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血肉长城:敌后之地雷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8日16:38 辽沈晚报

  “地雷像个大西瓜,翻开地皮埋下它,浇上鬼子的血和肉,让它开个大红花。”

  敌人到哪里、地雷就炸到哪里的地雷阵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种充分显示了人民群众智慧的战斗方法经常吓得鬼子闻风丧胆。毛泽东对地雷战非常重视,1944年底,他指出:“民兵的重要战斗方法是地雷爆炸,地雷运动应使之普及于一切乡村中。”

  “铁西瓜”炸得日军哇哇叫

  ——专访电影《地雷战》中玉兰的原型孙玉敏

  自青岛北行131公里,不远的地方就是海阳。因为地雷战,使得它名扬全国。脍炙人口的影片《地雷战》,其故事原型就在这里。多少年之后,《地雷战》中那个扎着两条大辫子、埋地雷炸鬼子的“玉兰”——80岁高龄的孙玉敏并未被人们尘封起来。

  海阳花园街老干部局4号楼的一处普通民居,是全国民兵英雄孙玉敏的家,从海阳民政局副局长任上离休之后,她选择自己独住。

  7月23日8点半,听到记者的声音,孙玉敏从里屋扶着门框招呼记者:“天热吧?我给你准备了大蒲扇。”一口浓重的胶东口音,她个头不高、瘦瘦的,但看上去很结实,老人耳聪目明。

  鞋口藏情报送出敌人包围圈

  孙玉敏的胶东口音很重,记者听起来很费力,只好让她再重复一遍,不料她大声说:“没听清你就问啊,我会再给你讲的啊!”初次见面,她火爆的性格立时显现出来。16岁,她就参加了村里的妇救会,积极拥军支前、埋雷炸鬼子。由于她天生聪慧、胆大心细,很快就成为一名威震敌胆的“女送信员”。

  1940年夏天,日军突然包围了小滩村。全村的人都被赶到村场院点名登记,而村里正住着县上的5名武工队员,情况十分危急,村里的地下党迅速写了张小纸条,孙玉敏手疾眼快抓到了纸条,然后踩到脚下,又敏捷地把纸条藏进了鞋子。孙玉敏趁日本兵混乱没注意时,挤出人群闪进了一条小胡同。她撕破鞋口,把信塞了进去,提着一只篮子走向村头。

  “你的,哪里去?”孙玉敏走到村口时,被恶狠狠的日本兵拦住盘问。“俺家没吃的,上山去挖野菜。”孙玉敏十分镇定地回答。“你的小孩,为什么的不开会?”“皇军不让俺去,嫌俺小……”孙玉敏终于骗过了狡猾的敌人,把信送了出去。

  孙玉敏说,那时候的情报信都是叠成手指般宽,如果遇到敌人,就赶紧塞进嘴里吞下去。记者好奇地问:“那你遇到过吗?”她笑着连声回答“经常遇到”。

  “不见鬼子不挂弦,鬼子不来不拉弦”

  海阳的地雷战是从1943年正式开始:当年5月,胶东民兵于风鸣在瑞宇至东村庄的公路上埋下两颗地雷,炸死炸伤从行村据点出来抢粮的日伪军数名。四次爆炸成功显示了地雷的威力。

  民兵亲切地把地雷称作“铁西瓜”,研制和改进了十多种地雷和30多种埋雷设雷手段。

  海阳民兵发明的各式各样地雷及埋雷手段让敌人晕头转向,不知所措。地雷总要埋在人走的道上吧,那条道村里的男女老少、骡马牛羊天天要走好几趟,日军啥时候出现也不一定。孙玉敏所在村离青威公路1里多地,她每天都埋伏在公路边,渐渐地找出日军出行的规律,500多日军每日步行两次往返。他们上午8点从青岛来,下午3点从威海回,一路无恶不作。白天是不能埋的,只好头天晚上埋,天亮前起出来。“我们把附近丰台山当作信号?望哨,附近几个村的民兵彼此配合。站岗的民兵发现鬼子出动,就用挂满破树叶的信号树联络。信号树往哪边倒,就代表鬼子往哪边去。我们就在鬼子必经之路上下雷,我们是不见鬼子不拉弦,埋好地雷不挂弦,等着鬼子近了,才挂上。来一个炸一个!”孙玉敏说。

