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之“中国地”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8日18:18 辽沈晚报 | |||||||||
“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的最近及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当然,其他根据地没有丢,我们又有了东北,中国革命的基础就更好更巩固了。” ——毛泽东
8公里“中国地”14年未沦陷 辽西一个小山村在村民王老凿的带领下守山抗日拒不投降 “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三省沦陷。东北人民在亡国奴的悲惨境地下生存,但在辽西有一个叫“石明信沟”的地方,却没有沦陷,经受了14年的封锁,无数次的围剿杀戮,那里的人们用鲜血和生命保卫了家乡,使这块土地充满神圣的色彩,这就是“中国地”。 将全家十余口男丁武装起来,第一次交锋就打死两名日军 石明信沟就在朝阳市区南58公里处柏山脚下。其所在区域九沟百岔十八岭,沟壑纵横,峰奇岭峻,有大小天然石洞百余个,山势巍峨险秀,一派葱茏之气。 长在营子乡孟杖子村党支部书记周继财说,抗日英雄王老凿就是凭借这里山高林密、沟深洞多的地理优势,与日伪统治者对抗了十几年,从而保留了东北仅存的没有沦陷的“中国地”,这在全东北是独一无二的。 王老凿其实叫王文福,是石明信沟韩杖子村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民,他脾气倔强,村里人都叫他王老凿,“凿”是当地方言,是“倔”的意思。 周继财说,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村里有80多户,共三四百口人,当时村子在附近的十里八村算是较富裕的,常有绑匪来这里绑票,王老凿被村民推选为“会首”,“会首”相当于村长,村里的大事小情都由他管。王老凿中等个儿,总是身穿一身蓝土布裤褂,走起路来健步如飞,腰间经常挎着一支带木壳的手枪。 东北沦陷后,侵华日军继续向辽西进犯,王老凿将全家十余口男丁武装起来,靠山势之险进行武装抗日。1932年6月,日军入侵朝阳县南部,遭到王震、赵清泉所领导的民众武装的袭击。残敌向锦西方向溃逃时,王老凿等十几人自发埋伏在曹杖子村后山发动突袭,打死两名日军,缴获两支步枪,这是王老凿第一次与日本兵交锋。 1933年3月,日军侵占了热河省以后,王老凿的武装退守回石明信沟内,闭门自守,采取了一种特殊形势的抗日斗争。其特点是,从不主动出击日伪军警,但坚决拒绝日伪的反动统治,日伪当局的法律在石明信沟一律无效。日伪军警来讨伐,来的少便兵戎相见;来的多,便退却山林,以避敌锋,敌退我回。 日伪军五次围剿,三位亲人战死 日伪军从1934年开始,曾先后五次围剿石明信沟。1934年5月31日晚,山里人正准备过端午节,沟外的长在营子突然来了300多名日伪军的骑兵。消息在天亮前被送到石明信沟,王老凿一家正在炕上分析作战形势。三弟王文祥叫全村人战斗打响后往西北方向撤,那里山险林密利于隐藏。战斗打响了,王文祥和一名堂弟没能及时撤出,王老凿回村找人却与日寇遭遇,来不及掏枪时,王文祥赶到,见大哥处境危险便大喊:“大哥,你快跑!”自己却跑向南方河套开阔地,转移日军注意力,结果被打死在河套当中。王老凿的堂弟,既教书又行医的王文儒,也因跑得不及时,被日寇打死在村中央。群众向西北方向撤去,再无一人伤亡。 最开始打日本兵时,他们用的多数是“大抬杆”,都是用小瓢向枪里倒火药,再把铁沙装进去,“大抬杆”的威力很大,一打就是一大片,日本鬼子非常害怕。到后来,还有了火炮,架在进山的必经之路上。日军来时打日军,日军不来时,就正常干农活,农耕时也身带枪支随时投入战斗。 1938年9月26日中午,一大批日军被一个叫高秃子的土匪偷偷带进石明信沟。以前打日军,都是在他们还没有进村时进行的。此前,日军从来没能进到村里。 进了村后,日军想找个向导,看到了正在场院打高粱的王老凿,日本兵向王老凿走来。