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电脑病毒变求“名”为求“利”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9日10:06 每日新报

  放弃轰动效应瞄准用户信息张莹王健

  一个被称作“历史上最快利用微软漏洞攻击电脑的病毒”正在互联网上肆虐。国内外防毒公司纷纷发布预警,而且据称该病毒还在不断出现变种,危害力直追曾经让全球大面积互联网瘫痪的“冲击波”病毒。不过,与防毒公司的呼声相比,国内计算机用户对于病毒的感觉却小得多。那么有威胁的病毒为何突然显得悄无声息了呢?

  厂商预警新病毒

  被防毒公司争相发布的这个病毒叫做“狙击波”(Worm.Zotob.A),也叫“极速波”,它是利用微软一周前公布的三个漏洞传播的。据称,自该病毒被金山、江民、趋势科技等防毒公司截获之后,已经陆续有了B、C、 D、 E、 F五个变种,被攻击的电脑将会不断重启,甚至导致系统崩溃。

  据金山公司介绍,连日来反病毒监测中心接到了数百个用户的求助电话。金山反病毒专家表示,目前截获的“狙击波”及变种均为国外作者编写,可完全攻击和感染英文版的Windows系统。对于中文Windows系统,该病毒虽然可以攻击致使倒计时重启,但却不能致使感染。不过,“狙击波”修改为攻击中文系统的版本非常容易,所以潜在的危害依然存在。金山表示,目前暂时将该病毒定位为三级,并会随时提升“狙击波”及其变种对于国内用户的危害级别。

  江民公司在更早的时候也发布了预警,指出利用微软漏洞传播的病毒程序潜在着很大的威胁,如果成功利用该漏洞,甚至可能出现具有像“冲击波”和“震荡波”病毒一样的传播能力的恶意蠕虫。

  昨天,江民公司反病毒中心再次监测到,微软IE浏览器的又一个最新远程代码执行漏洞被公布在互联网上,目前微软尚未发布任何补丁程序,潜在危害十分巨大。

  事实上,不止国内防毒公司极度关注这一病毒,国外反病毒厂商赛门铁克也及时发布了清除该病毒的软件。而据国外媒体报道,国外反病毒厂商昨天又检测到4种新的病毒变种,从而病毒变种的总数达到了11个。

  多数用户对病毒“没感觉”

  尽管防毒公司不断发出预警,且不断发布“狙击波”的危害性,但事实却是,我们身边并没有多少用户切身体会到了这个病毒的厉害。

  此前的“冲击波”、“震荡波”造成的危害让不少网民亲身领会了网络瘫痪带来的麻烦,但这次“狙击波”却没有引起那么大的“轰动”。新浪网上一项关于“你认为本次‘狙击波’病毒的危害性如何”的调查显示,有接近一半的用户对于这个病毒“没有感觉”。

  对于这种现象,防毒公司解释,“狙击波”主要攻击的目标是Windows2000操作系统,在国内,这部分用户的比例不是很高。按照微软的产品定位,Windows2000并不是一款消费产品,个人用户较少,主要是一些企业用户在使用。因此,网民感受到该病毒的比例不大。此外,企业计算机安全意识的提高也是延缓病毒传播的重要因素。反病毒专家表示,新病毒危害程度的降低表明计算机用户对于安全警告越来越关注,企业用户在安装安全补丁方面比以前做得要好,防毒意识也提高了。

  黑客目标悄悄改变

  对于“狙击波”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业内专家认为,病毒攻击的目标范围小是一方面原因,但更重要的是,这也反映了现在黑客攻击互联网的目标已经悄悄改变了。今后,可以使互联网大面积瘫痪的病毒不再容易出现,取而代之的则是窃取网上信息的病毒的泛滥。

  中国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副主任张键认为,现在的病毒编写者已经不再倾向于使网络瘫痪,他们更关注的是如何通过网络获取经济利益。

  过去,黑客制造一个病毒,使互联网大面积瘫痪,为的是引起轰动效应。但现在,黑客们更注重的是如何在不被人察觉的情况下入侵电脑,窃取情报、密码和控制该电脑。他们的攻击目标也从全面的互联网变成了银行、政府以及公司的网络。例如,江民反病毒专家对于“狙击波”的说明是,该病毒除了会像冲击波、震荡波病毒那样造成系统崩溃、倒计时重启现象外,它还可以接受黑客命令,导致中毒计算机可以被黑客完全控制。

  张键表示,制造病毒已经成为黑客们进行网络犯罪的主要手段,因此,今年11月即将召开的亚洲反病毒大会讨论的主题也拟定为“从追求网络技术到制止网络犯罪”。他表示,从这一点来讲,今后使互联网瘫痪的病毒并不会像防毒公司宣传的那样会大面积爆发。相反,无声无息的病毒可能会越来越多,而这种病毒的危害性将更大。病毒悄无声息反而会给人一种不安的感觉,因为被盗的用户往往都不知道自己的电脑已经被病毒攻击了。

  因此,张键认为,今后用户对于无声的病毒更应该提高防范意识,应该加强对于个人敏感信息的防范。而防毒公司今后应该在如何提高网络防护措施上下工夫。

  新报记者张莹新报记者王健摄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