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之李兆麟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8日18:03 辽沈晚报 | |||||||||
“李兆麟将军……驰骋于北满原野,孤军奋战,艰苦备尝,十四年如一日,适苏联对日宣战,乃配合苏军解放桑梓。于风雨飘摇中,毅然任松江省副省长维持社会秩序,造福人民。形势稍定,乃专任中苏友好协会会长,致力邦交敦睦,奔走国内民主和平,功在国家,妇孺皆感。……” ——原松江省省长冯仲云 李兆麟沈阳策划靖安军起义
——著名抗联将领李兆麟之子李玉回忆往事 “壮士们,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伟志兮!何能消减。全民族,各阶级,团结起,夺回我河山。”这段慷慨激越的歌词,是李兆麟和他的战友们在东北抗日最艰难的时期创作的《露营之歌》,曾经激励了无数爱国志士义无反顾地奔赴国难、英勇抗敌。 李兆麟,原名李超兰。1910年11月2日生于辽宁辽阳县铧子乡小荣官屯(现灯塔县)。中共北满省委主要领导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总指挥。 这位出生于辽阳的抗日民族英雄,能文能武,浑身是胆,曾亲手创建和领导了多支抗日义勇军和抗日联军队伍,坚持抗战整整14年。 如今,在哈尔滨市有兆麟街、兆麟公园,每一位哈尔滨人都会常常想起他,怀念他。李兆麟的长子李玉现住在哈尔滨市。8月4日,记者拨通了李玉家里的电话。听说记者来自沈阳,一向不愿意接受媒体采访的他,一口和记者约定下午见面。13时,记者准时到他家。 父亲告诉战士们, 宁可投江也不要投降 78岁的李玉是李兆麟的长子。21岁时,他调入东北农业大学(原哈尔滨农学院),曾担任东北农业大学园艺系党总支书记,一直居住在哈尔滨。 “说句实话,我不愿意接受记者的采访,每次都会想起父亲,你们走后我几天都缓不过来劲儿呀——”李玉说,“但是家乡的记者除外,我在沈阳念的高中,小河沿、中街的大舞台、光陆电影院、吉顺丝房。”李玉一口气说了四个印象最深的沈阳的地方,这其中也有对父亲李兆麟的记忆。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李兆麟走上“杀敌救国复河山”的道路,第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小时候,我记得父亲经常骑着一匹大白马,穿梭在村子里,扛着大旗,宣传抗日,并率领抗日义勇军打日寇。我记得有一次仗打得很艰苦,义勇军被迫撤到江边,我父亲告诉战士们,宁可投江也不要投降。” 在李玉的记忆中,父亲总是骑马挎枪早出晚归,忙着跟日本鬼子斗争。李兆麟不仅自己投身革命,还把母亲、妻子、妹妹、堂兄弟、表兄弟等动员起来散发、张贴抗日传单。“传单大多是在我家印的,父亲每晚都用家里的两台油印机印。遗憾的是,后来搬家到沈阳时弄丢了。”传单上印制的是以抗日救国为内容的“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工农群众团结起来,不当亡国奴”等标语,他还组织儿童借各村“庙会”之机到双龙寺、曹官寺、柳河子、三块石、十里河、铧子沟等地散发传单,5岁的李玉在母亲的怀抱中还用小手向路人撒过传单。李玉会唱很多抗日歌曲,其中大部分是父亲李兆麟教给他的。 每每有战士不幸牺牲,李兆麟都含泪用白雪掩埋好他们的遗体 李兆麟的家一直是抗日联络的据点,李玉对此记忆犹新。他说:“那时我记得北京来了很多叔叔,他们教我唱《国际歌》,有时有的叔叔到沈阳做地下工作时也把我带上,奶奶负责给他们做饭,还告诉我说如果有来查户口的,就说那是爸爸。” 1933年6月,李兆麟的肺病越发严重,被调回沈阳养病,后搬到小南关。22日,他以“看病”为掩护来到了靖安军兵营,同伪军几个决心起义的官兵商议起义行动计划时,中共奉天特委由于叛徒告密被破坏,李兆麟家也被查封。李兆麟的母亲和妹妹被捉走,邻居一位大娘慌忙跑来报信,他才免遭被捕。 1933年10月,李兆麟和赵尚志组建珠河反日游击队。1934年4月,李兆麟任珠河反日游击队副队长。同年6月,游击队扩编为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李兆麟任政委,赵尚志为司令。 尽管没有亲身感受,但李玉后来从父亲的战友那里得知,当时的作战环境非常艰苦,尤其是在冬天最冷的时候,要在冰天雪地里忍受严寒的煎熬。但就在这恶劣的环境里,李兆麟和战友们却始终以坚强的意志顽强抗战。