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楼盘小区取洋名 时髦还是媚俗?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1日10:25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交流缘由

  昆明坝子,三面环山,南濒滇池,主城区面积180平方公里。在这个“巴掌大”的地方,以洋名字命名的楼盘密度之大,国内少有。众所周知的名字有:创意英国、挪威森林、金色维也纳、香榭丽园、加州枫景、名古屋、阿拉丁花园、玛雅生活馆、马可波罗半岛别墅、波西米亚花园、地中海、硅谷公寓、戛纳小镇、艾诗林根和号称巴厘岛风格的第一国际。有
人说,在这儿,有一种住在“联合国”的感觉。

  今年7月18日,昆明市民赵立写了《居住在哪国的昆明?》一文发表于人民网上,文中他痛批“昆明的房地产商人干了一件蠢事”—————给新开发的楼盘起“洋名”戴“洋帽”,不但所取之名违反了国家关于地名管理的法规,显现不出昆明当地的文化特色,而且这样的“行为”只会适得其反,贻笑大方。此文不但引起了昆明市民的热烈讨论,也引发了公众对国内城市热衷于给建筑楼盘起洋名的是与非的争论。

  辛望

  建设现代化的城市,其基础构件很多,除了要建设良好的硬件之外,注意培育城市浓郁的文化氛围也十分重要。如果对外来文化缺乏鉴别能力,生吞活剥,亦步亦趋,最终就可能落个邯郸学步的下场。

  挪威森林、创意英国、艾诗林根、公园道一号……昆明街头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洋小区”广告,在这个常住人口仅300多万的中等城市,“洋名”小区竟占了2003年以来新增楼盘的三分之一强。

  最近,住宅小区“洋名”盛行引发了各界人士的激烈争议,有的人认为花哨的洋名有崇洋媚外之嫌、开发商缺少对传统文化和区域特色的起码尊重者有之,认为洋名仅仅是销售策略之一、自有市场决定去留、对洋名过于斤斤计较恰恰是狭隘民族情感的体现者也有之……据报道,近日,昆明市有关部门正式出台文件,将对“洋名小区”进行封杀。但是,这场争论似乎才刚刚开始。

  城市里的楼盘流行取洋名,绝不是昆明市一家的专利。包括像北京市这样的千年文化古都,众多楼盘也迫不及待地抛弃了古都文化的外衣,改成了洋包装。什么SOHO现代城,什么枫丹白露,还有柏林印象、墨尔本小镇、温哥华森林等等,让人觉得似乎走进了联合国。

  如今的城市楼盘小区喜欢用洋名,商品店铺取名又何尝不是如此?连小孩取名字,如今不也争先恐后要沾点洋味吗?应该说,洋名泛滥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社会现象,而是一种文化浪潮。套用一句大一点的话,可以说这是全球化时代带来的必然影响。对于这样一个极为复杂的文化现象,仅仅用简单的褒贬来评判是不够的。

  以城市小区和楼盘的命名来说,不仅要尊重文化习惯,也要遵照法律法规办事才行。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地名管理条例》第四条的规定,地名的命名应“尊重当地群众的愿望”。各地也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拟定了具体的

  实施条例。以北京市为例,地名命名即要求从本地的历史和现状出发,反映历史文化,突出地理特征,反对以外国的地名命名本地的地名。所以,开发商给自己的楼盘取名字,最好先征求一下有关行政部门的意见,否则落不好自己的楼盘可能上不了“户口”。

  还有一点,外国的著名地名和人名也是拥有知识产权的,像著名的哈佛大学和牛津大学,是享有类似于著名商标那样的专有使用权的。如今国内的许多小区和楼盘擅自以哈佛、牛津的名字命名,将来说不定要吃官司的。

  建设现代化的城市,其基础构件很多,除了要建设良好的硬件之外,注意培育城市浓郁的文化氛围也十分重要。如果对外来文化缺乏鉴别能力,生吞活剥,亦步亦趋,最终就可能落个邯郸学步的下场。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当时髦的名字与粗糙的建筑质量形成强烈的反差时,名字再洋气的楼盘也会被消费者抛弃。毕竟业主们最看重的是名副其实。

  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如果选择得当,是很能吊起业主们胃口的。昆明市的地产楼盘有就不少让人津津乐道的“中式”名字。比如:高天流云、湖畔之梦、翠湖俊园、银海山水间、美伦花香、春之城、江东花城等等。据了解,这些楼盘销售业绩都还不错。这些楼盘的开发商认为,楼盘名字只是一个概念,最后说话的是产品。而说到概念,“毕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朱四倍

  城市如果文化贫乏,没有特色,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就没有地位、没有吸引力。如此以来,我们就有理由认为:城市楼盘乱起洋名字的做法当止!