  冒生命危险到封锁圈外运炸药

  地雷战给敌人造成很大的伤亡。1945年5月,日军纠集2000余兵力窜入海阳抗日根据地,企图进行报复。民兵在赵疃村一带广泛开展地雷战、麻雀战。敌人刚到村头,“夹子雷”、“连环雷”便一齐开花,五六个敌人应声倒下。其余的四处逃窜、哇哇怪叫,慌忙中又踏响了几处地雷阵。看到敌人被炸得四处逃窜,“麻雀组”的民兵便用土枪、土炮对准敌人开火。一个骑马的日本军官抽出洋刀指挥强行进村,爆炸组的民兵分头挂好雷弦后,故意暴露目标,引诱敌人来追。刚到牌坊下,一个特大的“箱子雷”被踏响,结果敌人又陷入了地雷阵中,被炸得死伤一片。

  村村设防,户户布雷,敌人走到哪里,地雷就炸到哪里。后来,兵工厂的铁雷不够用了。没办法,各游击队只好从胶东军区领来硝酸氨和柴油,与木渣一道碾炒,炒出俗称“氨木炸药”的土炸药,制造石雷。但经过多次试验,土炸药的效果不好,民兵只好冒着生命危险到敌人封锁圈外运送TNT炸药。

  “炸药不够用了,我们就自己碾。民兵在石头上钻孔,装上炸药,百十斤的石头至少得放一斤炸药。鬼子害怕了,见到石头就以为是雷。”孙玉敏回忆说,这种炸药装进石雷后,不仅杀伤力大,而且使敌人的探雷器派不上用场。于是,石雷很快在胶东军区推广开了。

  “我是玉兰的原型,玉兰可不全是我”

  《地雷战》中“玉兰”用头发丝做地雷导线的情节令人过目不忘,“不说实话不是好东西,咱今天就实话实说。”孙玉敏快言快语,开门见山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我是玉兰的原型,玉兰可不全是我。那确实是真实的事儿。我留着一头长发,把两根儿头发捻起来,就做成了让鬼子丧胆的地雷的引线。当时不仅用头发,民兵还经常在牛后边偷拽牛尾来做地雷的引线。鬼子一不小心,雷就四处开花,天女散花喽!”

  最令孙玉敏难以忘怀的是地雷战重要战役之一的盆子山战役。盆子山是当地山区的制高点,1944年春末夏初,连吃“铁西瓜”的日本兵恼羞成怒地对行村山区进行反复“围剿扫荡”。在敌我力量十分悬殊的情况下,英勇的海阳民兵利用土枪、土雷与强敌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游击战。民兵背上地雷,在山顶上埋雷打击日军,将他们欲占领这一制高点的念头打掉。

  再次说起当年,孙玉敏难掩兴奋之情:“那段岁月到处弥漫着火药味。饿了,就从衣袋里摸出几片地瓜干吃。渴了,就喝几口山泉水。战斗激烈的时候,三天两夜不下火线。巧妙埋设的‘铁西瓜’先后5次在敌群中开了花,报销了不少鬼子,了不得啊!”

  受访者:电影《地雷战》中玉兰的原型、全国民兵英雄孙玉敏,80岁

  采访时间:2005年7月23日8时30分

  采访地点:山东海阳花园街孙玉敏家

  收藏版

  海阳创举“地雷战”

  地雷战是海阳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最伟大的创举之一,地雷战是以民兵为主体,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八年抗战,海阳人民配合主力或独立作战数千次,歼敌1178名,涌现了600多名县级以上民兵英雄。其中,赵守福、于化虎、孙玉敏获得全国民兵英雄称号,以他们为代表的民兵英雄同日寇展开了形式多样的地雷战,“铁西瓜”令日寇闻风丧胆。

  1962年,八一电影制片厂以海阳地雷战为背景,以3位英雄为原型拍摄了军事教学故事片《地雷战》,轰动全国。

  海阳人民发明的地雷品种非常多——踏雷、绊雷、站岗雷、狙击雷、雷上雷、连环雷、前踏后响雷、地枪带地雷、树上挂的空中雷、河里埋的水下雷、冷枪“指挥”敌人踏隐蔽雷,还有人拉雷……埋雷的手段也从单一的沿路埋雷,发展到村内的“地雷宴”。1943年冬,鬼子派了工兵专门收地雷,海阳民兵就琢磨搞了一种雷上雷,即利用鬼子收上面地雷时,把下面的雷拉响。这种雷是专门对付敌人收雷时用的。当工兵再来收雷时,收雷未成,倒送了命。

  各种雷的用途也不同,“脚踏雷”埋设在敌人必经之路,用木箱做的“绊雷”是埋在敌人行动的道路和草地上,对付敌人起地雷的“头发丝雷”,“挂雷”隐蔽在树林,“水雷”藏在山间小溪,“飞雷”专打敌人空中目标,“连环雷”一响连数响……

  目前,部分地雷实物、埋雷工具被当地的地雷纪念馆收藏。那时候,地雷最重每个3.5公斤,还有3公斤、2.5公斤和1.5公斤的。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