王老凿撂下农具就先开了枪,两个日本兵被打倒,借着青纱帐的掩护王老凿拔腿就跑。日寇机枪扫射、枪打弹轰都没打着王老凿。 王老凿的三儿子王俊峰等人正在山上放哨,听到枪声后,立即向日军开火,由于王老凿寸土不让,敌人寸步难行,没抢到一粒粮食,又怕黑夜遭袭,不得已于黄昏败退。这一战日寇死两人、伤数人。在这次战斗中,王俊峰英勇牺牲了,这更激起了王老凿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 “中国地” 令日军惊呼 日寇五次围剿扫荡,烧杀抢掠,填井毁屋,韩杖子村的房屋就被烧三次,此后,当地群众干脆不盖房子了,和王老凿一样,都住进了简易窝棚。敌人来犯,王老凿就率群众武装隐入深山密林之中,采取“敌少我打,敌多我避,敌退我出”的策略,与之周旋。战后,日军也毫不掩饰地惊呼这是一块“未被征服的中国地”。 日寇连年的讨伐和围剿并未达到消灭王老凿和压服石明信沟人民的目的。日伪军从1940年开始,便对石明信沟施展了更加毒辣的阴谋。以“集家并村”为名,把该沟划为无人区,以武力强迫一些群众搬出沟外。对那些无法赶走的人,敌人就在沟周围设警察分驻所,以图用封锁围困的办法,使王老凿就范。 王老凿为了在经济上打破日军的封锁,在此期间,先后在沟内装起14架轧棉花车子,进行自种、自纺、自织。又开设三处油坊,还有鞋铺、帽铺等作坊。这条沟便形成了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石明信沟民众积极投身抗日斗争,日伪当局将之视如眼中钉、肉中刺,他们绞尽脑汁,在派兵进剿石明信沟的同时,也间或施展招安手段,多次派人对王老凿劝降,并封官许愿。王老凿皆不为之所动。日伪当局见招降不成,更加羞恼。1945年7月5日,日伪军对石明信沟进行了更大规模的讨伐。王老凿闻讯带领群众转移,日伪军就将搜出的4名70多岁的老人中的一位活活用战刀砍死。日军一直在石明信沟烧杀抢掠了数日,直到片瓦无存,遍地废墟,认为沟内已不再具备人的生存条件时,才带着几名被抓群众,于7月22日撤走了。敌人走后,王老凿带人又回到沟里,又一次开始在废墟上重建家园。 1944年3月至6月,冀东“锦热边远征工作队”以周治国为首的小分队和冀东第16地分委几次派武工队到王老凿处商谈抗日,王老凿表示坚决守山抗日。 据史料记载,1945年,冀东区党委第16地分委根据区党委的指示,组织了4个武装工作队挺进敌后开辟热辽抗日根据地,其中由周鸣歧领导的朝(阳)、建(平)、新(惠)武工队和由华裕民领导的朝(阳)、锦(西)、义(县)武工队,都曾与王老凿主动取得过联系。 1945年9月10日,我军进驻了辽西和热河地区,相继成立了中共朝阳地区工委和朝阳县党政机关。随后,把王老凿的民众抗日武装改编为朝阳县公安大队,任命他的大儿子王俊山为大队长,王老凿也被任命为朝阳县政府联络科科长,政府对王老凿坚持抗日14年的义举给予了高度评价。 王老凿坚持抗日14年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斗争精神,至今仍在辽西地区广为传诵,留给后人一段不屈不挠反抗外强的佳话。 受 访 者:周继财,从小听王老凿故事长大的石明信沟人 采访时间:2005年8月3日 采访地点:朝阳石明信沟 收藏版 遐迩闻名 “中国地” 清风岭位于朝阳县长在营子乡,距市区58公里。山峰连绵重叠,古木参天,百步一洞,千步一瀑,山泉掩映于树木之中。 清风岭又被人称为“中国地”。抗日战争时期,整个东北地区沦陷为日伪殖民地,唯王老凿率当地民众据沟坚守,浴血抗争,拒不做日伪“顺民”。 王老凿率部抗击日寇的主战场四楞子山,单峰耸立,险要无比,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王老凿躲避日寇搜捕的藏兵洞,隐藏在林木之中,九曲百折,隐蔽异常。 抗战胜利后,当地百姓怀念王老凿,常把石明信沟叫作王老凿沟。如今这里草木繁茂,花草依人,杏花开时如云如霞。王老凿宅院的旧址墙基犹存,现已成为朝阳市一处著名的红色旅游纪念地。每年这里可以接待2000多名游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