在百里不见人烟的林海雪原上,战士们身上带的粮食吃光了,李兆麟就鼓励大家说:“同志们,为了抗日,我们必须保住生命。”他和大家一起吃干蘑菇、皮带和发霉的烂马皮。有一位小战士,平时爱说爱笑,有一天却在齐腰深的大雪里走着走着就一声不响地站立在风雪中死去。每每有战士不幸牺牲,李兆麟都含泪小心翼翼地用白雪掩埋好这些战友的遗体,悲痛地在风雪中继续率部前进。 在西征的艰苦岁月里,李兆麟和战友们在戎马倥偬中编写了一首用古曲《落花》调填词的《露营之歌》。这首歌表达了全体抗联战士无论是在“暴雨狂风”的恶劣天气里,还是“足溃汗滴气喘难”的艰苦行军中;无论是处在“敌垒频惊马不前”的包围下,还是“冷气侵人夜难眠”的雪地露营时,都动摇不了誓同日寇血战到底的“夺回我河山”的钢铁意志。 经常买点心、水果送给曾经掩护过东北抗联战士的老乡们 “父亲抗战的14年里,怕敌人的迫害,一直隐姓埋名。”李玉说,“1937年,父亲往家捎信,告诉家里人说他已经‘牺牲’了,还在黑龙江弄了一个假坟,所以说呢,那时我是个没有父亲的孩子。” 李兆麟远离家乡抗日,李玉在辽阳非常想念爸爸。东北军民浴血奋战了14年,终于同全国人民一道打跑了日本鬼子,迎来了抗战胜利。李玉思父心切,从家乡跑到了哈尔滨,终于找到了阔别12年的父亲。这时的李兆麟已经是松江省副省长,哈尔滨中苏友好协会会长。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里,李玉住在了父亲身边。他发现父亲虽然做了高级领导,但仍然和以前一样,对周围的人没有任何架子。李玉说,父亲经常从每月100多元的工资里拿出一部分,让警卫员买点心、水果送给曾经掩护过东北抗联战士的老乡们,而他自己的生活却十分简朴,连床都是用两个旧木箱子拼的,更没有一件体面的衣服。 “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父亲每晚工作到深夜,天还未亮就又走了。当时特务们列出的20个目标中,第一个就是我父亲。父亲告诉我不用怕,他说自己抗日14年,敌人的子弹不知穿透了多少衣服,不还活着吗?现在他必须留下来,完成党交给的光荣任务。”1946年3月9日,李兆麟在哈尔滨道里区水道街九号三楼遭到国民党特务暗害,时年36岁。1946年3月24日,李兆麟的遗体被安葬在哈尔滨松花江畔。 受访者:李玉,李兆麟之子 采访时间:2005年8月4日 采访地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木材街东北农业大学家属楼 收藏版 猛涨的河水将李兆麟及二十几名同志困在森林里达五十多天 “饿死也不愧作 中华民族的好儿女” 1940年秋,由王钧、王明贵同志率三支队伍去平原开展游击活动,后方只留下李兆麟和年老体弱的战士及女同志照顾十几名伤病员。一场暴雨后河水猛涨,低洼地变成一片汪洋。李兆麟等20几名同志被困在南北河的东部森林里达50多天。身上干粮吃光后,杀掉战马,连马皮都吃光了,河水仍没退,就捡些野菜、树叶充饥。男同志饿倒了,女同志坚持爬出去找榛子、蘑菇等食物,谁也不肯往嘴里放,都是带着它爬回来,双手捧着它交给总指挥。李兆麟每次分这些食物时,总是先分给伤病员,然后给年老体弱的战士和女同志,轮到他自己,已经是一点点了。同志们不忍心,就把自己分到的送给他些。但李兆麟坚持不要,说:“你们到外边活动应当多吃点,我在驻地活动少,应当少吃,只要不饿死就行了。”当他自己饿得实在不行了,还忍受着饥饿的痛苦乐观地给大家讲古代伯夷、叔齐兄弟两人,宁愿饿死在首阳山,也不食周粟的故事,鼓励大家克服困难。由于深秋天气渐渐凉了,一些“野物”也找不到了,同志们情绪低落。这时李兆麟鼓励大家说:“我们宁肯饿死,也要忠于祖国,绝不能动摇抗日到底的信念。”还诙谐地说:“同志们!等到打跑了鬼子,我请你们吃饺子,咱们一块到哈尔滨去看京戏。你们看怎样?”逗得大家都笑了。又说:“同志们别丧气,我们就是饿死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我们就是饿死也不愧为中华民族的好儿女。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不会忘记我们今天的挨饿,是为了他们明天过得更幸福。”听了这一席话,同志们含着激动的泪水,点着头,表示赞同。就在这二十几个同志生命危在旦夕的时刻,一个姓蓝的交通员给李兆麟带来重要文件,又带来些炒面和粮食。李兆麟怕同志们一下子吃得过饱会断肠丧命,就亲自监督大家先是喝稀的,然后才慢慢增加进食量。就这样,保住了20多名同志的性命,度过了50多天艰苦卓绝的日日夜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