’三枪,又被打死了3个,最后一个吓跑了。”老人说得自己直乐,“后来敌人上了房,架起了好几挺机枪,没有目标地一顿乱射,可连我们的边都没摸到。后来他们看没动静了,就下来收尸,我们正等着他们呢,一顿乱枪就撂倒了几个,又拉响了几个地雷,又炸死不少。折腾了一天,鬼子才撤走,看大部队走了,我们才让他们收尸,结果准备用来抢物资的大车拖了一堆尸体回去。” 资料显示,这一次战斗,我民兵30余人抗击敌伪两个团兵力,从早晨打到下午5点多,持续13个小时,杀伤大批敌人,其中有副团长1名,副官1名,连长1名,排长1名,而我方只有1人臂部受轻伤。 8年全国抗战中,英勇的冉庄人民利用地道对敌作战72次,配合部队作战85次,打死打伤敌人2100多名。冉庄人民利用地道优势,全民参战,创出了辉煌战绩。 受访者:李恒太,时任冉庄武装委员会副主任 采访时间:2005年7月24日 采访地点:河北冉庄 收藏版 今日冉庄墙上还有当时的 抗日标语河北冉庄是地道战中的模范村,村里的地下工事在1961年与长城一起成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冉庄的规模变化并不大,只比原先增加了100多户人家,不过冉庄已经成为了红色旅游的热门景点。 冉庄还是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原貌,小巷都没有名字,老百姓家的门牌号都是统一的,冠以“文保字”。摆摊卖木枪木地雷的王老太太说,“虽然是我们的家,但是国家规定不能对房子的外貌进行改动,院墙都不许粉刷的。”她说每年都是国家出钱对一些破损的房屋进行维护。 庄里的墙上,至今还保留着许多“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誓死不做亡国奴”、“反蚕食、反扫荡、反封锁”等昔日的标语。 据悉,很多地道因为各种自然原因已经塌陷了,还有的被庄子里的人填上了,有的出口也封死了,现在供游人参观的只是其中千米长的一段。”从一扇黑色的木门里一个黝黑的洞口迈下几磴铁梯,就进入了当年的“地下长城”。 墙边装了灯,是为了游人特意准备的。“地道一般距地面2米,洞内高约1米—1.5米,宽约1米。”七拐八拐地走着走着就不得不哈下腰。 不知道转了多少个弯,一路参观了卡口、翻板陷阱、双身洞、掩身洞和当时的储粮室、厨房、休息室还有地下厕所,最吸引人的还是一个由几个洞组成的地下兵工厂,从大刀、子弹到土炮都能生产。全国抗战8年中,这里生产了土地雷1200颗、手榴弹2500枚、土炮2门,土枪百余支。又转了几圈,向导推开了一块板,骤然的明亮令视线有些猝不及防。上去一看,记者才发现自己的手竟然搭在井沿上。在阳光下又走了几个地方,都是地道的出口,有马槽、石碾子、墙角,还有灶台,果真匪夷所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