  人们期待着城市成为他们优雅、温馨的精神家园,能够在其中休养生息,消除精神危机。让城市不再因为其苍白、丑陋而令人感到面目可憎,让它们不再因为其杂乱无章而令人感到焦虑不安,当市民能够悠然漫步街头,尽情享受人文和自然景观之美时,这样的城市方才称得上宜居城市。我国的城市何时才能散发出如此永恒的艺术魅力与人性光辉?昆明市民赵立写的《居住在哪国的昆明?》一文一方面表达了公众对城市高雅文化的渴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市民对城市文化混乱低俗的无奈。

  城市建筑是一种固态的文化,一旦形成,很难在短期内改变。当前,我国城市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大发展,但社会上又似乎存在一种对城市建筑文化的忽视。一方面,我们对城市化建设高潮的学术准备不足,人们都在遭受建筑学术未能大发展、建筑文化水平不高、不能适应时代需要之苦;另一方面,公众也对建筑学缺少应有的关心和重视,甚至不把建筑当做文化和艺术,听任市场之手任意挥洒,对新建筑与城市传统文化的关系很少留意。这种现象对我们建设宜居城市是有害的,甚至有可能动摇城市文化的基础。

  人类绝大多数文明都是在城市中创造的。但是像《居住在哪国的昆明?》的反问,却

  反映了人们对城市文明的担心。

  美国学者芝福德说:城市文化归根到底是人类文化的高级体现。不仅如此,城市还是教育人的场所,法国学者潘什梅尔认为:城市既是一个景观,一片经济空间,一种人口密度;也是一个生活中心或者劳动中心;更具体点说,也可能是一种气氛,一种特征或者一个灵魂。所以说,城市建设应充分反映出城市自己的历史文化、民族传统、地方色彩等优秀文化品质,而不是让那些光怪陆离的名字侵袭我们的城市文明的根本。从这个角度理解,城市如果文化贫乏,没有特色,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就没有地位、没有吸引力。如此以来,我们就有理由认为:城市楼盘乱起洋名字的做法当止!正如学者伊利尔·沙里宁所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一个洋名盛行的中国城市,我敢断言,那里的城市居民的审美品味一定出了偏差。

  刘海明

  楼盘盛行洋名,作为一个文化印记,不仅刻在楼盘的外层,何尝不同时镌刻在人们的心里,一旦铸就,很难再“清洗”干净。有如水泥至今仍被不少农村人叫做“洋灰”一样,这种带着文化殖民的印记,需要几代人才能去清理干净。

  鄙人在南宁读研时,将母亲接去陪读。之前,委托一个朋友租房,他说帮我在瑞士花园联系了一套住房。一个住宅小区,能被冠以“花园”,已经让人神往,再有“瑞士”这样一个洋名,怎不给人一种居住在阿尔卑斯山的感觉?及至搬进了瑞士花园,其实也就那么一回事,和一般的小区没啥区别。惟一美滋滋的是,每当有人问及你住在哪里时,一句“瑞士花园”,蒙得不知情者还以为本人是个富豪呢。

  不过,偶尔也有被洋名所累的时候。有次到成都拜访一个同学,他住在温哥华广场附近。在电话里没来得及多想,以为“温哥华广场”,该够宏伟壮观了,即便不是成都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很有些名气的。哪知,打出租车寻找“温哥华广场”时,虽没出国那么费事,可没少磨出租车司机的嘴皮子。和朋友见面后,我第一句话就是:你这个“温哥华”的广场,名

  气也忒小了点吧……

  挂洋名卖楼盘,在许多城市,已经非常流行。就说成都吧,夏威夷、加勒比、罗马假日广场、温哥华广场,这么多世界旅游胜地云集于此,颇有将成都“世界化”的趋势。也许是成都市有关部门不愿意让楼盘过分沾染“崇洋媚外”的习气,该市已经命令:禁止再给楼盘、广场起洋名。

  洋名泛滥,板子不能全部打在房地产开发商的屁股上。君不见,曾几何时,家长给自家的宝宝起名字,也是“洋味”十足呀。人名可以“洋气”,为什么楼盘名就一定要“土气”?楼盘被冠以洋名,与其说反映了房地产开发商的“趣味”,不如说是开发商的“媚俗”心理更准确。如果购房者从内心里厌恶洋名,拒绝购买洋名楼盘。我想,只要一处洋名楼盘“待字闺中”,房地产开发商就坐不住了,很可能赶快换掉洋名,换成符合中国业主欣赏习惯的“土名”。既然消费

  者买洋名楼盘的账,甚至说楼盘有个洋名比没有这个洋名更好销售,那么,卖楼盘的商家,当然要什么名字畅销,就给楼盘“安”什么名字了,这是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起导向作用。

  楼盘流行洋名,从深度上说,反映民族自信心的某种不足。改革开放以来,人们从盲目的自大,陡然间发现了巨大的差距。面对差距,有的人变得自强不息,有的人难免开始艳羡,“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曾经是一个最好的注脚。这种心理自卑的表现往往以“集体无意识”的形式出现,孩子以能有个洋名而沾沾自喜,大人则以住进“洋”楼而求得暂时的心理平衡。应该说,这是一种相当微妙的心理杠杆在调节着取名的倾向,而非哪个房地产开发商、哪个厂家个人的问题。

  楼盘盛行洋名,作为一个文化印记,不仅刻在楼盘的外层,何尝不同时镌刻在人们的心里,一旦铸就,很难再“清洗”干净。有如水泥至今仍被不少农村人叫做“洋灰”一样,这种带着文化殖民的印记,需要几代人才能去遗忘干净。可是,旧的洋名尚未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新的洋名又在被我们不断制造着,这究竟是喜是忧?是“美”是“苦”?我想,铭记殖民历史的教训,正确对待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对于抵御殖民文化很有好处。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